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孵化器的实质——创新生态
一、孵化器是什么
1.孵化器的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对孵化器(incubator)的定义,科技企业孵化器(含众创空间等,以下简称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为宗旨,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大众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同时,科学技术部从孵化器认定、申报和管理等方面对其定义进行了完善。该定义更多是从政策视角来表述,以用于政府管理和评价,强调孵化器的规范、资质以及提供公共性服务的功能。而本书更多是从市场视角出发来给出孵化器的定义,强调孵化器的实质和功能,即孵化器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致力于连接创业者、初创团队和投资人等创新变革者,并打造创新生态的主体。它通过提供场地、共享基础设施、培训和咨询服务、融资和市场推广等,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项目或初创企业提供支持,以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并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孵化器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名词——加速器(accelerator)。通常意义上,加速器是孵化器的一种特殊形态,二者主要的差别在于:加速器的服务对象更多是处于孵化后期的企业,而孵化器更多针对处于初创期的小企业。加速器的功能和目标更加侧重于帮助企业突破瓶颈期,提供市场化服务,加速企业成长。由于本书对孵化器的界定也更加强调市场角度,因此就本书而言,孵化器与加速器是相同的概念。如书中介绍美国孵化器Techstars时,就尊重其原本加速器的叫法,但与孵化器表达同种意义。本书后面所说的孵化器皆以上述概念为准,与中国科学技术部所给相关定义无关。
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孵化器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于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1959年,美国人乔·库曼(Joe Cooman)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孵化器已在美国大量涌现,欧洲各国也纷纷开始创立企业孵化器。2005年,Y Combinator在美国成立,现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孵化器,也是全球顶尖的孵化器之一。目前,虽然孵化器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但美国的孵化器仍主要以由Y Combinator首创的“投资+孵化”模式为主。Y Combinator“投资+孵化”的商业和运营模式推动了孵化器的发展,开启了现代孵化器的新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孵化器这一新形式也传入了我国。1987年6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诞生。1988年8月,中国开始实行“火炬计划”,该计划专门为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而设立,而建立孵化器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我国早已接纳并重视这一新的组织形式的发展,而且在政策上给予了相应支持。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孵化器已处在市场化、产业化的阶段。
2.孵化器的特征
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孵化器具有五个特性:商业性、创新性、多元化、共享性和专业性。
第一,商业性。这里的商业性是针对孵化器所承接的项目来说的。孵化器所孵化的项目是定位于创业的,即要求项目本身具有可以变现的想法或产品,并以项目持续盈利为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自身不具有商业价值或其创立原因并非追求商业价值的项目,不是孵化器所面向的对象。需注意的是,孵化器本身并不一定要营利,全球也有许多非营利性的孵化器,如伯克利大学孵化器SkyDeck。
第二,创新性。孵化器是创新生态的建设主体,倡导创新应该无处不在,而创新本身也是孵化器中最普遍和永恒的话题。首先,从创新的要素来看,创业者是创新的人力资源要素,前沿的科技是创新的技术要素,天使投资人等投资者是创新的资本要素……而连接各个要素的桥梁便是孵化器。其次,孵化器也始终坚持着对创新的追逐。精益创业之父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把创业公司定义为寻找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临时组织。就像科技研发一样,研究团队利用实验室设施、要素,通过夜以继日的实验,寻找一个可验证的结论,而创业者们就在孵化器和真实市场中反复迭代,寻找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便是企业创新的过程。
