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从力不从心到游刃有余

42岁那年,我离开跨国公司开始创业。很多人都说我那是一个华丽转身,但其实过程一点也不华丽。从心动到行动,我前前后后拖了两年多,反复纠结,怕岁数太大了,怕离开了公司养活不了自己,怕自己根本就不是创业的料……最后我算了一笔账:

如果20年足以让我从职场新人成为高管,那就算我42岁从零开始,再花20年应该也可以在一个新领域从新手成为“专家”吧?

在这笔账里,我有两个假设:

第一,我赌自己应该能活得足够长,且身体足够好;

第二,我赌人一生中,可以从事两到三个不同的职业——不是不同的工作,而是完全不同的职业。

在当时,这只是我的一个非常任性的直觉,后来我找到了这份直觉的理论依据,叫作“职业第二曲线”。

职场长期主义

我想先给你看一组来自《百岁人生》这本书中的数据:

如果你在1977年出生,那么有50%的可能性你能活到95—98岁;

如果你在1987年出生,那么你可能活到98—100岁;

而如果你在1997年出生,那你很有可能活到101—102岁。

这不是科幻,而是科学。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探索让我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活得久真的是好事吗?不一定。

首先,活得越久,花钱越多。最糟糕的是人没老死,先穷死了。

其次,活得越久,变数越多。想想看,在过去的几年,新冠疫情、股市熔断,有多少黑天鹅事件[1]是之前完全意想不到的?

最后,活得越久,想得越多。我们这一代人活得很纠结。像怎么才能找到更有意义的工作及怎么才能活得更精彩等问题,都是一个人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才开始思考的问题。而古时候的人,可能活不到40多岁,所以根本来不及纠结这些问题。

当我们带着百岁人生的预期重新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

我们必须拥抱长期主义,在职场路上持续为自己积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比如财富、经验、人脉,并且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做好不断转型、迭代的准备,否则长寿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礼物,而是诅咒。

长期主义意味着不必只争朝夕,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焦虑到不行。尤其是对女性来讲,本来平均寿命就比男性长,职业发展的路其实是很长的。

在这条漫长的职业发展之路上,我们有时需要跑起来,有时可能只需要慢慢走,享受一路的风光。就算有时会被生育等家庭责任打乱节奏必须停下来,那又怎样呢?一段职业生涯的结束,不意味着你就要从发展的轨道上脱轨,它不过是你职业发展的一个节点而已。

节点不一定就是终点,也可以成为拐点。

我的一个朋友,非常能干,生完孩子在家做了两年多的全职妈妈,很多人都为她可惜。但后来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为小企业主做品牌咨询,做得非常好。

你的优势就是你的优势,并不会因为你生了孩子就没了,否则只能证明那个优势本来就不存在。

我在42岁时重新开始,没用20年就在新领域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了国内最贵的高管教练之一,还创立了“有意思教练”平台,帮助成千上万的职场人通过教练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在50岁这一年,我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第三曲线了——投资女性,帮助更多女性在事业、副业和创业中活出她们的精彩。

所以,你看,职场女性的花期,真的远比你想象的要长很多很多。

谁说女性就一定要被生育、年龄所定义?

只要你不下牌桌,就有机会翻盘。

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没人会放弃你。

工作和生活的最佳组合

创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很多人都问过我,有没有后悔过。答案是肯定有,但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吧。当你活出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时,你也许活得辛苦,但你活得不拧巴。

问题是,我们总是想用努力工作来换取美好生活,结果一辈子把自己耗在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中,耗到最后都没有享受美好生活的心气了。

当你带着投资思维来看待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就会发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其实是个伪命题,你会把工作和生活当作自己的资产来管理。

工作和生活就像是你篮子里不同的股票,如果你买过基金就知道,其实你并不在意篮子里每只股票的短期收益,你只在意这些组合的长线回报。有时候,你需要调整一下激进型和稳健型股票的配比,以求收益最大化。但哪儿有什么正确的配比?谁又会在意它是否平衡?只要最终能让你实现价值最大化就行了。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再也不想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上浪费时间了。因为她们逐渐意识到自己要的并不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而是工作和生活的最佳组合和由此带来的总价值——金钱、财富、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感。

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存在感、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家里家外,活干得不比别人少,钱却拿得不比别人多,她们才觉得自己不平衡,所以才到处找平衡。

有一次我在跟得到CEO脱不花聊天的时候,她很纳闷地说:“为什么时代发展到今天,很多职场女性还是会陷入我们那辈人的瓶颈?”

