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气环境
案例2 雾霾及其防治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一、雾霾内涵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呈乳白色、青白色。霾,也称灰霾(烟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颗粒污染物悬浮在空气中所组成的。
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蓝天城市街景对比见图2-1。
图2-1 雾霾、蓝天城市街景对比
(来源于网络)
二、案例
(一)伦敦烟雾事件(Great Smog of London)
1.事件回顾
从19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起,英国的空气污染形势渐趋严峻,首都伦敦也逐渐有了“雾都”的称号。1952年12月5日至9日,整个大伦敦区域被“烟雾”笼罩,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才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烟雾”笼罩期间,伦敦的交通几乎瘫痪,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患肺部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因这场大雾而丧生者约4000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时街景见图2-2。
图2-2 伦敦烟雾事件时街景
(来源于网络)
2.原因分析
伦敦烟雾是高浓度污染物和异常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1952年12月5日欧洲地区大气环境形势图见图2-3。
图2-3 1952年12月5日欧洲地区大气环境形势图
形成伦敦烟雾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19世纪,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工业中心的伦敦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工厂产生大量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使得伦敦大气污染加重。同时,1952年11月和12月初伦敦出现异常的低温,居民多采取燃煤取暖,加上战后经济困难,政府将优质煤出口国外,而伦敦人则烧劣质煤,家庭烧煤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工厂以及民居燃烧煤产生大量的废气排出进入城市空气之中,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能够及时向城市外扩散,就不会造成集聚效应。当空气不流通的时候,这些污染严重的黄烟就被“困在伦敦上空”,形成浓雾。
形成伦敦烟雾的间接原因是逆温现象以及高压静风高湿等气象条件。当时有一股反气旋在伦敦上空,使伦敦上方的空气升温,导致高处的空气温度高于低处的空气,这种逆温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量的污染物停滞在城市上空,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那几天空气里的水蒸气含量很高,在寒冷的空气中,水蒸气被冷却到了露点,并且大量煤烟为它们提供了凝结核,于是浓厚的烟雾就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是,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3.影响
1952年12月5日至9日,燃煤产生的烟雾不断积聚,能见度较低,烟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形成的酸雾pH值达到1.6,数千市民感到胸闷,伴有喉痛、呕吐等症状,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肺癌等病患者死亡率成倍增加。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之后,1953年英国政府下令成立比佛委员会,负责调查“伦敦烟雾事件”的成因。经过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比佛委员会于1954年通过《比佛报告》剖析了这次烟雾的成因,并提出烟雾治理方面的相关建议。在比佛委员会和卫生部的共同努力之下,英国空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体系逐渐建立。1956年7月5日,《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正式颁布,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空气污染防治的法案。该法案制定了预先采取相关措施减轻空气污染的相关规定,包括明令禁止烟囱排放黑烟,对熔炉颗粒物和粉尘排放进行严格的限制,划定烟尘控制区,防治烟害,特别是一些特殊区域的烟害防治,建立清洁空气委员会,并确立了其他相关规定。《清洁空气法》对治理伦敦的空气污染有明显的效果。
此后,伦敦在1957年和1962年又相继发生烟雾事件,这更加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开展环境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伦敦的“雾日”逐年减少,1980年则进一步下降。时至今日,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蜕变为“生态之城”。
4.启示
(1)不断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伦敦的大气污染治理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烟雾事件之后,伦敦开启了治理雾霾之战。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并在后期不断完善《清洁空气法》。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1980年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汽车取代煤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英国又相继出台了《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修订)、《环境法》(1995年)、《大伦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案》(1999年)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英国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立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铁腕治霾,最终改善了大气质量。
(2)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1950年,伦敦的有关部门通过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分析,发现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及家庭燃煤。政府大力推广使用无烟煤、电和天然气,逐步实现冬季集中供暖,以减少居民生活煤烟,减少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另外,政府不断调整和改变能源供给与消费结构,进行了煤炭行业改革,关闭了落后的煤矿产业,减少了煤炭生产量,同时,逐步让石油和天然气取代煤炭,使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从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气的占比却从0上升到了36%。
