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从边陲县令开始权倾天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抗寒

景祐元年的冬天,来了。

苏州府地处江南,冬天没有北方那么严寒,但湿冷的冻气,会顺着衣服任何微小的空隙,往里面钻......日子一样不好过。

大冬天的,顾深是真的不想出门,但他不出门还不行。

自打胡瑗来了苏州府后,什么筹备郡学的事儿,老爷子一概不管,全都交给了他带来的徒子徒孙们去负责。

老爷子就只有一个目标——每天盯着顾深读书学习。

当然了,老爷子也不是不讲情面的人,他知道顾深是新婚,所以嘛,老爷子也特许,顾深可以晚上回城外的小院去陪老婆,第二天一早再来府衙读书就可以了。

到底是没把晚自习也给顾深安排上。

但这么以一来,顾深也是辛苦,每天一早,就得早起,然后进城去读书,到了晚上,才能回来见到自家媳妇儿一面。

而且,不去还不行。

“夫君,快些朝食,莫要让师公久等了。”

苏锦儿用她那漂亮的脸蛋,微笑的表情,温柔的话语......说着相当不近人情的言辞。

“夫人呐......”顾深可怜兮兮的看着苏锦儿,有点讨饶的意味。

之前一个月也就算了,如今都已经入冬了......外面很冷的。

说实话,苏锦儿看着顾深一个大男人,用那种讨饶的眼神看着自己......多少是有些心软了。

但是,苏锦儿一想到当初胡瑗和范仲淹对自己的叮嘱,苏锦儿心一横......直接叫来了自家贴身侍女。

“夫君吃的如此之慢,想来是妾身今日所做朝食不合夫君胃口......月儿,把东西都撤了吧!”苏锦儿如此说道。

“不是,那个,夫人......欸,月儿.......”顾深试图挣扎一下,说道,“我还没吃饱呢......”

“这个无妨!”苏锦儿看了眼顾深,继续叫来渔娘,说道,“渔娘,你去后院多拿几个点心,带着路上给夫君用......可以多带,但不准吃了夫君的那份!”

渔娘高高兴兴的跑去厨房了。

顾深还想再说点什么,但苏锦儿已经不给他机会了。

伸出自己的小手,一把拉住顾深,轻轻用力,苏锦儿就把顾深给带离了饭桌。

一边说着悄悄话,一边带着顾深往自家门外走......等顾深回过味来的时候,他已经被苏锦儿送到了自家的门外。

顾深全程懵逼脸,不知不觉的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

家庭地位,实在堪忧。

但无奈,都已经出门了,再回去也不好,显得自己多没有上进心似的......就,出门吧。

当然,随行的还有带着一包袱点心的渔娘。

每天,都是渔娘陪着顾深入苏州府城去学习,又陪着顾深一起回家的。

一个家,就四个人,月儿要陪着小姐处理生意上的事情,那么能陪着顾深去读书的人,自然也就只有渔娘了。

再一个,渔娘不是拜了张岊当师父嘛,张岊也不可能每天都跑到城外来教渔娘,多少显得有些不够尊师重道了。

所以,进了苏州城,顾深去府衙上课,渔娘就去王家找师父学习武艺,等到晚上顾深下课,渔娘再来汇合。

之前一个月的时间,就是这么过的。

但今天,稍微有点特殊。

老爷子有旧友来访,大概率是老爷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给苏州郡学找的老师,因此老爷子不得不亲自出面接待。