第三,多元化。孵化器往往是多元化的。首先,从孵化项目的行业来看,虽然一些孵化器在行业选择上有所偏好,但大部分的孵化器愿意接纳来自不同行业的创业项目,它们更加看重的是商业价值。例如,Amplify.LA在社交、移动通信、互联网消费、SaaS(软件即服务)和数字媒体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其次,从孵化团队或创业团队成员构成来看,不少孵化器都鼓励性别、民族等方面的多元化,不论创业者的出身,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例如,以多元化作为其战术之一的500 Startups就认为,“一个伟大的创始人可以有不同的肤色、性别和国籍”。因此,在他们的孵化项目中,有45%的创始人是少数族裔。来自智利的致力于构建拉丁美洲创业生态系统的Start-Up Chile,有为女性创业者打造的专属加速器计划,以倡导多样性。来自西班牙的Wayra也重视女性创业。除了项目和团队的多元化外,孵化器还鼓励文化多元化。例如,来自美国迈阿密的Educators Park,他们除了鼓励性别等的多元化外,还鼓励观点多元化,鼓励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四,共享性。共享的最直接价值便是节省成本,即规模效应。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办公场所、基础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共享能直接地节约创业成本,但这仅仅是共享性中很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市场资源、特色活动、创业氛围,以及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等“软件”的共享才是更为重要的。就如之前所说,孵化器是连接创业者、投资者、风投基金公司等创新者的桥梁。它在集合初创团队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关注创新创业的导师学者、天使投资者、追求创新突破的传统企业等,这些都是孵化项目在市场开发时可以共同利用的资源。此外,每一个孵化器往往都提供许多特色活动,例如Techstars的创业周末、500 Startups的小酒馆、AngelPad的晚宴等。这些活动吸引各方创新人士参与,各类创新信息等资源便可以在各色活动中得到“发酵”,实现共享。众所周知,创业是非常困难且艰辛的。而见证了一批批初创企业的成败与兴衰的孵化器,更易看清创业道路上的“坑”。他们积累、总结的经验,打造的可能会用到的工具性资源是对创业团队最重要的支持之一。许多孵化器在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如Coplex出版的关于业务发展、创新战略等的电子书、白皮书。创业氛围的共享也是重要的内容。创业者所遇到的困苦往往不被一般人理解,他们是孤独的。而孵化器将多个创业团队聚集起来,虽然处于理性竞争的氛围中,实则也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彼此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陪伴。通常,孵化器团队还会打造自己的校友社区,成功的校友通过博客、讲座等形式为孵化学员讲述自己创业的心路历程,给正在创业初期的学员们分享各种经验等。可见,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共享是孵化器的特征,也是其重要价值所在。
第五,专业性。成熟行业的分工一定具备其专业性,而孵化器的专业性却往往被忽视。孵化器的专业性即指基于创业项目,孵化器辅助创业团队进行价值创造的专业能力。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导师团队资源、加速体系及课程上。各孵化器都配备了自己的导师团队,一些孵化器采用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支持,如AngelPad。而另一些则采用自由请教、多次顾问服务等形式。此外,孵化器大多具备自己的一套加速体系或加速课程。例如,Techstars三段式的加速体系,详细地计划了加速期间每个阶段的培训主题和任务。再比如,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IIDF,打造了一套弗里初创企业计划,面向不同创新主体,提供包含产品管理、业务跟踪等多个创业相关的主题课程。
3.孵化器的误区
为了避免读者混淆孵化器与其他组织的概念,下面将简单地从四个功能性身份出发,对孵化器概念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和界定,并与市场上其他经济组织形式进行区分。
(1)联合办公空间
联合办公空间是为入驻团队或企业提供共享空间的平台。其主要强调办公场地、基础设施设备等硬性资源的共享。这种组织模式现多受到转型中的房地产企业的关注,它们利用自身地产资源搭建平台做运营商,以“办公室短租”等业务为主打产品。虽孵化器也具备联合办公相同的功能,但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例如,从本书对孵化器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孵化器的功能和服务绝不局限于空间和设备的提供。
(2)商业资源载体
孵化器亦具有商业资源载体的功能。它连接多方创新主体,聚集商业资源。不论是作为创新人力资源的创业团队,或是作为知识性资源的专家学者,还是提供金融资源的风险投资方等,都在孵化器汇集,但这并不等同于说孵化器只是核心资源、要素的简单集合。
(3)供需对接平台
