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倒霉的张方平
一间小棚屋内,三个被绑架的受害者,彼此相见了。
就......挺尴尬的。
“两位何以至此?!”先一步被绑来的书生,居然笑着行礼,向顾深和王单两人问道。
两人都心说这书生不厚道......你丫怎么来的,我们就是怎么来的。
“外出游湖,不幸至此......不知兄台缘何至此?!”顾深如此说道。
当然不能承认是被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给绑架过来的,所以就说是游湖嘛......反正顾深就是这么认定的。
而那个书生也是笑了一下,回答道,“前来访友,不慎迷路,故而至此。”
很显然,书生也不想承认,自己被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给绑架了,太丢人了。
事实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找个理由,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彼此也不会去拆穿对方就是了。
“还未请教,兄台尊姓大名?!”顾深问道。
理由这茬揭过去,正式进入彼此互相介绍的环节......读书人嘛,这种礼仪套路,已经快成为习惯了。
“好说,在下应天府人士,姓张,名方平。”张方平如此说道。
这名字,直接把顾深给干愣了。
“可是今年制科进士,诏令知昆山县的张知县?!”顾深下意识的问道。
张方平一听到这话,眼睛里顿时异彩连连,问道,“敢问兄台,何以知之?!”
不怪张方平这么问,他这次来昆山县,因为一些原因,是单身赴任的,而刚到昆山县境内没多久,要查的事情刚刚有点眉目,他就被人绑到了太湖中心的湖岛上......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
如今眼前又出现了两个知道他真正身份的人......张方平不能不多想。
顾深显然也意识到了张方平的戒备心理,赶紧的开口,自我介绍。
“苏州顾深,这位是同窗王单。我二人皆是安定书院贡生,且与知苏州的范公有旧......张知县之事,学生乃是听范公所言。”顾深说道。
顺带的,还改了一下称呼。
张方平是进士,顾深和王单都只是贡生,再叫张方平“兄台”就不礼貌了,必须以官职相称,而自称,也得改为更加谦逊一点的“学生”,以表示对张方平的尊敬。
这年月的规矩,就是这么麻烦。
而张方平吧,一听到顾深的解释,那脸色,就更精彩了。
顾深也觉得奇怪,这个时候的张方平,不应该是在汴梁等着秋后的贡举考试,等到考中了贡举进士,就会立刻升官,改通判睦州了么?!
理论上讲,张方平可是从来没有当过一天的昆山知县啊。
他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个地方?!
而要说这事儿吧......张方平其实满肚子的怨气。
本来张方平确实是在汴梁城内安心温书,等着考取了贡举之后再入仕......虽然也考取了制科,但张方平对自己的名次并不满意,还想再考一次贡举。
张方平是个有追求的人,他可不想因为进士名次过低而导致自己未来的仕途不顺。
但是吧......七月初,一封来自苏州的疏奏,直接把张方平逼得南下了。
范仲淹上疏朝廷,请求减免苏州府今年秋税的奏折,经过驿站加急运送,终于抵达了汴梁。
而在疏奏中,范仲淹除了请求减免苏州秋税,还顺带对苏州各县的主官评价了一遍。
其中就有提到张方平。
疏奏中,范仲淹询问朝廷吏部,既然张方平已经被任命知昆山县了,为什么在苏州水患这种关键时刻,张方平还滞留在汴梁,迟迟不赴任?!
好嘛,张方平一天官都没当呢,就被直属上司,外加天下人望的范仲淹给“弹劾”了。
就这,张方平要是继续在汴梁城呆着,等着参加秋闱的贡举考试......就算他能考上,也没人敢用他。
因此,张方平一合计,没办法,赶紧收拾包袱,去吏部办完手续,赶紧的南下赴任吧。
张方平可不是寒门出身,他家里世代为官的,有的是渠道知道这些事情......因此吧,张方平对于范仲淹的感官,实在好不到哪儿去。
不是,天下这么多考中不赴任的官员,你范仲淹没事儿就盯着我一个人干什么?!
