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科技新趋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Web 1.0:静态Web

大多数现代人可能会将网络视为理所当然的产物。我们会打开计算机或智能手机,通过网络浏览器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家,付费让产品直接送到家门口。我们也会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花费数小时在社交媒体上交流互动。

但是,这一切并非由来如此。20世纪60年代,军方资助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帕网”的项目。其初衷是希望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军事站点连接在一起,使得彼此间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和其他协议共享信息。很快,教育机构也加入了阿帕网,将节点(即系统)的数量扩增到1000多个。

以下三个协议的创建成了阿帕网的重要里程碑。

·传输控制协议:TCP协议提供了一种机制,让两个网络端点(即三个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并交换数据。该协议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数据能够被正确地接收并按照发送顺序被重组。

·互联网协议:IP协议规定了数据在网络上如何被划分成数据包并进行寻址,使其能够在网络中正确地被传输和接收。

·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HTTP协议用于在万维网(World Wide Web, WWW)上传输信息,简称Web。

阿帕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互联网,并被广泛应用。在互联网中,大型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建立永久通信链路来相互通信,而小型计算机则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连接到电话线上,让用户直接连接到互联网。美国在线和计算机在线等服务提供商相继涌现,它们提供了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连接到电话线并访问各种服务(包括电子邮件通信)的门户。这些服务往往使用功能较少的专有协议。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大部分的协议和软件都由志愿者维护。这些志愿者坚信开源软件的理念,并致力于创建开放的协议和软件。他们开放地与其他人分享,不收取费用,也没有报酬。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Web和互联网的基本构建块中体悟到这些志愿者的贡献,他们所设计和实现的大部分主要思想、协议和概念现在仍在被不同程度地使用。

在Web出现之前,人们会通过网络新闻组(UseNet)[11]进行在线交流。它由一系列的新闻组组成,每个新闻组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话题。用户可以在组内发帖、阅读、提问以及回复。新闻组可以由管理者进行管理和监管,也可以是自由的。新闻组一直是很受欢迎的网络交流方式,直到21世纪初被博客、网站和社交媒体逐渐取代。

1989年至1990年期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创建了Web,这成为互联网的一次永久性变革。蒂姆·伯纳斯·李设计了HTML标准。这一标准不仅成为显示网页信息和内容的基础,还推动了网站的兴起,迅速发展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万维网。

起初,用户会通过拨号直接连接到感兴趣的系统。后来,随着服务提供商的兴起,用户可以通过服务提供商访问计算机网络并开始网上冲浪。这时先后涌现了美国在线、雅虎、远景公司(AltaVista)和网景公司(Netscape)等知名在线服务提供商。

随后几年被称为创新的黄金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激动时刻,还带来了大规模的创新和投资。其中的大部分都要归功于无偿志愿者构建的开源服务。但是,他们所构建的服务大多仅限于只读,可读写的服务少之又少。

我们可以把Web的初始设计类比为一本联机杂志:出版商创建内容,用户阅读内容。社交媒体、动态网站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轨迹直到Web 2.0时期才崭露头角。在那个时期,动态内容已经可以保存在网站留言板、访客留言板以及购物车内。但与今天相比,Web 2.0时期的动态内容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尤其是在全动态方面。

Web的早期版本以提供信息、通信和交易为主要目的。其主要输出是一种单向的发布方式,几乎无法与用户进行互动。因此,Web 1.0常被称为只读Web(read-only Web)。

Web 1.0时代主要由开放协议主导。除了前述的HTTP和TCP/IP,当时也有许多其他的协议。例如: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邮局通信协定第三版(POP3)和消息访问协议(IMAP)电子邮件:发送邮件由SMTP执行,接收邮件则由POP3和IMAP处理。

·网络新闻组:在当今时代已经基本被淘汰,可以将其视为线程组消息[12]

·文件传输协议(FTP)和安全文件传输协议(SFTP):通过FTP和SFTP传输文件。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用于远程终端支持的应用协议。

不管怎样,事实是这些协议目前依旧是Web和互联网的基础,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已经包含了其他功能的安全层。

