第4章 “护官符”与党争
谈《红楼梦》的人物设定,我还要从与人物设定有关的世界观设定开始。
一部小说的世界观,也就是小说中设定的世界运行的规则。小说的世界观经常不等同于现实世界的规则,是需要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对现实规则作一番提炼后,有意识地设定的。《红楼梦》就拥有一个复杂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广泛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般特点,但又跟任何一个朝代的风俗、制度都不完全一样。现实中的制度和风俗,总是千变万化的,有着复杂的情况,而《红楼梦》出于写小说的需要,就必须删繁就简,所以,《红楼梦》里写到一个人是什么出身、什么官衔,总比现实中要符号化一点,象征意义比现实中要重一点。这一点,相信大家可以理解。对小说的设定,不要拿某朝某代的现实去抬杠;对历史现实作解读,更不要拿小说设定去套。
一部小说,在开头的地方,都要尽快地把世界观告诉读者。在提纲挈领的前五回,曹雪芹一共把跟人物有关的世界观说了三遍。第一遍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主要是把贾府内部的人物关系说了一遍;第二遍是第四回,门子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护官符”来,把贾府及其周围的亲戚说了一遍;第三遍是第五回,以太虚幻境的判词和曲子,把重要的女性角色说了一遍。看《红楼梦》的时候,如果分不清谁是谁,一定要好好去读这三个地方。
“护官符”上的贾府亲戚
首先,我们来看“护官符”。
很多人一看到“护官符”这个设定就勃然大怒,“哪里这样放屁的事”,官还要有个符来护,封建制度真是太万恶了。不过,如果你要搞清楚《红楼梦》人物设定,还是请先把这个批判的心收一收,好好看看这上面写了什么。
这张纸上写了金陵的好多“大族名宦之家”。曹雪芹就给我们看了前四家,因为只有前四家跟这本书有关。实际上,像这样的家族,可能远远不止四家。
这四家的次序,是按爵位排的。这里的爵位,是曹雪芹给封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表示一下这四家地位的高低。这个高低,是相对意义上的,就好像一个班里学习最好的四位同学,总得有个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排名,这样的排名,绝对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那种。这四家能进入这个排名的前四,就说明他们之间是差不多的,是一个方阵的。
那么,这个“爵位”象征什么呢?爵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中国人说到贵族,喜欢用一个词叫“旧家”,就是有文化传统的家族。这个“旧家”不一定是最有权势的,也不一定是最有钱的,但是在社会上受到特别的尊重。这就是有文化地位。在文化传统里,人们总会在心理上,给这些“旧家”留出很高的地位;这些“旧家”也会有他们的文化传统,小到教育孩子,大到遇到大事,都有一套他们的经验。曹雪芹设定的爵位,其实就象征这些家族的传统,象征其文化地位。
而且在爵位以外,这四个家族还各有各的长处,通过这些长处可以往回找补[1],进一步缩小差距。好比说,贾同学考试第一,史同学虽然考第二,但是他弹琴特别厉害,王同学虽然考第三,但是打篮球特别厉害,薛同学考第四,但是他是班长,所以很难说他们几个谁更厉害。最后算下来,四大家族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所以他们互相之间都是最理想的通婚对象。
第一家,贾家,就是贾宝玉他们家。贾家的爵位是公,象征贾家的文化地位是最高的。不仅如此,他们还“白玉为堂金作马”。什么叫“白玉为堂金作马”呢?首先字面意思是有钱。其实还有一点,“玉堂金马”是翰林院的象征。翰林在古代被认为是最有文化的,最清贵的。说贾家“玉堂金马”,暗示他们家是翰林出身,是书香世家。当然,古代的翰林也是官员,与政治权力密切联系。也就是说,贾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很强,其中文化尤其强,这种典型的世家,在古代是最被人羡慕的。
第二家,史家,就是史湘云他们家,也就是贾母的娘家。史家的爵位是侯,文化地位仅次于贾家,也是很有传统的家族。曹雪芹安排贾宝玉的爷爷娶了史家的女儿,也是在暗示史家家史久远,地位高。史家的特点是什么呢?“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首先是人丁兴旺。在古代,一个家族人口多,也表现出很了不起的实力。按比例,人口多,出的人才就多,当官的就多,实在当不了官,起码“械斗”的时候能出把子力气,当然势力就大了。其次,阿房宫是什么存在?它不仅大,而且极为奢华,说明史家也是殷实厚积之家。最后,更重要的是,据说秦始皇在阿房宫里收集了六国很多的贵族女子,这也点了史家作为“旧家”的身份。
