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善良只是一种习惯

我们一直教育你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给你讲一件事:在我早上八九点钟路过东环大道的时候,经常会碰见一辆平板三轮车。脚踩三轮车的是一个约摸60岁年纪的纯朴妇女。最醒目的,是她的车后厢上坐着的男子。男子虽然看起来四肢健全,个头不算矮,但模样应该有三四十岁了,长得瘦瘦弱弱,一脸天真无邪的孩童表情,时不时露出傻傻的笑容,很明显是个有智力缺陷的人。后来,我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在一个摊位上碰见了这对母子,才明白他们原来是在这个菜市摆摊的。我们LZ市的菜摊有很多是公益摊位,对于家庭困难的低收入群体是以很低的租金提供的,我猜想这对母子享有的应该是同样的待遇。

同样是母亲,我当然深知一个年迈母亲天天带着一个残疾儿出来摆摊的不易。这是个很现实的世界,很多母亲,当发现生下的孩子有残疾后,都会选择把孩子丢弃。我们可以批评这类母亲的残忍无情,但也不得不理解普通家庭面对抚养一个残疾儿的高昂成本的无奈。甚至很多母亲,如果不能舍弃自己的残疾孩子,就只能面临被丈夫抛弃的命运。

出于同情,我便常常光顾他们的摊位买菜,凡是自己需要的他们摊位有的,都会去他们那里买。我想我这并不算是做好事,因为我也需要,不过是顺水人情罢了。

一来二去,跟摊主母子二人也熟了,那痴儿远远看到我,会冲我咧嘴笑。他的母亲,我便叫她“阿姐”,看到我买菜的时候态度特别温和,仿佛我是她家人一样。我去她的摊位买菜从不问价钱,一大堆菜她算出来多少我就给多少。

昨天,又去她摊位的时候,我本来只想买一点青椒和西红柿的,突然看到她那里还剩下六根甜玉米,我想,再买三根甜玉米吧,反正也好久不吃了。称好了三根玉米后,我又想,反正是帮他们的,不如把剩下的三根也一起要了吧,不然天都晚了怕他们卖不出去。我当然知道玉米隔夜没那么好吃,可是这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阿姐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温和地说:“买这么多吃得完吗?吃不完就别买了,隔一夜不要紧,隔两夜就不好吃了。我可以卖给别人,放心吧。我知道你是想帮我,谢谢啦。”青椒和西红柿3元一斤,玉米一般要卖5元钱一斤,她全部一起3元一斤打包卖给我,让我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心里感慨,这个社会,有些人明明十分富足,但却满腔抱怨,仿佛这个社会亏欠他一样;有些人明明命运不公,却心地善良,心怀感恩,直面生活。这个阿姐,显然是属于后者。

我从未见过阿姐的丈夫、痴儿的父亲跟他们在一起,不知他们家有哪些人,是否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但是,她从没有丢下自己的孩子,哪怕是个残疾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摆摊,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自己照顾,她无愧于伟大母亲的称号。在这个现实功利的社会,能做到她这样的人可不多。

再说到我经常光顾她家生意这件事,我想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居多,应该有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帮则帮人一把,顺水人情之事,反正于己于人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我经常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看到路边80多岁的老人卖菜,便过去买他一把,让老人家高兴也好;看到认识的人家庭陷入困难求助的,多少捐一点,给人带去一点希望也好;自家孩子穿不了的衣服,用不了的物品,还挺新的,问问朋友圈谁有需要,物尽其用也好......我不知道自己做这些算不算得上善事,但至少,这对社会无害。

在这个社会,做善事的人很多,但目的各有不同,有的人是为了回报社会,有的人是为了求心安,有的人是沽名钓誉,有的人是害怕因果轮回......

行善的方式也有很多,有捐巨资的,也有一毛两毛地献爱心的。但是,对于行善之人来说,只有尽力和不尽力的区分,没有善行大小之分。不要因为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就不去行善,常言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也不要因为做了善事就时时挂在嘴边,心底无私,心自坦然。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民间俗说的赤脚医生。他说他常常做善事,他经常免费给人看病,或者说以低于公立医院很多的价钱来给人看病,所以他常常感觉自己得到福报。他甚至在全国各地、在国外都有找他的病人,因为他的医术也很高明。我顿时心生敬仰。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他虽然名义上是免费给人家看病,但是会不停地暗示病人他看病有多辛苦,病人如果是去大医院看这个病的话一次起码要这个数,而他只收这个数。病人听了往往会不好意思,老老实实打个红包。如果不付钱的话,他就要人家请客吃饭,这请客吃饭的钱估计比诊疗费便宜不了多少。而且你还不能说他的医术不好,否则他会跟你翻脸,还必须永远对他怀有感恩之心。我不知他是对所有病人如此还是仅仅部分病人而已。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劳心劳力,还有物质成本,正常收费本无可厚非,只要是事先言明,明码标价,谁也无话可说。但是对于病人而言,不收钱是公益,收钱便是生意。我也曾经在大医院工作过,陪同医生定期做公益诊疗,医生只做测血压、听心肺、号脉等这些不需要什么成本的免费诊疗,如果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医生还是会如实告诉病人要去医院。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公益。

当然,如果存心行善,却被对方恩将仇报,确实也令人恶心。这类人在社会上毕竟属于少数,遇到这类人,敬而远之即可,无需因此而心怀怨恨。

我认为,真正的善举,仅仅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无需刻意,也不必宣扬,无论对于行善者还是接受者,低调就好。当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大爱大善之举,还是必得高调宣扬,但前提还是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愿。

写于2024年3月29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