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篇
基于文学与传播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
成立 李川北 陈桃
文学与传播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结合学校作为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的现实情况,需要学院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绝不能停留于知识传授层面,还须上升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上。在具体的操作中,则要避免出现教学实践流于形式、监控机制缺失、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学院根据当前实际情况,结合学科专业设置,围绕认证和申硕等目标,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学院长远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
一、以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各学科专业一方面要立足所在院校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在遵循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入一些实践和应用的成分。对于学院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中文学科以及新兴艺术类学科而言,在探索求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渴求。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加之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使得生师比不易达到认证和申硕的要求。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指导和因材施教。多数教师因多年来接受的是学术型人才培养,往往相对重理论水平的积累,轻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固守传统,长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太擅长或者不够重视技能的培养。加之近些年来,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不断增加,这些新加入的教师多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但也缺乏在所属行业里的锻炼,工作经验还显得不足。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身的缺陷造成人才培养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其次,教学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当今社会,用人单位都希望能用到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觉得这类学生上手快,适应能力好,潜质高。而对于学生而言,实践能力的强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但实际上,高校里不少教师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颇深,且对实践技能培养认识不足,或者不能满足对这类教学的支撑力度要求,或者缺乏这方面的积累和经验,造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做到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也没有严格按照课程的目标执行,随意性较大。在管理者层面,通常是把实践教学作为教改项目、质量工程、特色课程来予以对待,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再次,教学质量监控还存在缺失。通常,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形式相对较为固定,方式相对较为简单,不管是教学过程还是考核方式,都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质量把控。但是实践教学往往方式方法多元,环节相对多样,内容较为复杂。它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得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难度增加,不容易找到有效的监控手段,实践教学也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为数不多的实践课程中,除了专业性强的实训课、集中见习和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具有相对完善的质量监控外,其他如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性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探索、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的监控和考核往往随意性较大。
最后,教学内容的安排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教育部是给出了明确的要求的,即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不低于专业总学分的20%。在各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见习、研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军训等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比较规范,其他课程如学科竞赛、专业活动、综合素质训练、社会实践以及不少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都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造成教学中存在着比较随意的情况,甚至有些课程没有能够把实践内容付诸实施。这也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文学与传播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实践教学的探索
结合众多高等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院立足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实际建设情况,经过不断思考,反复调研论证,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做法,以确保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做好实践教学环节。
(一)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针对性强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学院根据办学实际,针对文学与传播学两大优秀学科(即中文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的特点,立足学校办学定位,深入思考地方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和认可标准,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内与学校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院设计和构建实践平台包含了多种,详述如下。
一是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平台。该平台从专业理论课的总学时中划出一定学时进行专业理论的实践实训。其主要包括了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话题论文、课堂讨论、情境对话、生生辩驳、师生答疑、即兴发言等。学生通过该平台,实现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从书本知识的获取走入社会实践的模拟。这些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的组成部分,也是过程性考核的重要参考。
二是专业技能训练平台。该平台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有的属于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如逻辑推理的训练、抽象思维的训练、微格教学的训练、“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训练、标准普通话的训练、演讲与口才的训练、应用文撰写的训练、创意写作的训练、审美阅读的训练等。有的属于对艺术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如主持人发声的训练、语言艺术的训练、非线性编辑的训练、艺术品鉴的训练等;有的属于对新闻人才培养的训练,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播报、评析的训练。在日常训练之外,学院还将赛事活动纳入训练的环节之中,例如课本剧大赛、现场作文大赛、师范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摄影摄像大赛、主持人大赛、书法大赛、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中华经典诵写讲演比赛、中华诗词竞赛、网络创作大赛等。另有一些是具有专业特色的活动,例如文化传媒节、迎新晚会、金穗文化节、文艺作品演播、专业汇报表演、主题班会活动等。各个专业的学生选择参加部分赛事,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其专业能力,还获得了相应学分。这些赛事活动通过项目式管理做好记录,指导教师依据记录给出成绩。
