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论治病求本
《黄帝内经》中说“治病必求于本”,究竟什么是本?老百姓常说中医治本就是去根,甚至有人片面地认为中医能把所有病都治好。有那么神吗?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西医都没那么神。
张景岳把《黄帝内经》分门别类予以研究,写成《类经》,其中有一小篇文章,叫“求本论”。
什么叫“本”?张景岳说“本之一字,合之则惟一,分之则无穷”,这是有深意的。“合之则惟一者,即本篇所谓阴阳也。”合在一起说,所谓的“本”就是辨清阴阳。“分之无穷者,有变必有象,有象必有本,凡事有必不可不顾者,即本之所在也。”在看病的过程中,有的是可以忽略的,有的是一定要照顾到的——就是本,也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本和标相对应,我认为标、本是灵活的,不同情况下,标、本的定义也不一样。
第一,疾病是本,症状是标。
中医学有两大特点: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但是,很多人过分强调辨证论治,而忽略了辨病论治。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方书,顾名思义,就是针对52类疾病辨病的方子。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等也都是以辨病为篇名的。
辨病既包括中医诊断的病,也包括西医诊断的病。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个人认为中医学最大的进展是药理毒理的发展,是辨证辨病结合的发展。
比如头晕、头痛是症状,那是颈椎病导致的还是高血压导致的?是梅尼埃病还是脑子里长了东西?抑或是查不出原因的血管神经性头痛?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如果只考虑中医的辨证,不考虑西医的辨病,可能治疗还没见到效果,就耽误了病情。在疾病和症状面前,疾病是本。
第二,原发性疾病是本,继发性疾病是标。
原发性疾病和继发性疾病,中医叫先病、后病。张景岳说:“先者后之本,从此来者,须从此去。”病从哪里来,还从哪里去,这很关键。
特别是治疗热性病,中医最反对关门打狗、闭门留邪,一定要给邪气以出路。比如紫癜性肾炎,如果只关注肾脏,忘记肾病由过敏性紫癜发展而来,治疗效果就不理想。过敏性紫癜在中医看来,类似于风证,所以要祛风。古语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但即使没有恶寒也可能有表证,因此可以祛风解表。原发性疾病、继发性疾病一起治疗,效果相对来说自然比较理想。
第三,慢病是本,急病是标。
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外感发热,得先解决发热问题;出血了,需要先解决出血问题;急性痛症,需要先解决疼痛问题;更不用说一些心脑血管突发性的问题了。
然而,张景岳把急定义为本,把慢定义为标。我个人认为叫什么不重要,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先治疗着急的事儿。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也说:“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先治疗突发性疾病,慢慢再考虑慢性病。
说到急性、慢性的问题,中医并不是慢郎中。
我有个师兄是某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主任,现在已退休好多年了。他曾经用理中汤治愈了两例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脾统血,对于脾气虚弱的人来说,理中汤的效果非常好。
针灸也是如此。上大学时,我为了踢球经常顾不上吃晚饭,所以胃不好。有一次胃痉挛,疼得很厉害。同学想送我上医院,我说先拿针灸试试。我记得非常清楚,同学给我的中脘穴扎了一针,疼痛立马就消失了。
第四,病因是本,疾病是标。
人为什么会得病?要搞清楚。《十问歌》里有一句“九问旧病十问因”,意思是要帮助患者找病因,这非常重要。作为临床大夫,有责任去帮助患者寻找病因。《黄帝内经》也说过,“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想抓住主要矛盾,一定要“先其所因”,即先去寻找它的病因。当然,有时能找到有时找不到,但不积极想办法去找,肯定找不到。
关于人为什么会生病,我总结了五种原因。第一种是病从口入,比如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第二种是不爱运动,有的病是懒出来的。第三种是病由境生,大环境、小环境导致的病。第四种是病由心生,心理情绪压力导致的疾病。最后一种是命中注定,这里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从基因角度讲。有人小心翼翼养生,但还会得大病;有人既抽烟又喝酒,活到八九十岁,谈笑风生。怎么解释?基因决定的。第二个含义,确实有很多病找不到原因。
中医大夫需要在问诊过程中快速帮助患者找到病因。曾经有个女孩,白细胞计数总是很低,我问她是做什么工作的,回答是化工厂的化验员。我高度怀疑是工作原因导致的,之后女孩换了工作,白细胞计数逐渐正常了。
第五,心理问题是本,身体问题是标。
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压力问题是根本,和很多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每个中医大夫都应该是半个心理医生。