孵化器也是一个具有供需对接功能的平台。当商业资源在孵化器载体上聚集,孵化器则自然地与新兴产品和服务相连接,同时也与众多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公司、追求创新解决方案的企业连接。对于投资方来说,它们寻求具有市场价值的新兴项目来进行投资,而资金短缺也往往是许多初创企业在创业路上面临的一大困难。因此,作为各方资源载体的孵化器便可以有效地促成这一对供需的对接。此外,对于追求创新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说,它们渴望发现能够解决现有问题的新产品和服务,而孵化器所孵化的初创企业正是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在供给方。因此,孵化器也有利于初创团队进行市场开发,而苦等创新突破方案的企业在此也更易寻得有效解决方法。但同样地,这并非表明孵化器只是促进供需对接的平台,它仍兼具着其他多项功能,如项目的加速孵化等。
(4)非企业服务机构
对孵化器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会将企业服务机构与孵化器等同,但二者是具有实质性区别的。企业服务机构更多强调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如提供法律、财税服务等。在我国,工商服务机构有大量注册企业的信息资源,从而有些服务机构也可能自建或承接了一些所谓的“孵化”服务。但工商、税务、财会、法律等服务本质上与孵化是无关的,这些都可以在市场购买。而孵化器所提供的创新生态,以及共享和供应的各类软性资源和服务往往是市场上购买不到的。
二、创新生态是什么
1.创新生态的内涵与外延
创新生态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各个创新主体通过协作,实现创新因子的有效汇聚,跨越技术与信息壁垒,进行的人力、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入整合,从而实现系统性非线性效用的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深度挖掘创新生态的内涵与外延。
创新生态的内涵:创新生态是一个完整的循环链条或系统,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密不可分。创新生态由五大部分组成: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协同、创新动能与创新支撑。在完整的供需要素集聚的基础上,产业内各个创新主体通过特有的创新模式进行沟通协作,最终实现价值共同创造。
创新生态的外延:创新生态实际上是关系的集合,为各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一个大平台,呈现了社会整体创新水平的运行状态,是企业端、高校端、政府端等一揽子活动的外延与交互。
2.创新生态的五大组成部分
(1)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包括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的聚集是创新诞生的基础源泉。创新要素的聚集包含两部分含义:
一是创新要素的聚集是创新诞生的前提。区域创新要素的集聚主要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影响。极化效应将促使各种人才、资金、信息等发展要素不断向增长极集聚,直到增长极不能带来超额收益为止。因此创新要素的集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区域内的经济需要具备一定的引领性。除此之外,市场引导也会引起要素集聚,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基础之上,引进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创新要素,并不断培育创新要素诞生的土壤。
二是创新要素的有序高效流动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的有序高速流动是提升区域创新活力的关键。在封闭的区域里无法实现与外界的充分交流与共同协作,因此必须促使创新要素流动。创新要素流动包含两方面:一是有序流动,二是高效流动。市场之间的要素相互流动必须是有序且高效的,一切阻碍有序高效流动的藩篱都必须破除,从而营造创新要素自由快速流动的发展环境。
(2)创新主体
创新生态必须由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构成,创新主体的核心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最终用户等是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原始创新的主体,是创新生态系统人才流、技术流的源泉,能直接参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研发、传播、应用,凸显较强的“溢出效应”。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可有效发挥宏观调控、法规监控、政策引导、财政支持、服务保障等作用,并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法律环境,对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活动进行扶持与推动,而且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均受政府政策影响。中介机构作为创新服务主体,能为创新主体提供大量社会化、专业化的技术咨询服务,起到明显的沟通、整合作用,尤其能推动创新知识传播、技术扩散及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机构作为创新投入主体,是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资金的提供主体。最终用户形成的需求常常表现为直接驱动企业创新的动力。
(3)创新协同
