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实力同步壮大。2022年,世界各国均已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制定并出台扶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通信、绿色能源、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前瞻布局,旨在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2023年,我国工业技术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将显著增强,科技支撑赋能区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显著增强。

2022年,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工业技术创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组织聚焦6G、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产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赢得未来全球竞争抢占先机。美国发布《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等多项政策,重点布局6G、量子计算等领域,旨在谋求继续保持全球科技领先地位。英国发布《共同改变明天:2022—2027年战略》《数字战略》《国防人工智能战略》等政策,重点聚焦数字创新、人工智能、6G 等前沿技术领域。日本发布《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修正案)》等文件,聚焦气候变化、疫苗研究等领域。德国发布《研究与创新未来战略(草案)》等政策,科技政策重点是以氢和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转型、强化前沿技术的技术主权等。

2022年,我国在工业技术创新、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在工业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始终坚持以创新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使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工业技术创新成果产出与质量双升。在工业质量方面,我国工业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工业质量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显著,提升工业质量的环境持续优化。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建设环境得到持续改善。2022年,我国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科技创新政策扎实落地作为首要任务。截至2022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聚焦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质量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布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关于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一系列工业技术创新政策。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国工业技术创新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和关键举措。虽然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偏弱、企业基础研究意愿和投入不足等问题。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主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在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中的参与度、主导权、话语权较低。从科研投入来看,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研发投入的动力不足、意愿较低、投入较少,主要追求短平快、见效早的技术应用项目,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引领作用较弱。

二是原始创新成果供给不足。我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但是原始科学发现和基础研究能力仍然不足,导致原始创新成果供给不足,未能有效支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原始创新是一切创新成果的起源,重大的突破性原始创新成果能够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变革性、颠覆性发展。由于原始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及路径依赖等原因,我国对原始创新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依然不足。我国具有开创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世界级科学家和顶尖人才数量仍然不足,对于科研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仍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仍需培育——这制约了我国原始创新成果的产出效率和水平。

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虽然我国积累了大量论文、专利等创新成果,但是实际转化率和利用率并不高。一方面,我国创新成果与实际运用技术之间存在脱节,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职称评选、“唯论文论”等原因产出了大量无法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沉睡”专利和论文,挤占了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企业作为技术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的市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不畅,导致高校、科研院所产出市场不需要的技术,或者成果不能及时进行转化,从而错过最佳时机。此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科技服务中介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桥梁和催化剂作用,制约了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2023年,我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建立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水平。

一是加大政策引导,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研发动力,使企业敢于创新、愿意创新、主动创新。通过税收、金融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优惠支持力度,使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好处,同时通过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等方式制定行业准则和市场门槛,倒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加速集聚,引导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高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参与度、话语权。强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发挥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创新发展引领作用,鼓励其主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发挥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用;充分发挥小企业“小而巧”的功能,鼓励其在细分领域专注创新、深耕发展,努力成长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强中型企业的创新枢纽作用,对上承接大企业产业链补链、强链作用,对下带动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协同发展机制。

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增强原始创新成果供给。原始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需要政府发挥领路人作用,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担负起提供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责任,在物理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鼓励有实力的高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对其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或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大型科研设备和技术共享,采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方式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创新协同发展。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基础学科和重点领域的原始创新引领作用,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顶尖人才引育、研发资金保障、改善管理机制等途径,增强我国实验室体系在解决重大原创性科学问题方面的创新引领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提高创新成果应用效率。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高效沟通机制,通过企业列清单、提需求等方式增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发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匹配度,通过建立清晰明确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机制,畅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路径,缩短技术应用推广时间。增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科技服务中介的桥梁作用,使技术的需求方、供给方进行更加精准迅速的高效匹配,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技术转化过程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促使企业具备相应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市场需求把握能力、工艺流程开发能力、生产环节管理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营销能力。

2023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产业数字化趋势进一步显现,绿色低碳成为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本书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我国工业技术创新领域的最新发展现状、特点与未来趋势,希望读者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情况,切身感受其风采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