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实证研究的20种重要理论与应用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2.2.1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是复杂的人机交互过程,需要考虑用户(信息人)、系统传递的内容(信息)、构成系统的软硬件(信息技术)、系统规则等内部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信息环境)的相互影响,因此许多研究应用信息生态理论解决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中的问题。

1.信息系统设计优化研究

微观层面的信息生态理论主张采用系统观分析组织内部不同信息利用方式,不少文献将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例如,Detlor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划分出信息文化、信息政策、物理环境及信息工作人员等信息生态因子,并结合系统开发增值模型提出了企业门户设计框架[19]。类似地,Benford等人强调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创建体现人文活动轨迹的互动界面,通过分析参与者的体验结果,讨论了人机交互中的显示器交互、显示器生态及文化体验轨迹[20]。而Vasiliou等人则将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之间的协作设计活动理解为物理布局、信息流和人工制品三个层面的认知系统,分析了分布式认知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分布式认知有助于理解协作设计的特征并支持设计活动的交互[21]。此外,也有文献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出信息系统功能优化方案,如Finin等人以博客圈的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包含博客链接网络和帖子链接网络的博客圈模型,用以识别垃圾博客、查找主题意见、识别感兴趣的社区、建立信任关系,并检测有影响力的博主[22]。Stepaniuk等人则在模因理论和信息生态理论的框架下,设计了一种通过情绪极性标记对数字视觉内容(DVC)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并在Facebook上以“搭便车旅行”主题为例,通过仿真实验对DVC模型进行了检验[23]

2.用户技术使用经验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了用户在学习、医疗健康及生活娱乐方面的技术使用经验:①学习相关。例如,Gasparini等人将学生课堂视为信息生态系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研究,通过观察、访谈获取的定性数据结合阅读偏好相关定量数据,追踪iPad被引入后课堂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24]。Henning等人则根据文化心理层面的信息生态理论制定分析框架,通过学习成果、访谈数据和在线讨论帖子等多源数据的比较分析,调查了研究生群体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轨迹[25]。②医疗健康相关。例如,Unertl通过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了医疗保健团队与患者之间的工作流程、信息流及健康信息交换(HIE)技术使用经验的相关数据,研究从健康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HIE技术对组织、卫生保健提供者和患者的影响,并确定了信息消费者、信息交换促进者和信息存储库等HIE的参与主体[26]。③生活娱乐相关。例如,Magee等人以日常生活信息搜寻(ELIS)理论和信息生态理论为框架,通过语音信箱进行访谈,调查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连续性,研究发现政策法规、情感、人生阶段和未来目标四方面的因素会造成青少年的技术使用中断[27]。Barassi则采用数字民族志方法探究用户关于数字监控和自我量化应用程序的观点与处理方式,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技术是如何在信息环境中的被创造和使用,以及技术所引发的个人数据商品化与监控的关键问题[28]

3.用户数字技能评估研究

不少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分析用户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如Steinerova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概念映射方法研究了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对其研究信息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纪律文化、价值观和任务等多维度的因素会影响学术工作情境下的信息生态平衡[29],其后,作者构建出信息环境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分析科研人员的学术读写能力相关的在线调查数据,识别出研究价值、信息价值和数据价值等决定信息研究社会影响程度的因素[30]。也有研究将信息生态理论与信息素养相结合构建用户数字技能评估模型,如代磊等人则从信息生产素养、信息传递素养、信息分解素养、信息消费素养四个信息生态维度评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结合生态学理论的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和Pianka公式建立了包含12项一级指标和47项二级指标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模型,采用纯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方法采集数据,对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测评[31]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已有文献主要从信息人或信息技术等单一信息生态维度分析研究问题,而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这一人机交互过程涉及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未见有研究系统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对信息人产生的影响。以智能决策辅助工具为例,使用决策系统有助于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但是过度使用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未来可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使用决策辅助工具的利弊。②研究用户的技术使用经验是了解信息技术如何带来变革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定性方法进行了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未来可从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四要素提炼出可操作化的变量与假设,通过定量数据进行验证性研究。③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用信息系统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且老年人非数字原住民,在信息社会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全年龄段人群或青少年学生,少见专门针对老龄人口的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老年人这一特殊的信息人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分析老年人的数字技能短板,协助老年人有效使用各种信息系统。

2.2.2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服务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及时了解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的同时,收集、处理不同载体上的分散信息,再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递。信息服务本质上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调配,信息生态理论也主张通过调节信息人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信息合理利用,二者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故而,不少文献将信息服务平台看作信息生态系统,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进行信息服务研究。

1.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研究

许多文献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电子政务服务的影响因素,如张建光等人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智慧政务的相关研究,构建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理论发展机制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政府信息化从业人员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信息生态理论是对智慧政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变量,以及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智慧政务服务能力、智慧政务影响力同样对智慧政务应用效果具有显著作用[32]。还有研究分析了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影响因素,如Cullen等人将信息生态理论结合太平洋岛国文化因素提出了分析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新框架,作者提出在开发电子政务应用程序时要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文化态度作为信息环境考虑在内[33]。类似地,Ochara探究了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非洲国家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文化背景与电子政务水平相关,并且组织产生的中介作用对激发当地社区参与至关重要[34]。除了电子政务的相关研究,也有文献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影响图书馆信息服务效果,如杨梦晴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系统仿真概念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用户参与的积极性是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系统仿真模型的敏感性参数[35]。此外,Unertl采用民族志等定性方法探究技术支持下的健康信息服务情况,通过信息生态理论框架分析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及人与技术的关系,研究发现地理位置、组织、健康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网站之间和网站供应商之间的健康信息交换技术的不一致性均会影响健康信息交流情况[36]