因此,到了下午时分,顾深就被“放学”了

突然多出来小半天的时间,顾深想着要不去找一下自家媳妇儿......可到了苏记布庄,顾深才知道,自家媳妇儿巡视仓储去了,不在店里。

顾深也不想过多的打扰苏锦儿生意上的事情,所以吧,他溜溜达达的去了王家,接上自家小丫鬟,两人溜溜达达的,提前回家了。

而到了苏州城外,顾深突发奇想,想着去城外吴淞江附近看看。

大冬天的,景色是没什么好看的了,但是,如今整个苏州府,都在范仲淹的号召下,疏浚五河。

吴淞江作为苏州府境内最大的一条的河流,没道理不在赶工的。

顾深到底放心不下这个事儿,想去现场看看具体的情况。

是的,哪怕是如今已经入冬了,苏州府的五河疏浚工程,却没有因为天气寒冷而停止。

不是范仲淹不知道体恤民力,而是所有人都知道,五河治理,关系到明年一年的收成,如果明年再跟今年一样来这么一次长久的梅雨天,五河不疏浚,明年所有人都得继续欠债。

循环往复,苏州府所有的百姓,都会没有活路的。

因此,不仅是官府在督促百姓疏浚合流,连百姓自身,也在各村三老的鼓动下,宁愿冒着严寒出工,也不想把这个隐患留到明年。

中国的百姓,不管在什么时候,对种地长庄稼的事儿,从来不会抱怨辛苦的。

但,冬天终究是冬天,哪怕是南方的冬天。

这个时代,并没有后世那么完善的供暖设施,不管南北方,一入冬,所有人都难熬。

富贵人家们还好,多少有个炭盆可以用来烤火,身上还能穿的厚实点,但百姓,没有这个条件。

在如此条件下,还得出工去疏浚五河......代价自然不小。

范仲淹最近也一直在忧心这个事情。

其实范仲淹也不想让百姓这么辛苦,但如果百姓今年冬天不辛苦,明年就得接着受苦。

所以,范仲淹只能做到他职责范围内,对百姓最大限度的照顾。

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调用整个苏州城的药局和郎中,熬制足够的抗寒成药,分发给冬天出工的百姓们。

这部分的钱,从募捐所得中出。

接着,范仲淹联系了江南东路转运使,希望由转运使出面,低价匀一批黄酒给苏州府,好分发给百姓们驱寒。

大宋朝廷倒是不禁酒曲,允许民间私酿,但大宋官府对酒曲有官营,而且几乎垄断了大部分的酒曲数量,甚至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官位来买卖酒曲,因此获利。。

因此吧,民间的酿酒数量实在有限,哪怕是王家这样开酒楼的,他们家的酒曲也就将将够自己日常用度,分不出更多的酒来。

这事儿,只能是范仲淹亲自出面去求人情,然后以苏州府的治水财政购买。

官府的酒,私人出钱,有钱也不一定买的到,只能是公家出钱,还能有一线希望。

不得不说,范仲淹的面子还是很好使的,再加上这事儿也算有名目——为了治水嘛。

江南东路转运使还是很给面子的,帮范仲淹调集了一批黄酒过来。

酒有了,范仲淹也没有掉以轻心,安排各河段的监工们盯着,要求一定严格按批次分发酒类,毕竟范仲淹也怕,怕有些好酒的百姓,白天喝多了上工,淹死在河里可就麻烦了。

可以说,范仲淹已经想到了他能想到的一切办法,来减轻百姓冬天疏浚河道的辛苦。

但......远远不够啊。

顾深在苏州府附近溜达了一圈,发现几乎所有参与疏浚合流的百姓,手上,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是,江南的冬天是不如北方寒冷,但这年月的取暖条件,只要一入冬,不管南北,都得生冻疮。

说到底,范仲淹做了这么多的事情,终究只能缓解一些寒冬的影响,对百姓基本的取暖需求,却没有任何改进的办法。

不是范仲淹不想做,而是他也做不到......总不能给家家户户都发一个炭火盘吧?!

那得花多少钱去?!

说到底,还是这时代的取暖条件有限,百姓不仅要顶着寒风干活,回到家里了,也不见得能保证自家的房子不漏风。

顾深觉得吧,他应该做点什么,而且,他觉得自己应该也能做到点什么。

顾深的家里条件还不错,到底还是买的起炭火使用的,再加上每年冬天,王单都怕顾深住在城外冻着,基本是成车成车的往顾深家送木炭,所以顾深以往的冬天,过的并不难受。

但现在,尤其是经历了这次的水患,以及昆山县的那些事情后,顾深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

也许,老天爷让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并不只是想让自己换个地方继续过自己的日子的。

那么,自己真的就应该做点什么了。

大的事情,自己未必做得了,但小的事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比如说......是不是该把棉花搞上日程了?!

而且这方面,自己也有优势啊......自家媳妇儿,是搞布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