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行省制和分封制?
“也可以这么说吧!”
李鸿运先是表示了赞同,而后接着说道:
“不过并不意味着军权和相权之间没有争锋,只能说这个时候中央和地方是主要矛盾,而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争锋,在这个主要矛盾前,利益是相对一致的,加强中央集权,既是增加君权,也是增加相权!
要知道一省制下,中书令的权势过大,整个元朝中书令这一职务都是经常空缺的,足以说明,军权和相权的斗争,并没有消失。”
经过这么一番的交流,皇帝们对于这个元朝也有了更多的认知。
在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后,众人再看这元朝的中央官制,便顺眼了许多。
“前面说到元朝的行中书省权力很大,军、政、财三方面全抓,行省不仅可以统辖地方军队,地方的财税也不用像宋朝那般,全部的收归中央,而是可以自留三成于本行省。
相比之下,宋朝地方最高长官也就只能管辖一州,且其权力还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军队更是想都别想,根本不允许地方长官掌控军队;
元朝后面的明朝,保留了行省制度,但是地方财税也只可以留下二成,同样无法与元朝相比。”
“嘶——这样的地方权力,若是在大楚,天下必然再次陷入纷乱!”
杨旗看着李鸿运对行省权力的描述,想着自己的江山若是也实行这样的制度,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最终摇了摇头。
相比这样的行省制度,杨旗还是喜欢宋朝的两府三司制!
何明同样边看边思索,也觉得这样的制度,地方早晚会乱。
“这样的行省制度,一定有着配套的制衡手段吧!不然的话这么大的权力,早晚会出乱子的!”
李康则是在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后,心中思索着怎样才能保证地方权力大的同时,也不会发生叛乱,那就只能从制衡方面考虑了。
李康的这一问,再一次引起了李鸿运的注意,在李鸿运的心中,若是将群聊中皇帝们来一个排名,李康绝对是第一。
“与你们所想的叛乱相反,整个元朝九十多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地方行省反抗中央的叛乱!”
“啊?这怎么可能?”
杨旗一脸的不敢相信,何明也是满脸震惊。
“第一点,与地方行省相比,中央中书省有着绝对的实力!”
说着,李鸿运也将元代的地图发在群聊之中。
当看到整个元朝的疆域之后,群聊中的皇帝们,似乎也有些理解了行为什么要设置行省。
大!
整个元朝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
李鸿运之前也不是没有发过其他朝代的地图,但是都没有元朝的疆域大!
“这不是有些类似于分封制了?”
大燕皇帝周峰,将地图看了一遍之后说道。
“原来这个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一样,也是有直接控制的疆域的!”
大靖王朝钟天开口说道。
原本,在看到李鸿运讲述中书省以及行中书省的关系后,群聊中的人们只以为中书省只是中央的权利机构,而中书省下是各地的行省!
而现在看元朝的疆域图,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中书省除了处理全国的政事以外,还直接管理着庞大的地区。
换句话说,中书省本身就是最大的行省!
或者说这个最大的行省,是由中书省直辖!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就像燕帝周峰所说的那样,光看地图的话,就类似于分封制。
中书省就是中央王朝,控制着元朝的核心领土,而其他的行省,就像分封四方的诸侯,各自管理着一片疆域的同时,还有听宗主国(中书省)的指挥!
“没错!若是按照分封制来理解的话,中书省就是宗主国,拥有最强大的实力!”
李鸿运对于周峰的话表示了认同,而后继续说道:
“而且要注意的是,中书省所统治的疆域,也并不是简单规划而出的!”
“哦?这里边还有细讲究?”
大翊皇帝刘信开口问道。
“再给你们看一看地形图,就知道了!”
李鸿运说完,又在网络上找了一张元朝的地形图,然后发在了群聊之中,而后解释道:
中书省直辖的疆域,往南抵达黄河北岸,可以让位于北方的中书省,对黄河以南地区,呈现压制的姿态,一旦地方有变故,中央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而往西,中书省控制太行要道,将关中地区牢牢的锁住,让其孤立于一边,无法反抗中央。
所以才说,元朝的中央中书省,不仅是在制度、法律规定上,地位高于地方行省,而且还有着绝对的实力,和地缘优势压制各处行省。”
“厉害!做出这样规划的人,必是大才,但是光有这些好像并不足以确保地方不会割据自治啊!”
大靖王朝的钟天虽然惊叹这样的规划,但是觉得光这些好像还不够说完之后,静等李鸿运的下文。
“哈哈!光是这样的话,也就是汉初的局势,除了中央对地方实力的压制外,地方行省内部也存在分权的制衡。”
李鸿运说完,李康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在之前,他就有考虑,地方行省权力过大,其中也一定存在分权制衡。
“元朝的中央朝廷为了防止地方行省长官权力过大,难以制约,于是便采取了分权制衡的策略,实行群官圆署会议制度。
地方行省的高级官员,主要有左丞相、平章及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等,一般有六七人。
这些人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等权力,部分行省官员甚至是由朝廷直接任命,这些中央任命的官员,有时处理政务直接向中央汇报,而不是行省的左丞相等人。”
“等于说行省中都会有中央的眼睛存在,这倒很正常!”大魏太子安逸说到。
对于这样的操作,对于这些皇帝们可是熟悉的很,也不用李鸿运去过多的解释。
“所以,在这一制度下,当行省内有重要政务进行处理时,高级官员们要集体参与,共同讨论决定,由于官员们各有其职、各掌其权,所以容易互相掣肘。这一点,倒是将宋朝那一套分权制衡,学的有模有样。”
“朕倒是想起了汉代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里则是众建官员而少其权,这两者是不是颇有些相像呢?”
大翊皇帝刘信则是想到了之前提起的贾谊,颇为感慨说道。
“咦?若是这样理解的话,元朝这一套,还真有种削藩的感觉!”
李鸿运也被刘信的这一番话给惊讶到了,然后一琢磨,不得不说,还真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