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研究报告(202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总结与展望

本章基于国家监管平台超过1200万辆新能源汽车实时运行大数据,通过深入剖析产业发展特征、技术进步成果、车辆运行及充电特征,并针对产业现阶段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提出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政策制定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决策支撑。

(1)以国家监管平台和公共管理平台为抓手,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监测效能,全面增强新能源汽车安全保障能力

我国已建成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并投入应用,并在新能源汽车质量管理、安全管控、售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取得大幅提升。具体表现在各家企业对安全体系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安全体系组织管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和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企业车辆运行数据监管更加系统;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更加完善,问题和事故的应急和应对措施更有针对性。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老旧车辆不断增多,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缺乏系统规划、三电系统规范有待完善、企业平台监测技术水平和整体效能亟待提升、售后服务尚缺乏主动排查、事故应急响应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行业急需建立起涵盖质量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售后服务、事故处置等全要素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以技术创新叠加商业模式创新双侧驱动,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进程

商用车电动化意义重大,车辆电动化渗透率的提升对碳排放的贡献度更大。从部委层面来看,换电重型货车特色城市、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等试点工作的开展将陆续推动公共领域电动化进程全面提速。具体到地方政府落地层面,应结合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前瞻战略部署,有机结合技术创新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例如重型货车换电领域,围绕智能快换、换电安全、电池仓储、能源管理等领域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换电重型货车在特色城市及钢铁厂、矿山、港口等城市快速替代燃油重型货车,围绕重型货车换电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包括电池资产管理、电池安全监管、电池寿命评估等业务也在加速拓展。

结合商用车领域活跃度情况,定期开展动力蓄电池健康度监测,分批次实现新能源商用车更新换代。以公交客车为例,现阶段部分新能源公交客车已经接近或超出质保期限,部分公交客车活跃度受到影响。自2020年以来,国家监管平台公交客车活跃度从89.6%降至2022年的86.4%,活跃度略有下降。一方面受新冠病毒疫情因素影响,另一方面,部分公交客车超出质保期限,被迫退出营运。出于综合经济性的考量,地方公交运营企业应做好在运营车辆的动力蓄电池健康监测,包括电池放电容量保持率、能量效率保持率、峰值功率保持率、直流内阻变化率等要素。由此在节省财政资金的前提下,既能盘活新能源汽车运力,又能实现新能源汽车批量更新换代。

(3)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分类引导,着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与充电便利性相对滞后的矛盾

当前阶段,与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相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对于营运类车辆领域,出租乘用车、租赁乘用车、公交车、物流车等车辆月均行驶里程长,补电频繁,直流快充比例高,充电总量需求较大,是交通电动化推广的重点领域。2023年初,国家层面出台的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试点工作,进一步突显出充电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公交客车、公路客车等定点定线、场站固定类车辆,建议结合车辆场站的规划和车辆的月充电需求等数据保障直流快充桩的配置比例;而针对出租乘用车、租赁乘用车、物流车等不定点定线类运营车辆,建议根据其充电需求时空分布特征,在中心城区的交通枢纽场站、商业商务中心等区域重点加强配桩力度,提高充电桩的布设规模和空间覆盖率。建议充电桩建设企业联合电网企业在上述区域超前实施电力扩容、线路升级等相关电网改造项目,为较大规模建设公共直流快充桩提供基础保障,助力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对于私家车领域,当前以私人乘用车为代表的非营运类车辆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中已经占据主体地位,建议重点补足保有端充电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非营运类车辆充电便利性。对于城市老旧社区,建议采用“多车一桩、邻近共享”的方式进行配置;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快速提升,地区电网的适应性改造与农村地区充电桩的配置改造体系同步提升。

(4)加速构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进智慧有序充电,加强能源交互以及车网互动

伴随着交通电动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公共领域如出租车、物流车等车辆有望快速增长。这些车辆更多选用直流快充,电网负荷要接受考验。另一方面,占据更大直流快充比例的物流特种车,其充电高峰从下午四点到凌晨,夜间充电比例低,对电网削峰填谷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建议积极推进智能充电桩的普及,推进智慧有序充电,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电网负荷,做到智能功率调节,合理提升夜间充电功率,引导物流特种车等更多选择夜间充电,通过远程充电、预约充电等功能的实现,引导更多私人乘用车实现夜间充电,充分发挥电动汽车充电环节削峰填谷的作用。开展车-站-网互动示范工程与商业模式应用,聚合换电储能及可调控重型货车动力蓄电池资源,鼓励能源就地消纳,促进能源网、电力网和交通网融合发展。有效推动电力削峰填谷,调节电力平衡,降低电网压力,逐步实现市场化参与地区电力辅助服务。


[1]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2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