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之三
区块链技术构建“负熵”新金融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和数字资产的时代。这一切的开始,除了归因于计算机和通信科技的突破,也要归因于金融科技的不断演进。
脸书(Facebook)在2019年6月公布的Libra白皮书和2020年4月公布的更新方案,及2008年年底发布的比特币白皮书,使人类多年来的“世界货币”梦想开始从幻想成为行动,并逐渐成为现实。而各国中央银行纷纷推出的CBDC计划,特别是已经开始内部测试的中国人民银行DC/EP方案,使数字货币和数字金融成为金融科技及区块链的求知者们必须关注和理解的新知。陈宜飚博士和他的同事出版的这本《重新定义金融:加密货币与数字资产》正是对这些新知的未来的解读和探索。
本人有幸为本书作序,并以我浅薄的认知和思考,和读者一起来理解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特别是比特币)对传统金融的重新定义和重构的逻辑,以及在这个领域的未来。
一、数学共识推动虚拟世界变革
本人学物理出身,在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称为“熵”。熵者,无序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天然熵增,最终将无序而归于热寂。天文望远镜的观测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理论。
宇宙的运动在人类社会也有类似的轨迹。在金融市场,“熵增”反映的是市场稳久必乱,而金融市场的“负熵”则可以理解为金融市场在激烈动荡之后逐步寻求各方共识,走向平衡的过程。
人类有史以来的诸多努力,无非是追求各种共识的建立过程。这个过程,往大了说是熵减以建立秩序,往小了说则是构建暴风雨中一只茶杯内的宁静。然而,在人类的熵减思想实验中,一两次的人性错误就足以让我们误入歧途,徒耗生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标志着金本位时代的结束,各国法定货币失锚,人类社会无可避免地进入“熵增”时代。人们一直期望有权威中央银行能带来一个稳定的全球金融秩序。然而,依赖于各国中央银行的法定货币体系,注定是一个有国界的体系,它们并不完全开放,甚至是个孤立的系统。
孤立系统总有趋向混乱、无序和低维化的冲动。依靠体系内的信用而非外界能量而增发法定货币的行为,注定无法“负熵”。但几乎所有中央银行为了追求短暂的有序表象,都不愿意在增发法定货币方面收手。
2008年的金融海啸及其后续异常的“量化宽松”过程,令全球感受到了法定货币体系的混乱。面对这场危机,众多中央银行再次进行干预,继续通过滥发货币来饮鸩止渴。
各国中央银行滥发货币造成的熵增后果,引起了人们对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担忧,也激发了一位密码极客的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全球货币体系寻找能够实现抗衡货币超发熵增过程的“麦克斯韦妖”。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名叫“中本聪”的极客向世人介绍了比特币网络,一个自诞生以来最高峰一天能吞下0.2亿千瓦的“吃电妖”。
这个“吃电妖”,并不会犯下中央银行的错误,因为它只懂数学,不懂花言巧语,恪守一开始就设定好的发币总量与发币节奏。
这个“吃电妖”,以电为食,产出“负熵”,不会无序地滥增货币。
这个“吃电妖”一点都不封闭,开放接收所有人“供奉”的电,但每次都只奖励成功解答数学难题的人。
这个比特币网络第一次实现了完全基于数学的发币共识。尽管“中本聪”迄今未现真身,但比特币在数学和密码学的基础上诞生后,其底层逻辑也打开了区块链技术的法门。
过去十年比特币的火爆,也引发了人们对区块链家族的关注,人们开始尝试用这一底层技术来实现“负熵”。这是因为,区块链引导比特币打破法定货币的边界限制,对全世界所有人甚至是物开放,捕食一切“价值”。
二、区块链推动金融创新
比特币带来的数据与程序合二为一技术,可以说是人类自图灵机、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现代计算机以来的第三次计算革命。这使得金融的去中心化有望在未来实现。
比特币第一次尝试在可靠性和信用度方面不再依赖人性,而完全代之以密码学证据。比特币采用的两个最重要的密码学证据——公私钥签名和工作量证明,都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共同产物。只要数学原理和物理学定律没有被颠覆,那么这一证据的可信程度,将远高于某个个人或组织的信用背书和担保。
不仅如此,中本聪的比特币系统设计,使得任何一个人、组织或者强权,想僭越这套系统、控制这套系统、停止这套系统,或为一己之私而损害全网的利益都变得极为困难。
中本聪努力消除区块链系统的技术中心化、逻辑中心化、经济中心化以及人的中心化,通过在各个层面巧妙设计博弈机制,把比特币系统变成了一个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的系统。通过数学和密码学,比特币第一次近乎完美地实现了信任的去中心化。
