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总序 文化是有春天的
文化是有春天的。春天往往破壳于寒冷的严冬。
在历史上,地理位置偏僻、县域面积狭小的西充以地瘠民贫闻名遐迩。西充土地硗薄,没有矿产资源,没有河岳舟车之利。其境况确如清光绪年间西充县令高培榖所感叹的那样:“嗟夫,民之疾苦,固未有胜于西充者也!”
然而在教育上、在文化上,西充又绝对称得上响当当、硬邦邦的大县、名县。其声名之远播同样不亚于“火当衣裳、酸菜红苕半年粮”的穷名声。正是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培育了西充人穷则思变,敢于与天斗、与地斗的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赋予了西充人淳朴善良、诚信忠厚的古道热肠;养成了西充人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穷不离书”的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有史为证,西充,虽士多寒俊,但崇尚节义,看重廉隅,代有名流,垂为典范。
仅据现有资料明确记载,自宋元开始,西充即有各地移民陆续迁入,给西充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注入了新的精神养分。外乡人来到西充这块陌生而贫瘠的土地,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更多的艰辛,他们必然更加坚韧不拔,也必须守望相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更展现出西充文化的多姿多彩。西充不仅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方言,而且习俗也大为改观,文化方面的建树更是难以尽述。
文化是有春天的。春天是一场结果,春天更是一次启程。
早在195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西充文化县称号时,这片峥嵘土地即已盛开文化的春天。党的十九大,将文化独立篇章,重彩浓墨,其导向与布局,其地位与使命,都不言而喻。这必将是文化的又一个春天,花团锦簇,惠顾民生,四季如春的不败的春天!
2017年初,我履新文广局,接收到的第一个令人振奋的文件就是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见》。欣喜之余,驻足这片激越厚重的土地,深情回望西充文化的本源成色:忠义扛旗,传世发脉;儒学诗书,文脉大道;清慎标高,廉正风骨;宗密悟道,万宗归一;民主之澜,民本昭彰;农耕起势,有机卓立;民间传承,淳朴敦厚;山水天成,钟灵毓秀;充国发源,龙凤呈祥——西充文化卓尔不群的九维坐标,在不同层次,从不同角度拱卫着西充文化这座博大精深的宫殿!
恰逢九月,西充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彰显‘充国’文化魅力”。文化是产业的灵魂,是产业勃发的生机所在,在产业迭代的新时代,文化的附着与生成显得尤其难得和必要。于是,我们响亮提出构建“一原点、四高地、一环线”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并依循西充文化资源要素,构想了一系列战术支撑。
这是否可以预见为春风浩荡的青蘋之末呢?让我们共同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确实,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没了“根”和“魂”,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于是,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摒弃以前各自为政、零敲碎打的做法,在现有零散资料基础上,对西充传统文化精华来一次深入地挖掘、系统地整理、全面地反映,出一套高质量、高品位的丛书,毕其功于一役。这样既可将其作为干部群众乡土文化的普及读本,又可作为基础的文史资料读物。
幸运的是,这个设想受到西充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认可和重视,文化界有识之士也为之鼓舞雀跃,在外知名乡友也甚表赞同。
有了想法就上路。我们聘请了六位文化顾问,并慎重聘请西充文化界、教育界吉怀康前辈担当主编重任。吉老师既有深厚的学养,且通晓西充的历史人文,也有较好的写作功底,相信他能不负众望。
本丛书分为忠义、清慎、苕乡、宗教、教育、诗书、方言、古韵等八部分内容,形成在体量、篇幅上大致相当的八个分册。
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进入浅而快时代,不宜长篇大论。丛书文章尽量一人一事,一事一议,探赜索隐,发微灼幽,写深写透。导语点评,一针见血,分析到位,观点鲜明。即便是原有史料,也要有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新的观点,不摭拾故事,不复制旧章。
在史料发掘上,虽有记一方之人事,激千秋之爱憎的寄望,但绝不为了矜其乡里、美其邦族而虚构史实。不搞穿越、戏说,做到无征不信。在史料运用上,一方面做到能够补史之缺,纠史之失,详史之略;一方面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源于历史,不囿于历史。在文章风格上,力求故事性、文学性、史学性结合,既典雅高贵,又通俗易懂,能予人以历史沧桑,走茶马古道的厚重之感。
定位不可谓不高,冀望不可谓不殷,压力也不可谓不重。让我们共同努力。
值此第一分册《忠义西充》杀青之际,主编索序于我,职责所在,无可推诿。
是为序。
杨泓雨
201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