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历史
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在华罗庚先生的建议下,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会下棋、会说话的计算机(见图1.9)。
1977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基于中医专家关幼波的经验,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肝病诊治专家系统。
图1.9 我国第一台会下棋、会说话的计算机
1978年,智能模拟被纳入国家计划。1981年起,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AAI)、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究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人工智能协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及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
1984年,我国召开了智能计算机及其系统的全国学术讨论会。198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熊范纶建成“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这是我国第一个农业专家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农业专家系统为重要手段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种农业专家系统遍地开花,将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自1986年起,我国把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含模式识别)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7年《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创刊。1989年,我国首次召开了中国人工智能联合会议。1990年10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8个国家一级学会在北京共同发起召开了“首届中国神经网络学术大会”,会议上成立了“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吴佑寿院士担任主席,钟义信等担任副主席。1992年9月,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在北京承办了全球最大的神经网络学术大会(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IJCNN)。1993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等共同发起第一届“全球华人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大会。1997年起,科技部又把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等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成果。其中,尤以吴文俊院士关于几何定理证明的“吴氏方法”最为突出,已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并荣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正式创刊,科技部准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2014年至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不断发展,我国在深度学习大模型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有1.75万亿个参数的“悟道2.0”、全球首个知识增强千亿大模型——鹏城-百度·文心等,均达到世界级水平。
2016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学者(如李飞飞、吴恩达等华人学者和何恺明、杨强等中国学者)在机器学习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清华大学“天机芯”类脑计算取得的成就等代表着国际领先水平,为世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