为了避免城市空气污染的恶化,“烟雾事件”之后的伦敦重新布局工业,淘汰了钢铁、纺织、造船等高耗能产业,放弃低端的生产环节,选择了一条绿色产业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伦敦开始实施以服务业替代传统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产业结构转向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伦敦成功借助创意产业实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科学技术在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伦敦注重加快清洁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英国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优先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此外,英国大力发展监控技术,建立大气监测网,通过科学的研究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自1961年开始,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由450个团体参加的大气监测网,监测网有1200个监测点,平均每1个小时对烟尘与二氧化硫采样一次,每月测降尘量一次,其中伦敦被列为重点监测区。环保技术、监控技术等的推广应用对大气污染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4)多方参与共促大气环境治理。为了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大伦敦议会确定了17个不同的行业机构,分别制定实施大气污染控制的各项措施。此外,许多全国性的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工厂都参与了科研工作,如以华伦泉实验室为中心,根据遍布全英的1200多个监测站的测定结果,对烟尘和二氧化硫在空气中的含量进行估算,据此提出不同地区控制大气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顿大学、里丁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威尔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分别对车辆尾气、空气质量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空气污染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影响、测定灰尘及其他污染物的仪器的改进、烟囱的设计安装及环保产品的研制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伦敦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的成绩还要归功于英国各大高校、环保组织、媒体、全体公民,他们都是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盖伊医院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一个有关“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伦敦市的每一位居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伦敦国王学院还于2010年3月12日在多个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伦敦空气”的手机软件,每小时向用户免费推送伦敦空气质量,让伦敦居民对城市空气质量有进一步的了解。英国是最早将空气治理信息向民众进行实时通报的国家。
空气质量的恢复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就出现的,从英国政府痛下决心治理伦敦大气污染,到根本扭转局面花了20多年时间,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时间,即使到现在,英国政府仍然认为在空气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说明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事件回顾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海滨城市,自1936年洛杉矶开发石油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军工企业和航空航天业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西部重要的海港,城市人口以及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空气污染。根据气象记录,1939年到1943年洛杉矶能见度迅速下降。
1943年7月,灰色的烟雾袭击了“天使之城”洛杉矶,明明是白昼,却昏天黑地,能见度只到3个街区以内。当时正值酷暑,在热浪之下,“毒气”变本加厉,袭击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刺痛之感。这就是有名的1943年“洛杉矶雾霾”事件,是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光化学烟雾的攻击。
1945年,二战结束,但是对雾霾的战斗却刚刚开始。1952年和1955年,洛杉矶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每次都造成数百名65岁以上老人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洛杉矶从“天使之城”变为“雾霾之城”,城市的天空被讥讽为“冲坏了的胶卷”。持续多年的光化学烟雾引发了呼吸系统疾病、交通事故、航空事件、医疗事故、农作物的大量死亡等,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和人们的心理恐慌,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时的街景见图2-4。
图2-4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时的街景
2.原因分析
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家哈根斯密特(Arie J.Haagen-Smit)首次提出,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以及光化学反应下的气粒转化有着直接关系,并指出臭氧是洛杉矶雾霾的主要成分,这与美国东部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和重油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明显不同。他的结论成为大气治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洛杉矶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雾霾难以吹散,长期滞留。加之加州充足光照又导致强烈紫外线,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也称为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同时,该地区常年存在逆温层,高空的暖空气轻于密度更大的冷空气,又犹如锅盖使得污染物无法垂直扩散,从而把烟雾压缩至云层下比较低的大气中(对流层),而这部分空气被人体直接吸入后,可引起呼吸系统衰竭导致死亡。
洛杉矶在1940年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300多吨氮氧化物和700多吨一氧化碳。另外,还有炼油厂、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不啻制造了一个毒烟雾工厂。
3.影响
正是1943年发生的雾霾事件,开启了洛杉矶治理雾霾之战。20世纪40年代初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寻找罪魁祸首。洛杉矶监管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烟雾与废气委员会”,洛杉矶市政厅专门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空气污染控制局(APCD)进行环境整治。1960年,专门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加州机动车污染控制理事会(CMVPCB)正式成立。1967年,加州空气资源局成立(CARB),这个机构主要负责研究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编制污染源列表,审查所在地的污染状况,并监控污染的排放。
由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影响,政府意识到在环境法规方面的缺失,先后出台了《空气污染控制法》(1955)、《清洁空气法》(1963)、《空气质量法》(1967)等多部法律法规,且随着全国环保运动的到来,1970年12月2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成立,同时,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1970),这项立法授权制定全面的联邦和州法规,为某些常见和广泛分布的污染物制定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限制固定(工业)源和移动源的排放,而且扩大了执行权力。