20世纪90年代,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关于Web的一些关键理念。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在Web发布内容无须获得中央机构的许可。Web的运行不依赖于任何单一的控制系统,因此不会出现单点故障。根据初始概念,Web没有任何“强制开关”,而且它无须接受审查监管。而当前的Web只满足了其中部分设想:去中心化以及无单点故障。但是,由于缺乏集成安全模式,互联网监管却始终无法避免,这意味着,尽管已经设计了一些机制来为Web增加安全层,但其效果并不完美。此外,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强制开关”,将部分的Web和互联网与万维网隔离开,完全与去中心化的理念背道而驰。

·自下而上的设计(bottom-up design):Web最初是开源的,也就是说,它的开发和编码不会受到公司或组织的控制。Web的代码、规范和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可供所有人查看、修改和使用。这种设计理念沿用至今,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网络中立性(net neutrality):不论用户使用何种方式连接到互联网,他们都应该能够以相同的速度、质量和成本访问Web。如果用户支付了100MB的服务费用,那么他就可以使用相应的数据容量来进行通信,不受具体的通信内容或通信对象的影响,前提是通信对方也支付了相同或者更高的访问费用。

·通用性(universal):任何相关的计算机或系统都必须使用相同的通用“语言”,也就是说,它们必须都采用相同的基础协议进行通信(即HTTP、TCP/IP)。

·共识(consensus):所有用户都必须同意采用相同的网络标准,否则整个Web概念将无法成立。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提出了一个透明的过程,确保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制定新的Web标准。

基于前述理念,企业、政府和人们开始迈向Web 1.0新时代,也就是万维网时代。Web 1.0虽然在今天看来相对原始,但它的价值不容忽视。它为后来的互联网变革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人们的沟通、经商和社交方式,并且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在Web 1.0时代,企业主要通过创建静态网站向用户展示信息,而用户只能搜索和浏览这些信息。他们与企业的互动仅限于访客留言板、订货单和网站留言板等简单且有限的方式。与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动态互动相比,搜索和目录服务更受重视。我们可以把Web 1.0看作是一种一对多的通信模式。

在Web的早期阶段,其服务主要是围绕静态网页的呈现方式。HTML的早期页面几乎都采用了手工编码,而且大多数没有提供用户互动的功能。

把所有这些协议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Web 1.0的基础,也就是早期互联网。尽管静态网页以及电子交易功能在今天看来相对简单且原始,但它们的出现极大地振奋了当时的人们,并且带来了惊人的创新。

在早期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手工编写HTML文件来制作大量的网站目录,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蒂姆·伯纳斯·李则在这个背景下创建了万维网虚拟图书馆,这是最古老的在线目录之一。从那时起,他便开始通过这个虚拟图书馆来组织和理解Web 1.0。

1998年,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13]的两名工程师创建出多语言开放目录项目DMOZ[14],其迅速成为人们在Web上查找信息的标准方式。但目录项目中的网站需要由管理员手动进行添加、修改或删除;在高峰时期,目录项目包含超过500万个网址(URL)。

可以说,目录对于查找特定网站的内容非常有用,但它们只能覆盖其所涵盖的网站,无法建立全网索引。搜索引擎的发明填补了这一空缺。1993年,在线搜索引擎W3Catalog(也称为Jughead)推出,用于索引当时已有的目录。

类似地,1994年推出的网络爬虫(WebCrawler)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搜索引擎,通过遍历全球网站上的网页内容来构建索引数据库。网页搜索引擎及门户网站来科思(Lycos)也由此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此外,有几个商业搜索引擎在1995年相继出现,包括Excite搜索引擎、远景搜索以及雅虎。

1997年,凭借太阳微系统公司提供的10万美元创业投资,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筹集到100万美元,成立了谷歌公司并推出了同名搜索引擎。但是,当时由于许多用户常通过各种技巧来提高自己网站的搜索排名,除了谷歌,其他搜索引擎都出现了“垃圾搜索结果”。谷歌通过引入新技术来检测这些行为,从而改善了搜索结果的质量。1999年,谷歌搜索引擎推出了关键字广告(AdWords)系统,为搜索引擎领域引入了商业化的可能性,进一步改变了互联网。2005年,微软发布了搜索引擎必应(Bing)。

历年来,人们不曾否认过Web 1.0的实用性,而且它的出现确实改变了世界。但是,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却相当渺茫。人们想要更多的互动和参与,企业希望提供动态、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但是,Web 1.0的静态性质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这时,全新的网络体验——Web 2.0登上了时代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