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宋太祖的集权之路(4)
“那具体的权职是如何划分的呢?”
李鸿运不紧不慢的解释道:
“进行改制之后的枢密院拥有军事调动权,直属皇帝管理,拥有对宋朝正规军的调动权;”
“三衙共同领导禁军部队,拥有统兵权;”
“兵部隶属于尚书省,为了防止宰相对军国大事的干预,宋代兵部只掌管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等非正规军,同时负责武将升迁管理、地图仪仗等。”
“通过这一改革,军事指挥系统内部互相制约,皇权牢牢掌握了军事指挥,有力的掌握全国军权。”
“这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这几乎算是给兵权套在了笼子当中啊!”大靖王朝钟天眉头一皱道。
大魏太子安逸看着兵部,这个按理说和军事最相关的部门,随即说了一句:“兵部在这个体系中作用好像并不大!”
“兵部是归属于中书省的,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
看到赵匡胤采取的制度之后,所有的皇帝几乎都是眉头紧皱,思索着军事权力三分后的利与弊。
在听到兵部的削弱还有削弱相权的作用后,一众皇帝们都是眼睛一亮,但这时李鸿运继续说道:
“除了以上的制度和措施之外,还有最后的一条便是实行更戍制。”
“啊?还有啊?”
听到李鸿运后面还有措施,群里的皇帝们,感到头皮都有些发麻。
“是的,最后一项更戍制,说起来也十分的简单,就是时常更换一支军队的驻地以及将领,
赵匡胤采纳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和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
“这不就是让驻军更换地点,防止在一个地方久驻么!这样的手段应该很常见啊”
大魏太子安逸有些没反应过来,也有些不解。
“更戍制不是简单的整体换防,而是在士兵换防的同时,将领还在原来的地方不动!”李鸿运摇头解释道。
“将不知兵,兵不识将!”
大翊皇帝刘信一针见血评价道。
“更准确来说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
李鸿运给了刘信一个大赞,随后解释道。
“这样的话,对于统兵之人来说,简直是噩梦啊!长此以往,怎么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呢!”
燕帝周峰和大靖王朝钟天看到这样的一个状况后,当即便考虑到了这些措施对军队的作战能力的影响!
“但是这样的制度,也的确是当下防止兵祸的最佳手段了!只要保证禁军的主导地位,其他问题只能再说了!”
为赵匡胤站位的是杨旗,对于赵匡胤这样的手段,不仅没有质疑,反而是大为支持。
现在对于杨旗来说,将武人动乱的牢笼彻底锁死,结束这个千年乱世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军队战力下降,只要掌握禁军,只要保证禁军的主导地位,这些问题相对于武人作乱,倒不是问题了!
“唉!希望你能成功吧!反正抓住禁军这个核心就行了,若是宋朝赵光义能够稳住不那么飘,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操蛋事儿了!
反正在赵匡胤时期,这一支禁军,就是天下第一强兵!但奈何,被他弟弟给玩砸了,也算是让这种制度的弱点提前爆发出来!
不然,依靠着初代精锐禁军,宋朝的战斗力,也不会下降得那么快!”
“哦?这里边还有故事?”大翊皇帝饶有兴致说道。
“若是按照赵匡胤的正常剧本来走,宋王朝是有很大可能完成大一统的,但是奈何赵匡胤的继任者——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短短十年时间,就将赵匡胤留下的精锐禁军嚯嚯掉,一下子让宋朝从战略进攻,变成了防守!”
随即李鸿运便将赵光义的“光辉事件”,在群里说了一下,惹得群中的皇帝们也是一阵错愕!
“驴车漂移?还是这赵家皇帝玩的花啊!”
大翊皇帝刘信忍不住笑道。
“用阵图打仗?这赵光义和赵匡胤相比,简直就是一堆屎啊!”大靖王朝钟天,对于赵光义的操作嗤之以鼻。
“都没人关注为什么是赵光义继承皇位么?”大魏太子安逸有些疑惑问道。
“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说吧,反正凡是兄终弟及,最后也没几个落得好的!”
看到大魏太子安逸的关乎点后,李鸿运扶额摇头说道:
总之,在我看来,赵匡胤这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虽然对于军队战斗力会有影响,但不至于来的这么迅速、这么猛烈。
但有了赵光义的神操作之后,表现得就好像是这个制度对军事力量削弱的会非常厉害!
再加上赵宋,除了赵匡胤之外,就没有一个武德充沛点的皇帝,对军事力量的增益基本都是负值,因此……搞得我也没话说了!”
“寡人似乎是听明白了!”
卫国国君李康接了话茬:
“就是说,赵匡胤的这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其负面效果应该是在几代皇帝之后才会加剧,但是因为赵光义的操作,让赵匡胤精心打造的禁军,一下子失去了最强的战力,使得赵宋对外也由进攻,变成了防御!
因此,你觉得赵宋的弱,并不能说明这项制度的好坏!”
卫国国君李康的一番话,让李鸿运眼前一亮: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赵光义十年时间让宋朝,对外的强弱和攻防都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本身所有的国策制度,都是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赵匡胤时期削弱兵权,但是对于军队的战力影响并不大!
甚至于说,即便是有负面影响,这一支禁军也是最强的!但是赵光义十年时间,就改变了这一切!”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鸿运心中满满的都是遗憾,还有一丝庆幸。
遗憾的是赵宋没能完成大一统,汉民族南北差点分裂成两个民族!
庆幸的是后面还有个老朱,若不是宋元之后有个大明重新大一统,说不定汉民族就会彻底的南北分裂,一分为二!
只能说天不亡我华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哪怕是一个乞丐,一介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