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置沿革
《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据传,夏禹将天下分为九州时,本地属扬州。春秋时,为吴越边境,时吴时越。明万历《崇德县志》载“吴越战场在塘东有数处,大者曰东荡,界桐溪盐官间”,村域为原崇德县东南角,比邻海宁与桐乡,自然处于古战场范围内,据传村中墩子浜东侧原来尚有很高的堆土烽火台。周敬王六年(前514),置长水县,地属长水县御儿(又名语儿)。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王勾践灭吴,地属越。越王无疆九年(前334),楚灭越,地属楚。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设会稽郡,下辖长水,地属会稽郡长水县御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改长水县为由拳县,地属会稽郡由拳县御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随会稽郡入楚,地属楚国由拳县御儿(时亦曰语儿);高祖六年(前201)属荆国;十二年(前195),改荆国为吴国;前元四年(前153),复归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地属吴郡由拳县语儿。三国黄武六年(227),设语儿乡,地属吴郡由拳县语儿乡东南一隅;吴黄龙三年(231),由拳改禾兴,隶吴郡,地属吴郡禾兴县语儿乡;吴赤乌五年(242),禾兴改嘉兴,仍隶吴郡,直至两晋南北朝。隋代,随嘉兴县语儿乡入吴县(苏州),地属吴郡吴县(苏州),后一度改隶杭州钱塘郡。唐贞观元年(627),复置嘉兴县,隶苏州,地属苏州嘉兴县语儿乡;唐乾符六年(879),升语儿乡为义和镇,地属义和镇。五代十国(907—960)时,属吴越国钱氏地;梁开平元年(907)废义和镇,地属杭州嘉兴县语儿市。
后晋天福三年(938),嘉兴县析西南区域设崇德县,地属杭州崇德县语儿乡;天福五年(940)改隶秀州。宋庆元元年(1195)属浙西路嘉兴府(后又改嘉兴府为嘉兴军节度)崇德县语儿乡。元属浙江省嘉兴路崇德县(后曾一度改为崇德州)语儿乡。明清两季,地属崇德县[清康熙元年(1662)后更名石门县]语儿乡四都,西邻四都十图(光绪版《石门县志》载“四都十图宋家木桥南浜”和“四都十图相庄庵”),或部分区域本属十图,北与三都相通。其时,村域归何里何村不详。明代进士屠应埈(平湖人)《兰晖堂集》中的《故封奉政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吕公行状》提及,明朝中期吕希周家族居住“相庄传保村”,而吕氏庄园范围涉及今漕泾村域。
民国三年(1914),实行区自治制,村域属钱塘道崇德县第四自治区。民国二十年(1931),乡村废都图,改闾邻,村域闾邻设置无考。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立乡镇,设有骑塘乡,村域隶属浙江省崇德县第四区骑塘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推行保甲制(10甲为保,10户为甲),村域涉五个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四区裁撤。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15日,日寇进犯,村域沦陷。民国二十七年(1938)12月,设梵山区,骑塘复乡,地属梵山区骑塘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10月,撤销梵山区,随骑塘乡并入梵山大乡。
1949年5月,村域解放。11月,村域涉第一、三村,均属崇德县留良区梵山乡。1950年3月后,改隶崇德县城关区骑塘乡。1956年,村域涉一联社、三联社,均隶属崇德县骑塘乡。1958年10月1日,第一联社与第二联社(骑联和力耘)组合成第五大队,隶属崇德县留良人民公社。11月21日,随崇德县留良公社并入桐乡县。1959年3月20日,第五大队分漕泾、骑塘二个生产队,隶属桐乡县留良人民公社骑塘管理区,漕泾时辖第一、二、三、四生产小队。1961年4月,留良公社中析出骑塘公社,隶属桐乡县骑塘公社;7月18日,漕泾生产队改称漕泾生产大队,大队部驻马家木桥西侧;9月,里门桥从漕泾大队划归骑联大队,时辖20个生产小队。1967年后,长期稳定为15个生产队。1969年5月,公社实行“一片红”,漕泾生产大队更名为红光生产大队,时大队部驻地早已迁至桥东侧平房。1972年大礼堂落成后,大队部在礼堂设有办公室。
1978年4月,复名漕泾生产大队。1983年10月,村社分设,漕泾生产大队更名为漕泾村,隶属桐乡县骑塘乡,下辖30个村民小组。1993年5月,漕泾村隶属桐乡市骑塘乡,1999年,原大礼堂拆建为二层楼房,作村委会办公场所。2001年10月,随骑塘乡并入桐乡市高桥镇。2017年8月,隶属桐乡市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2021年6月,村委会办公地点东迁至新建的村综合大楼内。截至2021年底,漕泾村下辖30个村民小组。
漕泾村建置沿革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