创新协同的本质是合作和知识(思想、专业知识、技术)分享机制。创新协同是将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度合作,推陈出新,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要实现合作与构建创新分享机制,必须打破合作壁垒,合作壁垒的打破除行政因素外,关键是市场因素,市场因素的核心在于找寻合作的利益驱动。因为创新协同的三种驱动力是科技、市场、文化,核心动力是市场需要。企业对多元化技术的需求,加强了企业与技术创新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了创新协同的实现;市场运作机制是创新协同的前提条件,同时是促进创新主体合作的外在动力;创新协同不仅需要科技、市场的外部驱动,而且需要文化的内部驱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软的驱动力,影响着各个合作主体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各个创新主体对协同文化的共同认可是合作的精神内核。
创新协同又分为产业体系创新协同与区域创新协同。
一是产业体系创新协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创新协同应从振兴实体经济、依靠创新驱动、更好发挥金融和人才作用等方面发力,着力点应放在实体经济上。依靠创新,让“老树发新芽”,助“幼苗成大树”,即让传统产业换发新活力,助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我国高铁成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也是源于官、产、学、研之间的高度创新协同。
二是区域创新协同。区域创新协同不仅指科技创新协同,还指包括微观层面的要素“新组合”、中观层面的结构优化、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内的多层次创新协同。区域创新协同是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进行“新组合”,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区域创新协同要坚持整体性(目标的统一性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性)、开放性(打破各种壁垒)、结构性(促进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集成性(按照集成创新的理念,对跨界的生态建设、交通、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有机衔接和优化整合)。推进区域的创新协同,可借鉴已有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三个环节、四个协同。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找准制约发展的障碍或“短板”、发现潜在利益和合作空间、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四个协同”,即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协同、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的协同、高端协调与地方作为的协同,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4)创新动能
促使区域创新的动能分为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前期动能一般是政府政策驱动,从而积累前期创新资源,形成初始创新原动力。
核心动能是靠市场激发创新内在动力。市场不仅为城市的创新方向提供了指引,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压力与动力。城市“创新基因”所带来的活力,其实就是围绕着优势产业所产生的区域市场要素资源的集聚。当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时,创新动能才会被不断释放出来,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皆是如此。
市场又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影响创新发展。第一是供给方面,创新要素供给,激发创新动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供给侧创新,打造经济新动能。第二是需求方面,满足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实现。创新技术和创新项目的研发动机是满足一定的需要,因此创新技术或项目的市场前景至关重要。新型研发机构的风生水起,缘于以市场力量激发出的产业与学界间的“乘法效应”,市场带来开放式创新,但势单力孤的创业企业想要站得更高,也需要产业孵化和创新创业服务,帮助它们建立起市场资源与信息通畅的“渠道”。而对于大企业来讲,同样需要基础能力的“输出”出口,仅靠市场“散点式”的“碰触”,效率不高。
(5)创新支撑
一是政府政策支撑。加强政府政策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政策引导往往是前期创新要素集聚的动能。政府的政策从以下方面进行支撑:财税政策,聚焦减税降费,降低引进企业或引进项目的运营成本;补贴政策,鼓励招纳人才;市场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鼓励政策或补贴政策,鼓励区域内个人、企业或组织进行创新活动。