我想可能是因为太多人只跟女性讲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类话题,却鲜有人告诉女性如何在职场上大胆地追求权力,建立关系,打造自己的地盘,毫无愧疚感地说“不”。

用杠杆撬动实力,成为自信的你

我曾经支持一家企业做一个女性领导力的项目,在和学员沟通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女性在怀孕、生娃之后再回到单位,都会陷入一段低谷期。

她们不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而烦恼,而是产假期间工作被重新分配,回归之后,空虚感和缺乏存在感在困扰着她们。

于是,她们拼命用努力工作来找回存在感。然而再努力,她们都感觉自己就像小仓鼠跑轮一样,始终在原地踏步。

听她们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其实很心疼。我见过太多兢兢业业的职场人,尤其是职场女性,都陷入了“习惯性辛苦”

她们应对所有职场问题都是用“努力努力更努力,死磕死磕再死磕”的方式,学这学那,拼命去提升自己的实力。其实不是你实力不够,而是你缺乏“杠杆思维”,从而让你显得实力不够。

会干,但不会说,因为人们总是告诉你要低调,拿结果说话。可惜结果从来都不会说话,那些更会说的人,反而拿到了更多的结果。

能干,但不能推销自己,结果干了半天,在别人心目中就是个“干活”的。

会建立关系,但不会使用关系,最后还是一个人扛起所有事还干不好。

实力强,气场弱,镇不住别人,自然就没有话语权,也显得不自信。

不惜力,但不会借力,只知道使蛮劲,却不知道怎么使巧劲。

这都是缺乏“杠杆思维”的表现。

在投资中学会合理使用“杠杆”来做乘法,可以实现以小博大。当然前提是你有一定的“本金”——专业技能、学历资质等,这些硬实力是你的起点。而个人影响力就是你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当把你的硬实力与个人影响力相结合时,你就能借助杠杆之力实现以小博大,成为更自信的你。

凡人求果,智者求因。财富、成就及由此带来的自由和掌控感是个人实力和影响力的结果。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就来看看财富的本质,如何理解权力,又该如何通过打造人脉关系、个人品牌、有效沟通和强大气场来建立个人影响力。

直面内心的声音,成为自洽的你

有了财富、成就,就有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吗?

在过去的几年,我辅导了很多高管,尤其是女性高管。她们有钱有权,也还是会焦虑于自己不够好。

包括我自己,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IP(知识产权),我也会有无力感,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也会纠结:哎呀,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妈妈啊?我是不是不应该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时候创业啊?我挣钱比我老公多,他会怎么想啊?……

作为女性,我们经常会陷入完美主义,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于是不停地鞭策自己,取悦他人……所谓“追求卓越”,其实是“心力”不足的表现。

“心力”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泛指一个人的“内在力量”,也就是我们应对外在世界时自己内心的力量。

如果说实力是起点,影响力是杠杆,那么心力就是那个“撬动点”。

心力强大的人通常很自洽,对自己想要什么很笃定,不会轻易被外界诱惑和干扰,有勇气做出艰难的决定,既能追求卓越,又不会被完美主义困扰,活得不纠结,没有那么多的内耗。用我们教练的话说就是拥有“核心稳定性”。

想要变得内心强大,就必须做减法。你需要学会识别并且干掉你的“心魔”,就是每天你脑袋里那些反反复复出现,不停地念叨你的小声音。尤其是当你想要尝试做一些改变的时候,“心魔”就会跳出来对你冷嘲热讽。而当你失败的时候,它又会幸灾乐祸地嘲笑你。

比如,我当年读博士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冒出一个声音:“哎呀,都这个岁数了还去念书,算了吧,女人啊,还是要先把孩子照顾好……”结果呢,我在念书的时候想着孩子,照顾孩子的时候又想着论文,无比焦虑。