心病还需心药医,假如是心理和情绪问题导致的疾病,药物作用很有限。有的病是气出来的,有的病是担惊受怕出来的,有的病是自闭出来的。临床上,有的患者心躁,静不下来,要想办法让他静下来。对于不爱出门的患者,要想办法让他走出门去。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对临床疗效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一个主诉顽固性失眠的老太太,不仅受失眠困扰,还做过两次癌症手术,同时心脏也不好,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张仲景有很多治疗失眠的方子,如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但对这个老太太的效果都不理想。相由心生,她最初来看病时根本就不会笑,面相和她的情绪、内在密切相关。我通过和她简短的聊天就找出了病因,原来是生儿子的气。儿子离婚时给了前妻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在北京中关村,当年一平方米3000多元,后来涨到10万元。她一想起来就心疼,睡不好觉。
很多朋友学过《心经》,《心经》强调的是心无挂碍。由于心不静导致失眠的比比皆是,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其实治疗的也是由心火亢盛导致的失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这样的病,假如解决了心理问题,很多症状都会迎刃而解。
当时门诊患者很多,所以我不可能跟老太太解释太多,只是送了她一句话:“什么时候再想这个问题,你就想,你走的时候能带走一毛钱吗?”我这句话可能不太好听,但人人都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这个老太太此后很长时间追随我看病,逐渐变得眉开眼笑,和开始时判若两人,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第六,证是本,症是标。
证是本,症状是标,甚至主诉都是标,所以才有这句“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这就是中医的辨证,也是中医的精髓之处。
以常见的咳嗽来说,有人干咳半年,舌苔厚腻,以前用的方子是百合固金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等,全是养阴的。因为主诉干咳,所以大夫就认为是阴虚,思维跟着主诉走了。但是舌苔厚腻,要听主诉的还是听舌脉的?舌脉和症状相比,哪个更重要?
张景岳说:“症以脉为本。”《黄帝内经》中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假如主诉、诊断和舌脉能对上号,那叫万全,否则辨证失误。
有一个说法叫“舍脉从证”,认为症状反映了疾病本质,而脉象说明病情复杂。就像细脉,细脉一定是虚证吗?不一定,细脉也可以主湿证。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说:“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湿和虚都可以导致细脉。舌脉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症状和主诉是第二位的,不能被症状和主诉牵着鼻子走。
第七,主证是本,次证是标。
从中医辨证来看,一个患者有时会有两个以上的证同时存在,比如既有肺热,还有脾胃虚弱及瘀血、痰湿等,这时候,要认识到哪个是最需要解决的证,针对主证遣方用药。
举个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记载:“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指的就是柴胡证,这里专指小柴胡汤证。“不必悉具”,言外之意,还有别的证同时存在,如里虚寒证、里实热证、桂枝汤证等。为什么只需要用小柴胡汤,而不用考虑其他的证呢?因为小柴胡汤是调达少阳枢机之方,兼有解表、扶正、清热等功效,如果有轻微的表证、里虚寒证、里实热证存在,用小柴胡汤即可解决问题。另外,此处一定是以柴胡证为主,其他为次,且其他证不太严重,否则就会用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甚至大柴胡汤了。
第八,患者是本,医生是标。
《黄帝内经》中说过“病为本,工为标”,工就是医生,病是指患者。很多病的重点在患者本人身上,如果患者不听医生的话,那医生也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我曾经见过两例食道癌患者,都已经明确诊断为食道癌了,每天还要喝超过1斤(500克)的酒。如此下去后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本书特别强调养病,因为很多病,假如患者不配合,再好的中医、西医也解决不了问题。吃出来的毛病要管住嘴,气出来的毛病要调整心情,懒出来的毛病要动起来,等等。有句话叫“自己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有道理的。
第九,命是本,病是标。
中医认为最大的本是命,疾病只是标。前面提过,张景岳说:“死以生为本,欲救其死,勿伤其生。”中医强调治病留人,反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中医有道有术:方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叫术;而“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是道,它可以指导一切中医养生和临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