二是创新服务支撑。政府或者中介服务组织为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服务性活动。第一,政府服务。比如,政府通过简政放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开放双创平台,为双创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绿色通道;提供人才后续留育服务,完善落实人才落户、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一系列政策。第二,中介组织服务。中介服务组织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比如,各类专利申请中介服务组织、创新类中介组织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科技金融支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政策环境的完善是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支撑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这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更是面向未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四是创新创业载体支撑。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是指一系列的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等。单一的企业或个人的创新活动在面对市场冲击时抵御能力较弱,而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能实现创新活动的有效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应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打造与做大做强。
五是创新氛围的营造。文化和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产生的软性基础,受良好的创新氛围或创新文化影响的地区更容易产生创新性的活动。创新文化与环境需要长期的营造与孕育,通过一系列鼓励创新、宣扬创新的正面政策引导与文化宣传,才有利于形成允许犯错、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生态传导机制循环图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生态传导机制循环图
3.创新生态的基本模式
从总体层面来看,创新生态是五大组成部分的有机融合和循环。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创新生态的形成离不开五大组成部分——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动能、创新协同与创新支撑。在具体打造层面,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培育创新生态的五大组成部分,五大组成部分都至关重要,区域或产业层面可以通过检验,查找缺失环节和部分,并极力发展缺失的重要环节。二是五大组成部分的良性互动。除了在创新协同部分需要各个创新主体或区域进行创新活动的协作,在打造创新生态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实现五大组成部分的有机连接。例如,创新要素的简单填充并不能引致创新活动,需要各个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要素的充分运用,发挥各要素的最大效能,才能引致创新活动。从功能层面来说,可以依据产业功能区的具体情况,研究出适宜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特色模式。
三、孵化器的形成
1.自然的形成过程
孵化器的形成并非是人为刻意打造,而是在不同主体的需与求中自然形成。首先,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不断地在市场上寻找着创新项目,并对它们进行判断、选择,最终进行投资,这一系列的动作往往会花费投资者大量的心力。但由于物理距离等多个因素,投资者对项目的信息可能难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导致他们最终的投资判断并不一定能够为他们带来收益。此外,投资者通常会对投资项目的团队或业务进行培训,而培训的内容总是相似的。对不同项目进行同样的培训,会导致重复用功,降低了效率。而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常常在孤独的创业路途中苦于没有伯乐,他们最期望的东西正是投资者的关注和培训,却总是没有机会和渠道去接触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们萌生出想法,为什么不把创业团队聚集在一起呢?由此,将创业者们汇聚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服务或投资的经济组织形式才出现,孵化器应运而生。
Techstars便是这样诞生的。在21世纪初,著名的创业倡导者大卫·科恩(David Cohen)对投资环境抱有不满。创业团队分散在美国各地甚至多国,作为投资者的Cohen认为这将影响投资者做出判断。因此,他才萌生了将创业团队集合在一起的想法,并与其余三位投资人布拉德·费尔德(Brad Feld)、大卫·布朗(David Brown)和贾里德·波利斯(Jared Polis),一起创立了Techstars。