第三家,王家,就是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娘家。王家的爵位是伯,又逊一等。但是王家的特点是什么呢?“龙宫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家特别有钱。所以王熙凤的生活习惯是特别讲究、奢华的。而且曹雪芹后来写到宝玉的舅舅王子腾不断升官,王家的实权比贾政他们大。出身也不差,尽管比贾家稍微低一点,但是王家有钱有权,这就找补回来了。但是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有钱有权好像还是不如有文化好。王家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家族的形象。所以曹雪芹安排贾宝玉的父亲娶了王家的女儿。
第四家,薛家,就是薛宝钗家。在这儿,曹雪芹就没傻乎乎地继续写,薛家是子爵。他没写薛家的爵位,不知道薛家是没有爵位,还是觉得不值当写。据脂砚斋批,薛家祖上薛公是“紫微舍人”,其实就是“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就是皇上的私人秘书。这个职位本来不是特别高,就是皇上身边总需要一个抄抄写写的人。但是这么一个工作,即使定的工资级别再低,慢慢地实际地位也就高了。一个王朝时间长了,世家大族的优势一直积累,就越来越不听皇上的话了,这时候皇上就会想在身边放几个才能出众的寒素士人,做自己的心腹。寒素更听皇上的话,跟皇权的关系更紧密。像中书舍人这样的职位,皇上就会安排自己信任的寒素士人。这些士人不是“旧家”,但是因为跟皇权关系密切,所以实际地位也是很高的。曹雪芹设定薛宝钗的祖先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虽然不确定有没有爵位,但也有的往回找补。薛家现在是皇商,帮皇帝办差事,虽然比翰林要逊色一点,但总归还是官,不是真正的商人。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就是干这个的。曹寅也是很好的诗人,很受皇上信任,你不能说他身份低、没文化。你也不能说曹雪芹看不起他爷爷。薛家的特点是“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特别有钱,透着有点土豪气息了。另外就是跟皇权关系密切,可以往回找补。
有人说按这个顺序,到贾宝玉这辈就该娶薛家的女儿了,这么说就没有林黛玉什么事了。但是其实也不一定。一个是其实这个联姻,已经小小地体现过一次了。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大家记清,薛姨妈可不姓薛,她娘家姓王。王家和薛家已经联过姻了。王家肯把女儿嫁给薛家,也说明薛家的地位不低。
薛家的地位不低,那林家的地位低吗?当然更不低了,贾家都肯把女儿嫁给林家呢。在曹雪芹的人物设定里,林黛玉的出身是很高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讲。那为什么林家在“护官符”上没有出现呢?因为“护官符”上写的是金陵的世家大族,林家是苏州的。并不是只有金陵才有跟贾府门当户对的世家,林家就是外地的贵族。外地贵族是个很玄幻的存在,因为读者初见,不“知根知底”。外地的贵族有可能显得很高,这里面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成分;也有可能显得很不起眼,因为你看不出他在外地的实力。所以写小说的时候,“外地贵族”这个身份也是很好用的。曹雪芹并不想在林妹妹和宝姐姐之间拉一个踩一个,那么写就太俗了,他得写她们俩各有所长,难分伯仲,所以他不会特意写林家比薛家高,也不会特意写林家比薛家低。书中给林家一个“外地贵族”的身份,是很巧妙的。
《红楼梦》里的“党争”
据说中国封建时代有“党争”的传统。大到一个朝堂,小到一个三四人的小店,都可以分帮结派。一般只要资源足够充足,这个斗争都不会是你死我活的,往往就是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在“照章办事”和“难为一下”之间,玩一点暧昧。其实不光中国,稍微高级一点儿的文明,都有这种事,不过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罢了。
《红楼梦》里有没有“党争”呢?我十几岁的时候,是拒绝承认《红楼梦》有党争的。但是我现在觉得,还是有。一个小说,总是要有矛盾冲突的,否则小说就进行不下去了。只不过,你要认清,是谁在跟谁争。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资源绝对充足的世界。《红楼梦》里人物行为的动力,不是求生存,而是争体面。《红楼梦》里的斗争,不是因为你抢了我一口饭吃,我不抢回来就活不下去了;而是因为,我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你。