4.启示
(1)充分认识大气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1943年7月8日洛杉矶出现第一场有记录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开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到如今已持续80余年,并时有反复。人口爆炸、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副产品,其治理效果和时限必然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治理是政府、工业界、环保组织、公民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的过程,其本质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其发展理念的局限性。
(2)法治赋能空气污染治理。清洁的空气是最基本的公共物品,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其提供可靠保障。
(3)客观看待科技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10年后,加州理工学院的哈根斯密特教授研究出烟雾的真正来源,后面对污染的治理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个结论展开的。在光化学烟雾发生初期原因未明的时候,作为“科技之城”的洛杉矶始终坚信:美国现代工业文明已经无所不能,科学技术是净化空气的关键。在发现原因后,人们寄希望于汽车巨头安装废气过滤装置或发展电动汽车来减少废气排放。其实工业文明的“技术圈”并非无所不能,即使到今天也不能期待环保产业能对废弃物进行彻底的净化处理。只有全方位的绿色转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4)坚持清洁空气治理全民行动。每个人都有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亦是空气治理的责任主体。在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治理过程中,环保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环保运动为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推进环境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大气治污书写“北京奇迹”
1.背景情况
红色预警响起、中小学停课、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工厂限产、空气净化器一机难求……2013年前后几年,北方的冬天一度频频上演这些场景。以PM2.5为主的污染物“织”成一张灰霾大网笼罩着华北地区。
2013年1月,北京市发生了持续性、大范围、高浓度的空气重污染,当月PM2.5平均质量浓度接近160微克/立方米,且只出现了5个优良天,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PM2.5年均质量浓度89.5微克/立方米,超出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5.7%;PM10为108.1微克/立方米,超标54.4%;NO2为56微克/立方米,超标40.0%;全年重污染天数共58天,占全年的15.9%,相当于平均每周有一天重污染。
2.原因分析
研究指出,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因是燃煤、机动车、工业和扬尘等的污染物排放量过大。从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可知,煤炭是北京市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3%,如电厂发电以燃煤为主,远郊区分布着大量的燃煤锅炉,居民普遍采用散煤取暖,煤炭燃烧产生的硫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煤烟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影响很大。机动车排放是CO、NO2等一次污染物和PM2.5、O3等二次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01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43.7万辆,同时还有数千万辆(次)外埠过境车辆。面对燃油车多且数量庞大的现状,还存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监管不够的问题。在产业结构上,2013年北京市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总量的21.7%,水泥、平板玻璃、铸造、沥青防水卷材、家具制造、化工等传统高污染行业众多,“散乱污”企业的无组织排放加剧了北京市大气污染程度。城市运行长期处于高位状态,2013年全市建筑施工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工地扬尘点多、面广、线长,扬尘污染问题突出。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北京空气质量距离国家标准和广大市民期盼、首都功能定位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秋冬季,重污染易发、多发,严重影响首都国际形象和市民幸福指数。
3.治理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牢牢把握“转型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来源和特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的指示,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将蓝天作为市民幸福生活重要标志,聚焦PM2.5污染治理,深挖减排潜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大气污染。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市PM2.5、O3、SO2、NO2、PM10年均质量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3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55微克/立方米,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从北京市优良天数来看,2021年达到了288天,较2013年增加了112天。从重污染天数看,2021年重污染日8天,比2013年减少50天,降幅高达86.2%,而且夏季、秋季基本上消除了PM2.5重污染。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被联合国环境署盛赞创造了“北京奇迹”。2013—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各级别天数分布见图2-5。
图2-5 2013—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各级别天数分布
备注:来源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从前些年的雾霾锁城,到如今蓝天白云日渐成为常态,北京市民的“呼吸之变”折射出“蓝天保卫战”的成效。
4.经验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科学制定规划
201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同时每年制定具体的年度清洁空气方案。2014年《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先后制定实施了《北京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实施方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北京市细化落实方案》,在实施年度清洁空气计划2013—2018年空气质量各级别天数占比措施的基础上,出台“加强版”措施。面对以城市运行和生活为主要大气污染源的形势,2018年陆续出台《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全面规划北京市未来大气污染路线图。