Y Combinator的产生也很偶然。Y Combinator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和杰西卡·利文斯通(Jessica Livingston)是一对夫妇。杰西卡认识保罗之后,原本在投资银行的营销部门上班的她对手头的工作逐渐丧失兴趣,反而在与保罗的交往中迷上了创业圈。随着美国金融泡沫的破灭,银行业日趋萧条,于是杰西卡在兴趣的驱动下转而向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投递了简历。在面试和等待录用通知的日子里,保罗都会在晚餐时间和杰西卡交流风投行业那些事。他们探讨着早期初创公司融资的艰难现状,讨论如何能让创业团队更容易得到资金支持等。就这样,日复一日,没等到应聘的风投公司的回音,他们自己对创投行业的各种想法却变得越发清晰。一天晚上,在保罗“自己开创风险投资公司”的提议下,他们说服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立了Y Combinator。而Y Combinator分批资助创业团队的模式,最初也仅因为创始人们皆没有天使投资的经验,他们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学习如何成为投资者。而后分批资助产生的良好效果,才使得Y Combinator确定了这一投资形式。因此,可以看出,孵化器的建立及其内部运行的机制并非刻意为之,往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在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出现并在美国形成良好创新效应后,许多国家的政府才关注到孵化器带来的效应并在国内提倡建立孵化器。中国科技部在对孵化器进行界定的时候,强调资质、考核标准等,为促进孵化器的发展亦出台多条补贴政策……但最初的孵化器一般是在市场中自然形成的。
2.孵化器说
孵化器虽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依然适用市场上通用的规则。因此,孵化器也面临着生存问题。孵化器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开始?如何营利?如何选择创业团队?这些都有关孵化器生存的问题。
促进创新,帮助初创团队壮大常常是孵化器—开始的初心。Y Combinator的创始人保罗认为,最成功的创始人,其创业的动机往往并非金钱,而是真正对要做的事有强烈的兴趣。保罗认为,这一原则也可以延伸到投资领域。比如,促使Y Combinator启动的原因很简单:如果Y Combinator在企业创业早期阶段帮助创业者,那么可能会有更多成功的初创企业。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能让创业团队专注于构建产品和与客户交谈的环境。基于对此的热情,Y Combinator专注于帮助创业团队提高自身价值,并相信金钱等其他的东西自然也会随之获得。此外,Y Combinator认为孵化器的价值可以通过其帮助的初创企业的数量和帮助的次数体现出来,这两个数量越大,那么Y Combinator的价值也将会越大。
对于营利问题,不同孵化器的营利模式各有不同。Techstars将为每个团队提供上限为18000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及各类资源支持和信贷补助等,而创业团队将给予Techstars 6%的股权作为交换。与此同时,Techstars还以10万美元预订创业团队在下一轮融资后的股份购买优惠。他们要求初创公司无论在下一轮融资中获得多高的投资,在计算Techstars的股份时只能按照最高300万美元的估值来确定。Y Combinator虽将创业者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但他们也认为自己的业务是营利性的。他们的营利模式是对创业团队进行小额投资,换取被资助公司的少量股份。来自洛杉矶的Amplify.LA则会用5万~15万美元购买初创公司5%~15%的股份。虽然这只是几个例子,但自Y Combinator开创“投资+孵化”的新模式后,这一营利模式成为孵化行业的主流。
最初,在寻找和挑选创业团队上,孵化器相对被动,它们需要自行去发现或邀请优秀的创业团队入驻。例如,Y Combinator刚起步时,推出了自己的网站进行宣传,邀请创业团队加入他们的“夏季创业计划”。发展至今,成功的孵化器已有了各自的标准和流程,他们偏好不同领域或具体业务,但都试图找到最具潜力的团队。例如,Techstars有着严苛的挑选标准,他们重视创业团队的综合素质,会考量成员的专业技能、产品的成熟程度等多个方面,录取率不到1%。AngelPad则重视每一份申请,创始人会亲自审核,并亲自面试感兴趣的创业团队。
3.创业者说
有效的孵化器为入驻团队提供业务咨询和管理帮助。他们帮助创业团队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获得一个经过验证的市场机会,二是创造能够有效抓住机会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群体愿意为之付费。可以说,孵化器的直接受益者当数创业者们,而从孵化器毕业的创业者们往往给予其正向评价。