《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经常就跟“护官符”一样,你在这方面比我强,我在那方面比你强,来回找补一下,最后我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享受同样的待遇。就好比说,我博士毕业,但是没有工作经验,你比我多五年工作经验,但是没有博士学位,最后咱们拿到同样的职位,领差不多的工资。但是这就会造成,他会觉得,你凭什么呀,你连博士学位都没有,居然跟我拿一样的工资;你也会觉得,他凭什么呀,他一天班都没上过,居然跟我拿一样的工资。我们内心深处是互相看不起的。但是,我们又在同一条船上,找工作都不容易,谁也不想丢了这个工作。所以我们表面上会和谐相处,会互相忍耐。但是到了紧要关头,我还是会有意无意地,稍微往跟我一样的人那边,倾斜一点点。这就是中国人智慧的地方,也是《红楼梦》人物行动的基本原则。
《红楼梦》里的派系,首先是世家大族内部的派系。《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可以分成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是按母系分的。因为在闺门之内,是一个女儿国,父系文化基本不发生影响,或者也可以认为,与父系文化的影响基本相当。人物的文化背景、为人处世的方式,主要是受到母亲影响的。对贾府发生重大影响的母系,主要有史家和王家两个系统。
王家系统,首先有王夫人,有她的侄女王熙凤,还有她的妹妹薛姨妈,这都是直接姓王的。然后,这些姓王的女人生下的女儿们,也都是王氏系统的。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王夫人的女儿贾元春,还有贾探春——注意,贾探春虽然不是王夫人亲生的,但是她在文化上,完全是以王夫人为母亲,接受王夫人的影响——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太小了,可以先不考虑。
史家系统,首先有史太君贾母,然后有贾母的娘家人史湘云。请注意,贾母的女儿贾敏和贾敏的女儿林黛玉,史家的文化传统,是可以通过母系传给林黛玉的。更不用说林黛玉是在贾母的保护下长大的。所以,林黛玉也是属于史家系统的。
这两个系统的文化有什么区别呢?王家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特别讲上下尊卑。《红楼梦》里凡是写到给下人、给穷人一个嘴巴的,全都是王家系统的人。平时看起来端庄持重、彬彬有礼的人,急了是会很自然地伸手打人的。当然,她们平时也不是残酷虐待下人的,甚至对下人还都很好,但是她们与下人之间,始终有一种分寸感。宝钗的身份感表现在“嗔莺儿不去倒茶”。紫鹃可以操心黛玉的婚事,莺儿对宝钗是不敢的。
相反,史家就没那么讲上下尊卑。史太君的人生哲学是“横竖规矩不错就好”,所以史家系统的丫鬟,都有更大的自由,更敢管主子的事。史家系统的人不会伸手打下人,连严词教训都没有。史家人不讲尊卑,讲什么呢?讲享乐,所谓“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
史家的哲学,其实更接近“旧家”的传统。经过的事多了,见得多了,什么都无所谓了,反而没那么讲究。王家就更有上升阶段的特点,凡事一定要讲个规矩。曹雪芹把这个区别写得特别清楚,一丝不乱,这也是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特别厉害的地方。
曹雪芹这么安排,也是“人设”的需要。贾母和王夫人这一对婆媳,婆婆比较随意,儿媳妇比较讲尊卑,这个关系比较好处,不容易有矛盾。如果是反过来,儿媳妇大大咧咧,婆婆特别较真,那你就天天看这对婆媳打架吧,就别看宝哥哥林妹妹谈恋爱了。那就不是《红楼梦》了,成《双面胶》了。因为她们不是主要人物,所以要尽量简化她们的矛盾。这也是中国人比较理想的上下级关系,上位者宽容,下位者懂规矩,等于双方都谦让一步。出身于“旧家”的贾母做婆婆,出身于上升世家的王夫人做儿媳,这里面也有象征的意味。
但是,这里有个隐患,如果将来王夫人和林黛玉成了婆媳,那就成了婆婆讲尊卑、儿媳比较随意,那样矛盾就会比较大。这也暗示,在未来儿媳的人选上,王夫人在感情上会更倾向于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薛宝钗。
史家和王家的不同,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甚至都不是矛盾,只能算文化差异。围绕在她们周围,则是一批没能进入“护官符”的次等士族女儿。
在《红楼梦》里,“二爷”总是显得比“大爷”更光彩夺目,娶到“护官符”上世家的小姐,也都是“二爷”。荣国公的儿子娶了贾母,贾政娶了王夫人,琏二爷娶了王熙凤,贾宝玉肯定也是要娶这个级别的妻子。而“大爷”们的妻子,没有一个出身这样的家世。
