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我们都经历过“次日清晨”时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我们终于达成了目标,或者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找到新工作、获得晋升、赢得比赛、通过考试、作为候选人成功当选,所以我们在当天晚上热烈庆祝,直至深夜。次日清晨,在醒来的那一刻,我们还在回味昨夜庆祝成功的快乐,心里感到如释重负:今天,至少在今天,我们不用演练面试,不用参加模拟考试,不用修改演讲稿,也不用等待结果了。我们终于可以休息了!我们想做什么都可以去做了,至少现在,至少在这一刻,我们无拘无束,可以做任何事情。于是,我们踢掉高跟鞋,什么都不管,如果有时间、有资源,我们就去度个假,或者只是在Netflix平台上追个剧,尽情地观看以前没时间看的节目。我们时不时会想起昨天的成就,一想起来就感到无比自豪。但与此同时,我们却莫名感到焦躁,而且这种焦躁感一直挥之不去,因为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刚刚获得的幸福感已在悄悄地溜走。或迟或早,我们的心里都会冒出一个问题:“然后呢?”
我们已经达成了目标,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虽然我们历尽艰辛,牺牲了许多,但所有牺牲都是值得的,我们理应感到幸福,但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这一切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空虚。我们好像第一次意识到(其实以前也曾意识到),说到底,我们跟以前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人生成绩单上确实增加了一项成就,但是我们距离自己渴望的美好生活仍然非常遥远,而且我们已经在寻找下一个目标,准备攀登下一座高峰了。短暂的庆功休假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投身于新的目标。我们跟以前一样埋头苦干,也跟以前一样焦虑。
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了奋斗成功——空虚的无限循环之中。当然,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人生的意义不止于此。只是,除此之外,我们的人生还能有什么意义呢?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也绝非易事。人生以目标为导向是好事,对吧?有了目标,我们才会负起责任,才懂得专心致志,才不会终日无所事事,或者因为现代生活的众多诱惑而动摇心性、迷失方向,难道不是吗?我们的社会也倡导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活,无论是最新出版的成长励志文学作品,还是Fitbit记录器的广告语(“粉碎你的目标!”),都在鼓励我们更加重视目标。我们可能会想:“也许我需要的是另一种目标——具有更大意义或对社会更有益的目标,来取代或补充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很快发现,无论我们的目标是一个还是两个,无论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最终我们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不知何故,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生永远让我们得不到满足。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有所缺失。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人生维度越来越单一,仿佛整个人被揉成一团,塞进一个小盒子里,或者被切成碎片,分装到几个水桶里——同时处理多少个目标,就装进多少个水桶。我们既感到志得意满,又觉得一事无成。这种状况有很多种表现形式:长时间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没有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因为没能完成项目而自责不已,当初吸引自己参加项目的快乐已不复存在;一心想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目标,却失去了自我;觉得自己太忙,所以没有时间与朋友相处;为了留下某种印象或成就一番事业而牺牲自己的尊严。我们选择虚与委蛇,甚至对瞧不起我们的人也曲意逢迎。为了抑制由此产生的耻辱感,我们告诉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事业。”
这便是我们面临的困境。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些自己需要实现的个性品质或者生活方式。但是,如果我们目光狭隘,一心只为了“成事”,那我们只能舍弃这些个性品质或者生活方式。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并阐明这些生活方式,并借此提出一个超越目标导向的美好生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