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东汉王朝的最后时刻
历史总是充满着“意外”。所谓“意外”,是那些看似不合理又难以预测的事件,不仅制造了历史的悬念,还能扭转历史的轨迹,改变无数人的命运,无论是引领潮流的强者,还是大时代下的普通众生,在它面前都显得束手无策。比如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就是一个充满太多“意外”的一年。
这一年,曹操与刘备围绕汉中展开激烈争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曹胜刘败;但刘备胜了,胜得很彻底、很漂亮。这一年,荆州再起风云,关羽突然北伐,以弱势之力向强敌发起挑战,不出意外的话,结局一定是败北;关羽却一路高歌猛进,威震华夏。这一年,曹操在刘备与孙权的双重夹击下一败再败,甚至打算迁都,不出意外的话,曹操的势力将被压缩到黄河以北;但孙权突然背叛与刘备的联盟,袭荆州、杀关羽,让曹操得以喘息。这一年,有很多人死于意外,夏侯渊、杨修、庞德、关羽先后死去;几个月后,曹操、夏侯惇、吕蒙、程昱、黄忠、法正、刘封也死了。
在汉末三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年如此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即使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这一年也足以让人不断提起。这是形势不断反转的一年,是战事未曾间断的一年,是名将纷纷凋零的一年。对曹操来说,这一年不仅是多事之秋,更是生命中最痛苦与煎熬的时刻,多年后,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说“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曹操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无力改变宿命与归途。对刘备来说,这一年如同坐上了“过山车”,上半年的大喜与下半年的大悲形成反差,连番的打击几乎让这个最有韧性与耐力的人倒下来。对孙权来说,这一年也充满挑战,同时也有机遇,孙权迎住了挑战、抓住了机遇,做成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
如果从黄巾起义开始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天下已经乱了三十五年,这个时间比大一统的秦朝存续的时间还要长,接近隋朝存在的年限。大规模的动荡与战争从三十多年前开始,之后就再也没有停歇过。到了这一年,战事遍地开花,规模越来越大,死的人越来越多。东汉王朝走向了最后的时刻,尽管它的灭亡已变得不可阻挡,但它也并不愿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将一连串待解之谜留在了这一年:征战三十多年的曹操为什么越来越没有自信,以至于在老对手面前主动示弱?关羽为什么突然北伐?孙权为什么背弃长期的盟友而与敌人联手?关羽为什么会“走麦城”?刘备、诸葛亮为什么“坐视”关羽被杀?曹操为什么至死也不称帝……上述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意外”。对于这些问题,史书只陈述了事实而没有给出答案,需要穷尽所有第一手史料,用抽丝剥茧的方法进行推理与分析,才能揭示出每一个“意外”背后的“不意外”。
历史的发展进程既存在着必然性,也存在着偶然性,必然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多种可能、难以确定的趋势。特定的偶然性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无法改变。也就是说,其实历史并没有那么多的“意外”,所有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它真的发生时都有必然的理由,找出线索与理由就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本书以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为对象,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更在意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解开那些谜题。本书力求在观照历史宏观和宏大一面的同时不遗漏历史的细节,透过治乱兴衰的表象探求历史演进的规律,呈现一部既有态度又有温度、既熟悉又不一样的作品。但限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们提出批评意见。
本书所提到的月份,如无特别注明均以史书中的月份,也就是传统农历为准。为便于转述,本书中引用了史书中的一些计量单位,比如“里”,如无特别说明均指汉代的“里”。为更方便读者阅读,书中配了若干幅插图,以战役和重大事件相关的地理示意图为主。需要说明的是,有个别地名现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仍有争议,本书在分析史料记载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方家指正。
南门太守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