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金秋时节,一杯绿茶,一叠《海上名园》书稿,我在暖意和清凉交替的微微秋风中,从上午读到了深夜。之所以让我如此爱不释手,既有我对《海上名园》所述的这片城区——张园的多维度熟悉,也有让我接触到了新知识的多重收获,还有在这片热土上不畏艰难、辛勤工作的主力军团掌门人,本书主编时筠仑先生的文化格局和情怀。作为好友,时先生邀请我作序,我备感荣幸。
记忆中,当年我们对张园的称呼更多的是叫“张家花园”。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从部队回到家乡上海,随即迷上了摄影,有了专业的相机。只是连轴转的拍摄、冲胶卷、印放,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同时退伍回来的战友小倪就住在威海路590弄,即张园的41号,他对摄影也很喜欢,而我俩兴趣相投,业余时间也常常在一起拍摄,研究照片,不久,我俩索性把一楼他家的卫生间四面蒙上光亮,做成了一个冲印、放大黑白照片的“暗房”。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去张园的“非正规”暗房,常常加班突击到深夜,因为过于投入,有时听到窗外属于张园烟火气的零零星星吆喝声响起,才知道天已大亮。
就这样,我在张园进进出出半年有余,做出了一批批创作照片,有的还获得了上海和全国的摄影奖。张园,就此成了我影视事业起步的地方之一。直到现在,近四十年过去了,我俩还会常常回忆起那段张园自建暗房、印放照片的难忘时光。
自五年前,也就是2018年9月30日,张园这个上海最大的城市中心城区改建项目正式启动后,我又因各种因缘,被多次邀请参与了大规模改建的考察、阶段性论证评估、中外专业团队招募、重大节点庆祝活动推进等工作,包括2022年11月27日上午,张园西区正式竣工、开业。由此,我对张园的熟知度、亲近度进一步加深了。
在参与和论证已经动迁完毕的张园时,有朋友曾问我,眼前的张园像什么?我说眼前的它像一幅画,浓缩了上海百年风云,充满视觉情感;张园又像一首歌,定调了上海城市更新发展的旋律,富有听觉舒张。只是我觉得在这幅画中,还有许多时代变迁中的“人”和“事”没有进入“画框”中;在这首歌里,还有一些重要的咏叹、和声没有融入。张园,更多的是被各种传说、街谈巷议所笼罩,有的还被误解、误读。而眼前这本呕心沥血20余万字的《海上名园》,很大程度上校正、补齐了人们对张园虽有所知,但并不完整、遗珠多多的记忆拼图,权威地匡正了张园的正史。
细细读来,《海上名园》中,有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烙印轨迹;有详细列举的无数个出现在张园的上海、甚至中国的“第一”,更有早期“城市文化空间”概念的推出和城市管理、运营智慧理念被整理、被命名、被推行。譬如:提出张园“亦中亦西、游园猎奇、赏玩相宜、置身胜景、盼寄情感、开眼世界、光影流年”等创园原则,既有独特的思考和新颖做法,也有严谨的先贤思想引用,并作了现代立场的深刻分析、价值评判及运维的借鉴。
这里,还是过往上海影视拍摄难得的实景地。遥远的不说,就说当代那些响当当的作品吧,从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到黄蜀芹导演的《围城》;从陈逸飞的《人约黄昏后》到潘虹主演的三部曲《股疯》《走过冬天的女人》《最后的贵族》,都曾在张园进行拍摄取景。近年徐峥导演的《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更是浓墨重彩于此,令人亲切感佩,印象深刻。而之前我在张园拍摄纪录片时,还不期而遇了王家卫导演带着摄制组在拍摄《繁花》……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名园》一书中系统地、科学地提出了在张园这一兼有英式花园旷达与江南园林、江南传统民居相结合的大型历史建筑群改建全过程中,实施文化“三保一增”,即文化保护、文化“保鲜”、文化保值、增值的行动纲领,发布了很具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精细绣花般功夫的“施工图”,不漏死角地全场强化执行,可谓动足脑筋,不遗余力。譬如:大规模平移数栋历史建筑,待开挖地下空间,完成所有布局后再大规模平移历史建筑到原位,把“根”留住;用顶升、托换、暗挖方式,全力保留地标性老建筑修旧如旧的原样风貌等等。其理念之新、决心之大,令人赞叹;同比施工难度的加大,也实属罕见。而这一切,大大丰富了本书的信息量、知识点、含金量,除了及时补齐、饱满了读者们的认知空间之外,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精准改造、焕然一新的上海市中心最大历史风貌区的品相、品质已在书中显露端倪。
此刻,在品阅《海上名园》新书时,让我对主编时筠仑先生再次刮目相看。他是整个张园项目的总指挥,肩上的担子十分重。前几年满头乌发早已一片花白,操心事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但他又是一个文化情怀满满的儒将,深知文化储备、文化深耕、文化弘扬对张园今天和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因此,面对那些可以想象、包括史无前例的三年“疫情”肆虐、阻挠等重重困难,时筠仑先生率领庞大的团队一边竭力推进规划、动迁、改建、招商、运营工作,一边同时布局,一刻不放松张园文化寻根探源、深耕细作、厚泽未来的“软实力”工程。这本史料丰富、涉面广泛、章回厚实,细节和时间点详尽的新书就是论证之一,也直接体现了时先生提出的张园开发“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掩卷而思,我依然沉浸其间。回望书名,我的眼睛再次一亮,此书名为《海上名园》,若倒过来读的话,便是《园名:上海》:深层次一想,本项目的终极目标就是做顶格的上海之最,本书莫非就是如此对标、如此追求真正代表上海——其气场、调性、构成都对,张园史不就是上海史?张园今天的发展不就是新一轮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吗?
此为序!
滕俊杰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国家一级导演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