大气污染治理对策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管控;从以浓度控制为主转向浓度与总量并重;从注重企业治理转向企业治理与区域和行业治理并重;从注重政府管控转向全社会共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污染减排、清洁降尘”等方面,采取体系规划、区域协同治理、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激励公众参与等方式,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空气污染治理步伐加快,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2)推进区域联防,加强合作共治
2013年年底,北京市牵头,获得原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等七部委和河北、天津、内蒙古等六省(区、市)的支持,成立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2015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根据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规律,原环保部将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的26个城市(“2+26”城市)确定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作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2018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升级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从国家层面推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2015年,北京市与河北保定市、廊坊市建立了大气污染治理“结对合作”关系,对上述两市在小型燃煤锅炉淘汰、大型燃煤锅炉污染治理等方面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区域合作治理大气污染做出示范。开展机动车污染治理专项协作,区域内多地共同开展新车一致性检查,实施机动车排放违法行为异地处罚。建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七省(区、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物减排等信息实时共享。联合应对空气重污染,2017年在“2+26”城市范围统一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规范了预警发布、调整和解除程序,及时启动区域性重污染应急,协同采取减排措施。通过区域联防共治,2013—2021年周边减排为北京PM2.5年均浓度下降贡献了14.4微克/立方米,贡献率为27.3%。
(3)科学来源解析,实施精准治理
北京市持续组织开展颗粒物监测、研究和来源解析等工作,分别于2014年、2018年、2021年发布了三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如图2-6、图2-7、图2-8所示。来源解析就是建立环境空气质量与多类污染源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大气PM2.5污染治理主要对象和优先的顺序。2012年6月到2013年12月,首次进行了大气PM2.5来源解析,当时获得移动源、燃煤源、扬尘源、工业源等主要源类的占比,这个结果为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又开展了第二轮大气PM2.5的来源解析并向社会发布,获得了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和工业源等主要源类的占比,为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多年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证明,大气PM2.5来源解析是科学施策的基础。
图2-6 2014年第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
图2-7 2018年第二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
图2-8 2021年第三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
备注:来源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4)激发全民参与
教育引导全民自觉行动参与共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自觉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积极宣传大气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和经验做法;通过督察、通报、约谈等方式,强化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引导绿色生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引导作用,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几年来,北京市通过多种措施,传播环保理念,激发全民参与,全市“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的治污社会环境正逐步形成。
第二部分 思政元素
一、案例思政元素挖掘
建立环境问题的正面案例: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在呈现精彩赛事的同时,北京的天空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双奥之城”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治理的“北京奇迹”。空气质量改善不是为了奥运会这一短期目标,而是为了人民福祉,从“奥运蓝”到“北京蓝”,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是北京的决心、坚持和投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北京为人民谋“蓝天”福祉,打赢“蓝天保卫战”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
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讲解“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旨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增强学生对我国大气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感。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完成,以数据图表展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党为人民谋“蓝天”福祉,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决心、坚持和投入,从而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的目的。
二、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历程
2012年以来,大面积的雾霾多次出现在中国的中东部地区,持续时间长、发生的频率高。当雾霾天成为调侃的素材,当蓝天白云逐渐升华为“偶遇”的风景,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就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期盼,政府出台治理措施便成为人民的热切期盼。早在“国十条”推出之前,国家、地方层面就已经有不少关于防治大气污染的规定,但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一城一地的严规对区域内整体环境的好转作用有限,各种控制措施也是争议不断。耗时近一年、修改几十稿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公开发布。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大气十条》指出,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实施分区域、分阶段治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大气十条》是我国首个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行动计划。同时,它也是政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从战略高度做出的顶层设计,开启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新纪元。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历程见图2-9。