三是综合素质训练平台。该平台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工作环境而设立的。其主要包括了军事训练、青年志愿者下乡、赴贫困地区支教、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日常劳动、社团活动、见习、研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作采风、作品设计等。该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构思能力等。在这些活动中,像军事训练、毕业论文(设计)、见习、实习等活动已经有规范的管理流程和考核手段,实施时间也比较长了,运作相对成熟。而其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更加系统科学地进行,如果仅仅停留于组织和完成,这对学生的锻炼效果会相对有限,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使学生从中更好地受益。
四是创新创业训练平台。该平台旨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主要包括了大学生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产业孵化项目、专业作品设计、专业作品发表等。学院一直都很重视这一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强与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创新创业学院以及其他二级学院的联络、沟通与合作。通过奖励、认定学分等方式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平台也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二)改进和完善具有高效、实效、成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近些年来,学院围绕如何加强实践教育教学,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能够服务于地方的优秀人才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学院采取过一些有力的举措,也发现了实施举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主要在于实践教育教学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教学大纲的修改、教案的合理设计、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督导、教学考核的科学化等环节均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如何评价和考核实践教学的效果,操作起来难度颇大,缺乏有效的方法,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从学科专业本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文学类、艺术类还是传播类,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考核多在无形中进行,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技术性操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交往沟通能力等,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全程监控和精准考核。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学院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高效地运行,能够取得实效并获得成效。一是不断完善制度、组织保障体系。学院健全相关制度改进实施举措,严格规范执行学院、教研室、课程团队三级监控联动机制,并在财力上予以充分支持,使实践教学能顺利地开展起来。二是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人才培养的实施中突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形成相应能力和素养。三是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化。学院各专业特别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尤其是不断增强对过程考核的重视程度,在评价标准上更加合理,使整个考核有规章制度可循。四是优化双向评价机制。在把专家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同时,使专家评价和自我评价能够有效对接,形成可供参考的实质性评价内容。五是信息反馈更加及时且全面。通过教学反馈,推动实践教育教学管理良性发展,不论对于学生改善学习状态和效果,还是对于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提升课堂质量,以及对于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都能发挥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文学与传播学院在实践教学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举措
虽然目前学院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效果,也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实践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重点和难点,是一个永不过时的探究课题。因此,如何改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教学,进一步加强组织和管理,很值得我们深入认真思考。
(一)强化机制保障,优化监控手段和体系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顺利胜任具体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从任课教师到管理人员,对实践教育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到位,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学院还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保障机制,使教师能真正树立起实践育人的观念,实现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并将其实施过程纳入对相关人员的考核和绩效分配中。同时,学院还要进一步优化质量监控手段和体系,要特别关注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实践训练、社会调查调研、创新创业学习等的把控,使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实训获得收益和成长,进而从中打造精品,起好模范试点作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育人质量
要让实践教学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让实践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只有任课教师真正意识到了实践教学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地推动改进教师的育人方式,使他们真心投入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索之中。二是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让教师到行业单位挂职、外出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建设出一批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实践教学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大校外实践导师的聘任力度。通过聘任众多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职称高、技术精的一线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有效破解师资不足的难题,也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适应职业发展。
(三)深化社会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模式
以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地方众多企事业单位的帮扶和支持。学院会进一步落实好校地合作协议,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助力学院学科专业良性发展。要完善与地方的长效合作育人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搭建起实践育人平台。师范专业要加大与地方基础教育单位的对接、交流与合作,通过见习、研习、实习活动以及校外导师制协议,使学院教师能够有更多机会深入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学习,或者将基础教育一线师资请进来指导交流;艺术和传播专业可进一步拓展在地方新闻媒体机构、企业的实习实训点,加大联合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的力度,通过双向互动,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训中更好更快地适应行业工作,实现实习与择业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