再比如,公司有个新项目,你很想尝试一下,但又担心自己做不好会出丑,那就索性放弃吧。但你真的接受这个结果吗?并没有,于是一边想放弃,一边焦虑。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自己的能力限制住了,而是被自己的“心魔”劫持了。

每个人都有“心魔”,不分男女。女性常见的“心魔”包括:

·“我不够好”——无论做得多好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自信,这是引发其他“心魔”的核心。

·“完美主义”——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玻璃心”——我的一切都必须被尊重,说不得。

这些“心魔”属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顺从取悦”——我必须努力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控制强势”——一切都得按照我的计划和安排进行。

这些“心魔”则属于自己跟别人或者环境瞎较劲。

“心魔”是一种习惯性恐惧,也是一种潜意识中内心对话的特定模式。但好消息是,“心魔”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它“见光死”。

只要我们看见这个“心魔”,就有可能化解它,而不被“心魔”所定义。而作为教练,我的工作就是通过深度的聆听、有力的提问,帮助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心魔”,并且激发他自己的内在智慧来打败“心魔”。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会帮你探索“心魔”背后的原因,给出方法,并且通过每一章后面的掌控力练习,帮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成为更自洽的你。

精力充沛,知行合一,成为更自在的你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我每天能勉强把工作做好,回家把饭端上桌就不错了,哪儿有时间和精力去干这么多事?

的确,说到“力不从心”,这个“力”既是能力、实力,也是精力。

一个人精力的多少、质量、集中程度和力度,会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效果。然而,精力管理却经常被人们忽略,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以为把时间管理好就万事大吉了。

可就算你把时间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在该工作的时候没有精力做事,该学习的时候没有精力去学习,甚至该休假的时候都没有精力去玩,就想回家躺着,那你把时间管理得再好,也没解决实际问题。

事实上,你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精力。

这里说的“精力”并不仅仅指体能上的,在我看来,更准确的描述是一个人的“精”“气”“神”——体能、情绪、精神。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的。“人由气生,气由神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反之也是如此。

所谓“精力管理”,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怎么能在忙碌的生活中,让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平衡,从而让我们有足够的能量做自己想做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力下降,新陈代谢变慢,再加上生育带来的影响,女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饮食、睡眠、运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精”呢?

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女性如何能让自己的“气”聚且不散,专注于当下,不被情绪干扰呢?

你有没有发现,当生活没奔头的时候,就算身体棒棒的,谁也没招你惹你,但你就是没神。如何找到令人心驰“神”往、充满激情的事情,让自己充满动力呢?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力管理。

我从小就精力旺盛,不吃不喝不睡,把大人都熬蔫儿了,自己还支棱着。我从来没想到,长大以后,这讨人嫌的毛病反倒成了我最大的优势之一。

我也越来越发现,其实在职场上拼到最后,拼的不是别的,而是精力。精力,才是一个人最持久的竞争力。

我的团队经常因为我精力太充沛而头疼,他们跟不上我的节奏,说我是“喝航空燃油的永动机”。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会跟你科学地分析怎么才能让你的“发动机”转得更快、更省油,持续提升你的“续航力”。

内心强大、精力旺盛的人,心之向往,行必将至。

作为教练,我的工作是通过深度对话,跟被教练者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帮助被教练者找到自己的答案,从而发生改变。这本书里有一些我自己的经历,但更多的是经过模糊处理的学员和被教练者的真实案例。世界是复杂的,个人经历并不具备太多的可复制性,只有真实、多元的案例,才有说服力。

我做培训的时候,会给学员“道”“法”“术”——道,是原则;法,是能力;术,是方法。而我做教练的时候又讲究启发、提问,不要直接给答案。在这本书里,我尽量做到两者兼顾,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内在智慧,只是暂时还没找到开启的方法,或者被“心魔”蒙蔽了双眼。我希望,你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我跟你聊天的过程,但前提是,你要对我打开心扉。

好了,你准备好开启这段自我探索之旅,成为那个不被定义、闪闪发光的你了吗?

注释:

[1]黑天鹅事件:指罕见且极难预测的事件,突然发生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并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产生严重后果。——编者注(以下若无特殊说明,均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