有人疑惑,贾府第四代长孙,怎么会娶秦可卿这样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子呢?于是猜测,秦可卿可能有了不得的身世。其实,荣宁二府所有长子的妻子,出身都不显赫,都属于次等士族。邢夫人的娘家人邢岫烟穷得要当衣服,尤氏的异母妹沦落到给贾琏做妾。李纨因为是贾宝玉的亲嫂子,要格外体面些,所以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但仍然不算是“护官符”家族。曹雪芹给她的设定,也更接近寒素性情。秦可卿虽然是抱养的,但毕竟是秦继业的女儿,也是出身于读书做官的人家,虽然比不上“二奶奶”们,但是在“大奶奶”里,并不算特别寒酸。
这些“大奶奶”有着相似的出身:娘家也是读书做官的人家,有一定教养,但在贾府面前处于明显弱势。她们也有着相似的性情:温柔顺从,不像“二奶奶”们那样无所顾忌。这样的性情,正是大家族期望的儿媳的性情。
中国表面上的传统是,嫁女儿要嫁比自己高的人家,娶媳妇要娶比自己低的人家。这背后的逻辑可能是:娘家处于弱势的儿媳妇,就会忍辱负重,心甘情愿地侍奉公婆,而且更好“调教”,更容易放弃娘家的文化,全盘接受婆家的文化,从而把娘家的文化影响降到最低,一心维护婆家的文化传统。
但实际上,这个原则不可能永远得到贯彻。且不说世家大族之间有联姻的需要,其实就从世家公子本人的角度说,他们也不愿意一辈子对着一个贤良淑德、唯唯诺诺、毫无共同语言的妻子;那些桀骜不驯却光彩照人的世家小姐,对他们有着永恒的诱惑。是谨守男尊女卑的“天理”,还是追求门当户对的“人欲”,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曹雪芹的安排是,所有的“大爷”们,都去娶次等士族的女子,“二爷”们都娶“护官符”上家族的千金,可能因为长子更需要继承家族传统,而次子可以随意一些。这是曹雪芹的私人设定,并不是古代的现实中有这样的规矩。
曹雪芹给这些次等士族的女儿都安排了比较悲惨的身世和并不完美的个性。邢夫人和尤氏都是继室,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也都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李纨的形象正面却缺少光彩,还遭受了守寡的厄运;秦可卿是得到作者偏爱的人物,却仍被说成是抱养来的,与自己的公公有着暧昧的关系。比起世家的女儿,她们没有那么无忧无虑、才华出众,她们是红楼女性的另一面,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更多士族女性的命运。
可以想见,邢夫人与王夫人这对妯娌,是互相不服气的。贾赦娶邢夫人,贾政娶王夫人,符合他们各自身份的“分工”,邢夫人和王夫人处于平等的地位。但王夫人对这位嫂子,实在难以发自内心地喜爱;邢夫人对王夫人,也难免会有暗暗的嫉妒。王熙凤与尤氏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她们必须互相承认对方的地位,但是其内心的感情,总是没法用理智控制的。
除了夫人以外,贾府的男主人往往还都有妾室。在曹雪芹的设定中,妻和妾是身份悬绝的,妾往往是丫鬟出身,她们只是“半个主子”,只是高级的奴隶。她们是没有希望成为夫人的,所以也不可能威胁到夫人的地位,甚至连反抗夫人的余地都非常有限。像赵姨娘,她再怎么“倒三不着两”,也是绝对不敢冒犯王夫人的,她只能跟周姨娘、袭人她们攀比。而作为夫人,当然也没有必要跟妾特别计较。所以,在《红楼梦》里,妻妾矛盾没有太大的戏份儿。
不过,理智和感情终归是两回事。作为主体性比较强的女性,看着心爱的丈夫走进在自己眼里一身毛病的“下等人”的房间,夫人的心里也还是会有说不出来的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没有正当的渠道可以说出来,就只好找别的方式曲折地发泄了。王熙凤对妾室很厉害,这是明面上的,其实,王夫人的很多行为,也可以找到这方面的潜在原因。
在妾室以下,还有各种等级的丫鬟、下人,他们更没有反抗的余地。在《红楼梦》里,直接反抗自己的主子、反抗所有主子的下人,几乎是没有的。下人与下人之间的矛盾、下人与主子之间的矛盾,往往都从属于主子之间的矛盾,都可以从主子的层面找原因。反过来说,主子之间的矛盾,也往往不会体现为主子之间直接掐,而是体现为下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主子之间直接掐很失体面,一个弄不好就会过分,这样就有一个迂回。
所以说,我们读《红楼梦》,心一定要细,千万不能粗枝大叶,把矛盾跳过去了。跳过去,你就不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行动,还以为古代世家的规矩特别奇怪呢。更不能“简单粗暴”把矛盾尖锐化,一旦尖锐了,那就不是《红楼梦》了。要适应《红楼梦》的思维方式,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一次进大观园,谁都会迷路。如果你一时半会儿还找不着大观园的北,那我就继续给你当导游。
注释
[1]找补:把不足的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