将初创公司从“想法”阶段转向实实在在的公司,是一段充满障碍的旅程。曾入驻500 Startups的RealtyShares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纳威·阿斯瓦尔(Nav Athwal)认为,创业孵化器是创业路上宝贵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提高公司长期生存的概率。经过孵化器流程,他体会到专注于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对初创团队的好处。首先,人脉资源是入驻孵化器的重要收获,“孵化器允许新来者与那些有能力帮助他们发展业务的个人建立联系。你上商学院时,不只是因为你要学的东西,更因为你能遇见一些人”。孵化器还提供了筹集资本和进入下一阶段增长的能力。在与孵化器一起度过的时间里,纳威团队能够测试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并找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除此之外,纳威团队也收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关于如何以尽可能透明的方式建立公司,同时保持最高的合规标准等。纳威认为,作为孵化器的一部分,他们可以更好地塑造一个健康的企业,并以恰当的速度持续扩大规模。在他看来,对于那些有好想法但缺乏资源和技术的新人公司来说,加入任何一家真正成功的孵化器都是明智之举。来自AngelPad的学员埃迪·西格尔(Eddie Seagal)也同样感叹孵化器的伟大。他在计划中获得了真正一对一的指导、前所未有的投资者访问机会以及庞大的校友资源,资源和多样的支持使初创团队感到更加安全。与此同时,孵化器也让初创团队们在失败中挣扎,经历成长的痛苦,最终将其“鞭打”成应有的样子。虽然在这里只呈现了两位创业者对孵化器的看法,但他们的评价是较为典型的。大多数创业者都曾表示在人脉资源、业务指导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来自孵化器的实质性帮助,自身价值得到提升。
创业者们能够在孵化器中保持对业务的专注并加速发展、增加融资机会、接触行业领导者和导师、享受低成本创业空间和设备资源、获得合作伙伴、获得专业资源和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团队士气等。同时,创业者应认识到,进入孵化器程序固然是令创业团队值得骄傲的事,但正如纳威所说,创业者们不能沉迷这一荣耀中无法自拔,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孵化器,准备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接受建议,同时保持自己的目标和愿景。
4.天使投资者与孵化器
天使投资者是创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发展孵化器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都想要帮助羽翼未丰的初创公司取得成功。
大多数的孵化器其实也扮演着慷慨的天使投资者的角色,他们对初创团队的投资往往远超过获得的回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等同于天使投资者。孵化器为初创团队提供的资金通常较少,他们更多提供具有结构性的资源、工具和平台等服务。天使投资者则是个人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团体,他们为创业者提供种子资本和各种各样的建议,往往以一种非结构化的方式帮助他们的投资组合公司。虽有不同,但帮助初创公司成长是两方共同利益之一。此外,孵化器孕育着大量优秀的初创公司,这对天使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潜在的高质量投资供给池。因此,孵化器和天使投资者往往有密切联系。
正如来自纽约布法罗大学的校长兼天使投资者伍迪·马格德(Woody Magde)所说,天使投资者通常在一个企业的早期阶段进行投资,因此,他们和孵化器的密切合作具有巨大价值。他认为,孵化器无论是在运营设施还是虚拟环境方面,都为初创公司提供着一套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价值网络,这使得入驻孵化器的初创团队的成功概率(五年后仍在经营)得到显著提高。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代表着天使投资者在其中能够提高自身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孵化器的模式也为天使投资者节约了挑选成本。正如前文所提到的Techstars的创立故事一样,科恩正是基于“投资环境对投资者来说存在不便”的现状,才萌生将初创公司集合在一起的想法。孵化器将分散在各地的优秀创业团队聚集在一起,并以“演示日”或如Amplify.LA式的“一对一会谈”等形式连接天使投资者和创业项目,将创业项目清晰呈现,天使投资者便不必再四处奔波。这为天使投资者节约了时间成本等,也有利于他们深入了解创业团队的项目信息。
对于孵化器为初创公司提供的资源,天使投资者也同样认为是有价值的。VC颠覆资本(Disruptor Capital)的首席执行官皮特·斯奈德(Pete Snyder)在采访中提道,像孵化器一样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创造着创业文化的社会资本在创业经济中是重要的。在他看来,初创公司在从想法到变成真正的经济引擎的过程中触动了很多人,他们的发展和壮大是由创业团队、天使投资者、管理团队和客户群体共同培育形成的。因此,在创业初期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对创业者来说是重要的。皮特认为,创业者需要导师和创业社区中的人,他们曾经在那里做过相同的事情,能够帮助和引导下一代创业者。皮特在采访中回忆自身经历时说:“我很有创造力、有想法,但没意识到我还是企业家。幸亏有像吉姆·金赛(Jim Kinsey)、史蒂夫·凯斯(Steve Keyes)、泰德·莱昂西斯(Ted Leonsis)和马里奥·莫里诺(Mario Morino)这样的人铺平了创业的道路,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创造的这个巨大的创业生态系统,我永远不会进入创业的领域。”因此,现如今,作为天使投资者的他鼓励和建议创造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创业生态环境,这对创业团队实现梦想至关重要,而孵化器的实质便是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