就金融方面而言,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让金融实现了公平、开放和去中心化。它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用去中心化来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金融平权理想:允许任何人自主开户、持有资产而无须事先被审查、被许可。一旦这种理想实现,存折存单等将消失,私钥即权属证明。
二是用去中心化让成本极高的中介(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被点对点的数学算法替代,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三是用点对点的P2P网络使交易与清算同步完成,从而让传统中心化的记账主体消失。
四是通过追求交易的边际成本趋零,令跨境支付的高成本和烦琐手续成为过去。
五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有望令记账时间由传统金融的以日计提升至以秒计。
三、区块链催生数字资产
更进一步,通过区块链,一切价值都可以被记录并妥善保存为数字资产。已由第三方机构确认价值的传统资产也可成为数字资产,对于万物互联时代下最大的财富——数据而言更是如此。
正在到来的5G、6G乃至更高维的数字时代,将有望为我们的每个通电设备包括人体都植入芯片,记录、存储、计算、联网并区分出每一个微小的碎片化的数据变动。它们让人类的信誉、语言文字、声音、创造力、权力、偏好,甚至是本人此刻写序的表情等都可被编程,实现数字化,从而为人类行为的可测量化和价值量化提供依据。
资产要有价值,首先需要确权,而区块链让数字资产实现了确权。
过去我们的资产是否有价值,需要权威机构鉴定,而借助区块链技术,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只需一串字符组成密钥即可确认。
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更稳妥、更自主地掌握自己的数据资产,诸如病历、购物偏好、旅游及住酒店习惯等数据都不再被医院、电商和旅行服务商垄断。我们将这些资产都锁进保险的数据黑匣子,只有密钥才能打开。
资产要有价值,还要有市场,可流动可交易,而这恰恰是区块链处理数字资产的极致之处。
只要资产的所有者用私钥打开锁住资产的匣子,并向交易确认者展示与私钥有非对称加密关系的公钥,一切数字资产都可在开放自由的区块链网络上全天候地流动与交易。
四、数字资产重新定义金融
基于区块链共识的数字资产市场,可以打破现在被国界约束的股票、集邮、古玩和农贸市场等各自分割、画地为牢的僵局。在这个开放的新金融世界里,全人类都可以连接在一起,进行价值互换。
融合了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可以让整个世界的产权确定、价值评估、交易清算、信用评级及资产托管等种种与金融相关的活动变得更有效率,令运行趋于有序,达到系统减熵的目的,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转。
在物理学中,有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高能量的情况下,开放系统也可以维持稳定。例如生物体也是一种开放结构,其不断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物质,并向环境释放熵,因而能以破坏环境的方式保持自身系统的稳定。
如果借助物理学的这一理论,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区块链的带动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资产,正在不断地从人类环境中吸收电力或者是实体经济中的价值,以维持底层网络下金融环境的有序运转,实现系统减熵。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区块链,才使得我们可以在维持金融系统的耗散结构的同时,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转。这样一个有序的新金融即便在人类迁移外星之后依旧可持续。即便将来在月球、火星上建立起新的家园,人类曾拥有的数字资产也不会烟消云散,只要买卖双方对价值达成一致,仍然可以“以数字资产易数字资产”。
苹果已经砸中少年的脑袋,钥匙已经触碰暴雨中的闪电。“吃电妖”已经在每秒1 300万万亿次哈希碰撞中起舞,带领着它“以负熵为己任”的区块链家族,在各大新金融试验的舞台上排练。这些舞台既有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在内的各国的中央银行,也有包括Facebook和摩根大通在内的各大巨头,更有许许多多寻求金融自由的年轻人。
我们正处于新金融的前夜,“麦克斯韦妖”正在蹁跹起舞。
“这里有玫瑰,就在这里跳舞吧!”
胡定核
博士,云图资本董事长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全国工商联执委
《清华金融评论》编委会成员
202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