2.信息服务模式优化研究

信息服务模式优化是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必要举措,许多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出了信息服务新模式。例如,Pekkarinen等人则基于文化心理层面的信息生态理论观点将信息生态理论理解为技术、人类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共同进化,通过访谈收集芬兰公共组织关于信息服务环境的观点并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时代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突出信息生态理论的构成因子,比如在信息服务模式上强调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非保持单一的封闭系统[37]。Schlaeger等人则采用案例研究探讨了官方微博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了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数据和政府工作文件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充当“测试机构”,尝试与其他微博用户和微博服务运营商进行互动,作者指出地方政府也应逐渐从被动的服务提供商转变为“服务预测者”,充分利用运营商提供的工具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38]。此外,高翊梳理了图书馆微信信息服务的属性、特征、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具有信息生产功能、信息组织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利用功能、信息共享功能、信息监督功能、信息反馈功能的图书馆微信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化[39]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服务研究方面积累了较多成果,但仍有不足:①信息服务质量是不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已有文献仅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服务质量,未来可从组态视角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一步识别出哪些信息生态因素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并解释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的组合效果。②已有研究主要分析了电子政务、图书馆及医疗健康等具体情境下的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和服务模式,即更注重分析具体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服务问题,而信息技术作为实现信息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调配的重要工具却常常被忽视,未见相关研究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作用。以个性化推荐技术为例,目前信息服务平台几乎都整合了个性化推荐功能,未来研究可继续分析在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这一新兴技术是不是实现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

2.2.3 信息生态理论在网络信息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Web 2.0时代,网络已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传播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载体,涉及不同信息人对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分享和利用,传播过程既受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环境。整体网络世界和局部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可视作不同层级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流转。信息生态理论为分析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视角,因此不少研究将其应用于网络信息传播研究。

1.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与演化机制研究

信息生态理论主要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如李明等人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研究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从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环境四个维度提炼出事件信息、发布主体、信息受众、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等解释变量,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对40起突发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容易激发公众负面情绪,从而提升网络舆情的热度,且发布主体的非理性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原因[40]。王微等人则将信息生态理论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UGC网络舆情传播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三要素通过信息人的传播意愿对移动短视频UGC网络舆情传播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且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对移动短视频UGC网络舆情传播意愿的影响依次减小[41]。而Ma等人又将信息生态理论结合自组织理论,构建了微博大数据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分析了微博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驱动力和现状,并以“马航MH370失联”为例,验证了自组织演化模型的有效性[42]。此外,段荟等人则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价值认知、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是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而兴趣对于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影响不显著[43]

2.网络环境治理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治理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方面,杨小溪等人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调查法,从网络信息环境、网络信息人和相关网络舆情信息等方面提取关键因素构建出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并以“武汉开通在线问诊”“杭州开通健康码”两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舆情预警评估,研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完整性和实用性[44]。也有学者从技术批判视角提出网络环境的治理方向,如Calvo将信息生态理论和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索用户更愿意使用免费社交网站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选择偏好是用户的技术想象与获取效率、团队合作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而选择免费软件的根本原因是对技术供应商利益最大化的抵制心态,并指出网络社区信息生态理论平衡发展需注意过度商业化问题[45]。Kish则关注到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造成的网络用户注意力商品化对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从基础问题、非理性驱动因素、广告政策及产权等四个维度论述了社交媒体广告是如何破坏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作者认为过度利用大数据进行广告宣传会造成用户行为操纵问题,导致炫耀性消费,并在制度、研究、政策及个人层面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46]

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网络信息传播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有以下局限:①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既可以是整体的网络世界,也可以是特定的网络社区,已有研究只分析了单一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转情况,但信息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未来研究可以网络社区为分析单位探究不同群体间的信息传播情况,如利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网络水军控评对网络舆论的影响。②现有研究结论多基于横截面数据,而网络信息传播是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研究无法有效发现随时间产生的变化,未来可采用纵向研究采集面板数据进一步分析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2.2.4 信息生态理论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但也会加剧信息安全问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旨在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网络数据在传输和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性,在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可理解为通过改进信息技术和调整信息规则等信息环境保障信息人安全使用信息资源,因此有文献将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融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研究中。

韩秋明以英国下议院发布的《网络安全:个人在线数据保护》报告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TalkTalk公司及其用户、第三方合作机构、公共安全部门等信息人在个人数据保护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后分析在线个人数据保护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态链割裂、生态位失位、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信息人和信息环境等方面剖析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并构建个人数据保护的宏观机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微观策略[47]。佟林杰等人则反思了政府数据开放中的信息生态理论紊乱现象,经过深入剖析政府数据开放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从顶层架构、平台支持、技术支撑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48]。此外,Jin等人从信息生态理论的角度分析小红书UGC内容供给与商业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诚信、道德等影响数据安全的严重问题,构建了实现信息优化利用和有效创新的社交电商平台信息生态理论内容治理机制[49]

尽管信息生态理论十分适用于分析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仍停留在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对宏观层面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进行理论性探讨分析上,未见有研究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对具体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未来可以针对Vlog隐私披露、应用程序的隐私保护政策有效性等互联网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