图2-9 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历程
2017年3月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行动计划》指出,经过3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省份,要保持和巩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确保全面实现“十三五”约束性目标;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应在“十三五”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完成,我国重污染天气发生概率明显降低,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第三部分 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用途与教学目标
(一)教学用途
本案例适用于本科生“环境学概论”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典型大气环境问题——雾霾现象,掌握雾霾的科学概念;
(2)理解雾霾天气的危害;掌握雾霾天气的形成因素;
(3)了解“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探索过程,认可“蓝天保卫战”最终成效,理解并掌握雾霾的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
(1)基于提问-思考-回答,提高学科知识认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基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3)在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3.思政素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能以积极、客观的心态看待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典型环境事件的出现和治理过程。
(2)通过我国“蓝天保卫战”的实施背景、探索过程和最终成效,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通过环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使学生在价值理念、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贯穿一种环境友善、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国家生态环境,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家国情怀并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一)学生方面
思考雾霾的危害,以及阅读北京治理雾霾的相关文献。
(二)教师方面
(1)了解治理雾霾的基本情况及最新前沿。
(2)准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3)划分小组名单并发至班群。
三、案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根据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的分析,本节课程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方法。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播放视频、PPT、板书、学习通App等。
四、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
提前一周布置任务点,如前期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思考与查询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包括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原因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已出台的相关政策等方面。
(二)课中
课中教学安排见表2-1。
表2-1 课中教学安排
表2-1(续)
(三)课后
课后结合学生课堂参与和知识点接受情况进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授课方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佑安.伦敦治理“雾都”的启示[N].法制日报,2013-01-30.
[2]吴洋.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3]李宏伟,宁悦.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N].学习时报,2021-11-10(A7).
[4]陆小成.伦敦城市雾霾治理的阶段、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17,30(3):40-44.
[5]舒绍福.从“雾都”到“碧园”:绿色发展的伦敦经验[N].中国经济时报,2016-06-16(005).
[6]李宏伟,刘晓珍.雾染之毒: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N].学习时报,2021-05-19(A7).
[7]高洪善.洛杉矶的雾霾治理及其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4(1):5-8,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先锋榜(26)|综合施策全面治理坚决打赢首都蓝天保卫战——北京2013—2018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EB/OL].(2019-09-24)[2023-05-30].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1909/t20190924_735251.html.
[9]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现阶段大气PM2.5来源解析结果新闻发布会[EB/OL].(2021-09-29)[2023-05-30].http://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ywdt28/xwfb/11125977/index.html.
[10]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正式发布[EB/OL].(2014-04-16)[2023-05-30].http://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ywdt28/xwfb/607219/index.html.
[11]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最新科研成果:新一轮北京市PM2.5来源解析正式发布[EB/OL].(2018-05-14)[2023-05-30].http://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ywdt28/xwfb/832588/index.html.
[12]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J].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2013(19):2-10.
[13]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0):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