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的地域魅力。让我们跳出成渝看成渝,一同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路径,共同书写未来繁荣的篇章。
第一节 从国家战略全局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入理解必须先暂时跳出成渝地区这一域,站在世界格局与国家战略的高度,才能体会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是中国若干个区域发展战略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精彩一笔,方能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视察指示的重要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远战略部署决策。
(一)世界格局,中国大局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交织融入,相互激荡。中国既是世界出现大变局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未来世界走向的重要国家,如何使中国这艘巍巍巨轮行稳致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党中央着重思虑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敞开国门拥抱世界,未来改革开放的大门还会越开越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日趋紧密,世界与中国的相互影响也将日益增强。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冲击相互叠加,逆全球化浪潮与地区动荡此起彼伏,大国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受到严重冲击,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陡然增强的情形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想要发展并不容易。
全球经济危机空前突出,国际安全也是险象环生。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国以中国为假想敌推进安全战略,加快通过遏制和围堵手段来重塑其全球战略布局,且各国纷纷加大军事投入,国际安全合作走向集团化,大国博弈竞争逐渐对抗化。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与国际安全格局演进同频共振,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问题交织涌现,国家总体安全成为摆在桌面上的难题,全球和平与安全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一个安全稳定的中国将是这个不确定时代里最大的确定性。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为让中国号巨轮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中行稳致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前瞻,科学布局,周密安排,将目光对准西部,着眼全局,沉稳落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此启动。
(二)落子西部,定域成渝
40多年前在中国的南海边,邓小平同志“画了一个圈”,由此确定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向东、向大海。此后,中国经济迎来长达40多年的黄金期,GDP年均增速超9%,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最终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东部沿海增长极。
40多年后,时代的罗盘指向中国西南。2020年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这就意味着中国发展方向从主要的向东、向大海,正在转变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开放格局。
前后40年,东西两个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在把握大势的基础上统揽全局,在中国西部“画了一个圈”。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内部经济发展压力加大和外部风险挑战增多的背景下,将以成都、重庆双城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打造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如果从地图上将成渝地区与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会构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这将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最大限度地覆盖及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有效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以胡焕庸线为界,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东南有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华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环渤海经济区,相较而言,祖国腹地深处的内陆地区一直都是发展的短板。最慢的舰往往决定舰队整体前进的速度,未来西部建设将会是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
同时,东西部在不同维度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在客观条件上拉大了东西部的差距:从地形地势来看,整个中国呈现由西向东逐渐下降的趋势;从海陆关系来看,西部是广袤的内陆,东部则濒临大海;从地域面积来看,西部广阔,东部相对狭窄;从人口分布来看,西部人口稀少,东部人口密集。近年来,由于中部崛起和“东中一体”步伐的加快,南北分化现象也不断加剧,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变得更为突出。要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就必须在欠发达地区构建起如同沿海三大经济圈一样的经济增长极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于是党中央选择西部地区建设新的经济增长极便成了应有之义。那么,为什么是成渝地区?
以胡焕庸线陕西四川云南段为上线,连接成渝两个城市为下线,从地图上看,成都居中,从南北向挑起西安和昆明成“一”,从东西向看,成都居首,串联起重庆、贵阳和长沙成“I”,共同构成一个“T”字形的经济带。这个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直接覆盖中西部几个省和一个直辖市的大写意“T”字形经济带跃然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之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大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区域延伸两千多公里,渐次过渡,在成渝地区以及西部内陆形成“T”形经济带。这一经济带的构建极大推进着西部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外经济的高频互动,对增强中国经济的回旋空间和发展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形成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是“一干多支”的经济学表达。
而成渝地区就是T形经济带中我国西部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区域。在历史上,成渝地区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组织区域经济生产、大宗物资供应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均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新时代,成渝地区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践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悬子西部,尘埃落定,终究定于成渝。从国家大局出发,抓重点、抓要害,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一子落,全局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来破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均衡问题,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整体面上的高质量发展。
(三)棋落成渝,全局盘活
落子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仅需要极大的战略魄力,更需要极其精准的战略眼光。棋落成渝,这片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重要区域,就是盘活全局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到今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川藏铁路、沿江高铁、“一带一路”,成渝地区有着向西直达欧洲、向南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俯瞰地图,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向东,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的联通实现“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无缝衔接;向西,中欧班列可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常态化运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成渝地区的有机衔接;向北,通过国际班列直达俄罗斯的交通格局日趋稳固,成渝也将成为欧亚大陆的贸易中心门户,以及连接中南半岛和欧洲市场的双向开放枢纽。
“一带一路”连接东部和南部海洋边境与西北陆地,面向整个欧亚大陆。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世界级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机会出现在我国西部。而成都、重庆在“一带一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凭借地缘上的优势,让成渝地区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可增强成渝地区对“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经贸合作辐射能力,川渝地区的发展也将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从西部大后方到开放新高地,成渝地区将成为新的战略支点,重塑川渝与中国西部、欧亚大陆之间的空间关系,推动新型全球化的实现。
从南到北,由西向东,成渝地区将来会完成三件大事:一是建设贯穿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开辟面向东南亚地区的经贸新局面;二是建设连接长江中下游与青藏高原的大通道,激活我国国土东西方向上的大动脉;三是构建沟通西北(关中、兰州—西宁、天山北坡)和东南部(珠三角、北部湾)的国家能源大通道。
在不久的将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作为深入中国腹地的一个经济板块,参与重塑国家经济地理面貌,共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发展格局;担起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担,成为新时代的战略大后方、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与新的动力源,构筑起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和国际竞争的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