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孺子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1章 第〇一六章:锋芒(上)

世子昌和叔襄商议完事情,看着天色尚早,就把在后院的公子丰唤来,一起前往南宫向巫景赔罪。

事不过夜。既然巫景夫子表现出态度了,他们兄弟就要作出回应,这是对夫子的重视。

诸公子联袂离开宗宫,这是非常少见的事情,连太史伯单父都惊动了。不过,得知他们是去南宫寻巫景,也就不以为怪。

三人到达南宫,遣宫前阍人通传。待入得宫内,过前院穿两塾至中庭,见巫景已在庭前迎候,世子昌连忙率两人前往拜见。

“昌等冒昧来访,竟劳夫子相迎,如何敢当?”他举手深揖道。

“世子言重,请。”巫景的语气颇为平淡,情绪也很平和。

入偏殿分宾主坐好,世子昌看了公子丰一眼,再次长身深揖:“幼弟无状,冲撞了夫子,其罪非轻。昌特携幼弟前来赔罪,并请夫子秉承师道,施以重罚,用以静心忍性,则幼弟之幸也。”

收到眼色的公子丰,也很知机的肃拜在地,心中对长兄世子昌颇为佩服。

这简单的几句话,既体现了诚意,又表达了诉求,还给出了台阶,甚至包含了锋芒……什么叫说话的艺术?这就是范例!

巫景听了,果然有点招架不住:“老夫惭愧,失态于孺子……既然已施责罚,再尽师道自无不可,但子丰须得诚心受教。”

这是要出题目了么?公子丰起身再拜:“请夫子训示。”

“老夫且问汝,前时之言,汝从何处闻得?”巫景严肃的说道。

果然还是绕不开这个问题……公子丰坚持道:“不敢欺瞒夫子,确系小子戏言。”

巫景看了着他,又看了看世子昌,世子昌点了点头:“幼弟这番戏言,昌也是方才得知。”

世子昌的保证,巫景还是相信的:“如此则罢……老夫再问汝,既受老夫之教,当遵老夫之训,老夫曾训曰‘学而不思则罔’,前时所学,汝可曾思之?”

公子丰愣了一下。上午教的课,下午就要写论文?而且还是训了我一顿后、让我不得不花掉午休时间、叫家长过来赔罪的情况下?

我也当过老师,哪有像这样为难学生的?小心照片被挂到门后扎飞镖!

不仅公子丰犯了嘀咕,叔襄也替幼弟为难。学而不思则罔,是三天前夫子向他说的,可他思了这三天,也没把握能让夫子满意。如今幼弟的时间显然更加仓促……

倒是世子昌挺沉着,还向公子丰点了点头,以示鼓励。

箭已在弦上,鸭子也得上架了,公子丰只好拿出一点本事来:“前时夫子有言,‘上古之民,聚母族而居’,小子有惑,未及请教。退而思之,略有所得。”

“何所思,何所得?”巫景追问道。

公子丰本以为,巫景会照例问一句“汝有何惑”,这样自己就能反客为主,小小的为难一下这位夫子。没想到他居然不踩这个陷阱,果然是人老成精。

他只好继续回答道:“所思者,为何今人不再聚母族而居?所得者,格物以致知,略得其因由。”

这可是个很大的题目……巫景想。

有世子昌出面,他不至于真的刁难公子丰,不过是想看看他的资质,是否真是说出那番戏言的人,毕竟能那么精准的气到他,可不是一般的孺子能做到的。

巫景知道给的时间紧迫,不会指望他能有多深的见解,只需他稍加阐述,自己再加以点评,这事情就翻了过去。却没想到这竖子不知深浅,主动给自己挖了这么大的坑。

努力思索了片刻,巫景还是没有什么很好的头绪,索性直接问公子丰:“因何由何?试言之。”

不仅仅是他,一旁的世子昌和叔襄也颇为关注,想听听自家幼弟有什么高论。

而这个问题,对于后世人却并不算困难。

为什么后面母系氏族基本都消失了?因为母系氏族只适合生存,却没办法壮大。

适合生存,是因为人类社会早期资源匮乏,食物难得,有上顿没下顿。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母系这种完全可以确认的亲缘为纽带,族内才会有充分的信任,才能保证阖族都能共享食物,获得生存下去的最优解,保证整个氏族的延续。

只有血缘明确的一家人,才能将食物无私的共享,哪怕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分享食物喂给弟弟妹妹,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而母系氏族能保证血缘明确,族群之内,自己母亲生下的一定是亲兄弟姐妹,自己姐妹生下的一定都是亲外甥,自己的长辈们一定是亲舅父亲姨妈,父系氏族却不一定。

但是母系氏族却非常封闭,因为他们不能吸收外来人口。外来的女性,不是同一血缘,无法融入氏族;外来的男性,更不可能被接纳,最多当几天上门的客人。哪怕她们的氏族相对强大了,也没有什么向外兼并其他氏族的动力。

与之相比,父系氏族财产私有,还有固定的婚姻关系。出于改善各自小家的愿望,不仅更有向外扩张的动力,各家还能近乎无限的吸收外族的女性,或者依靠婚姻关系为纽带、接纳外族优秀男性,然后繁衍出大量的本族、亲族人力来。而那些封闭的母系氏族,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兼并对象。

如果再继续深究,那么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更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生产力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到了某个阶段,盈余的生产力积聚起来,形成财富,私有制就必定会出现,生产力更高的男性族人必然占据主导,继而出现固定的婚姻关系,也就变成了父系氏族的形态……

公子丰的道理是现成的,反倒是如何用可理解的言辞去阐述,让他花费了大量的心力。于是他说得十分缓慢,乃至不时停顿,在他人看来像是在竭力思考一般。

好在他面对的听众,都不是一般人。

世子昌首先反应了过来,他细细的咀嚼着这番道理,点头赞同道:“子丰所言即是!无怪乎骊戎聚母族而居上千年,始终走不出骊山;我周邦自豳迁岐,兼收并蓄,滋生人丁,三十多年即有如今规模。”

他转向巫景,为公子丰张目道:“幼弟用心格物,致知颇多,或有一言堪入夫子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