而这,也是张方平在得知顾深跟范仲淹有旧后,脸色精彩的原因......那个老范的亲朋,张方平实在是很难提起好感来。
再者说,这事儿吧,其实中间还真的有顾深的锅。
本来范仲淹的奏折里,是不会提到张方平的。
范仲淹也是读书人出身,他当然是能理解张方平这种考试成绩不理想不想入仕,非要等到考到好名次再入仕的心情。
正如张方平所想的那样,天下这种待选官那么多,范仲淹没道理只盯着张方平一个人。
但偏巧,范仲淹跟顾深闲着没事儿瞎聊天的时候,顾深还真的是好几次提到过张方平......毕竟这位,是从仁宗朝一直活跃到神宗朝的大宋名臣,三朝元老。
当时顾深感慨,如果水患的时候,张方平能在昆山县,那以张方平的能力,昆山何至于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这人,是有计相之才的。
范仲淹对于顾深的吹牛皮,当然是不会尽信的,但是吧,老范当年在应天书院当过教书先生啊。
这个时代的应天府,可不是后世的南京,而是宋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老范在母丧丁忧期间,受到晏殊的邀请,在应天府书院当过教习,而张方平的舅舅稽颍,跟范仲淹还是同僚。
再加上张方平出身官宦世家,再加上张方平本人确实有才,范仲淹还真的听说过张方平的传闻......张方平这个人,读书只读一遍,因为这小子过目不忘,认为读第二遍书是在浪费时间。
是的,仁宗朝的名臣们,基本都不是省油的灯。
范仲淹和欧阳修,是读书狂,经常熬夜读书,根本不需要休息的那种,韩琦和富弼都是幼年就以文知名,晏殊神童科入仕,夏竦和吕夷简也都是四五岁就开始读书,甚至夏竦十七岁就能作了一首让时人传颂的好诗。
张方平也差不到哪儿去,他真的读书就读一遍,以至于后来张方平治蜀的时候遇到苏轼,见苏轼读过的书还读第二遍,相当诧异的询问苏轼,为啥要做这种浪费时间的事儿......给苏轼都问懵了。
这么一个人才,考中了进士,却不赴任......老范当然不能忍了。
平日里也就罢了,想要追求更好的出身,老范可以理解。
但如今苏州面临水患,急需基层官员到任治理,你张方平既然有才,为何还不赶紧到任......心里到底还有没有治下百姓了?!
严格说起来,范仲淹这也不算是正经的弹劾,就是作为上官,顺嘴问了吏部一句......但就这么一句话,仕途才刚刚起步的张方平顶不住啊。
可以说,如果不是顾深闲着没事儿,总在老范面前感慨“张方平大才”,“有张方平在昆山,何至于此”......老范还真的不会盯着张方平一个人不放。
当然,这些事儿,张方平现在还不知道,否则张方平能直接邀请顾深跟他solo一把,真人对打的那种。
现在的张方平,虽然因为顾深跟范仲淹有旧,有些芥蒂,但考虑到大家都是被绑来的肉票,彼此之间还隐隐有些同病相怜的意思。
有功夫因为范仲淹而闹矛盾,不如想想该怎么齐心协力的逃出去。
事实上,张方平被人绑架到这个湖心岛,一半是因为倒霉,遇到了那个绑匪大姐头,另一半......也是张方平自己找到的。
由于顶头上司范仲淹的“弹劾”,张方平不得不尽快赶赴昆山县就任,一路上走的本来就很急,根本没跟昆山地方上打招呼。
因此,昆山地方上,知道张方平要赴任,但并不知道张方平具体哪天会到。
而且呢,张方平好歹也是官宦家族出身,自己要赴任的地方又正巧遇到水患,张方平自然要提前了解当地情况,做好准备,否则上任后两眼一抹黑,更容易被范仲淹这个上司针对了。
因此,张方平通过家族里的渠道,提前打探了一下昆山县现在救灾的情况......张方平一看情报,不怀疑就有鬼了。
昆山县的事情,只要稍微打听一下,是个人都会觉得有猫腻,更别说张方平这种一时俊杰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进一步了解事件真相,给自己知昆山县开个好头,张方平决定,让自己的家丁护卫们打着自己的旗号掩人耳目,慢行南下,自己则先一步微服私访,来到昆山县附近,提前调查情况。
结果,刚到昆山县附近没几天,调查的事情刚有了一点头绪,张方平莫名的就挨了一蒙棍,被人绑到这个湖心岛上来了.......甚至张方平现在都不确定,自己的家丁和护卫们有没有察觉到自己失踪。
自从被人绑架到这座岛上后,张方平倒是没怎么吃苦。
这座岛上的大当家对自己还算客气,再三解释说只是儿子女儿胡闹,不是真的要绑架张方平,甚至都单独划拨了一间棚屋给自己居住,饮食方面虽然简陋,却也从来不曾苛待。
但,就是不提什么时候放自己回去。
而张方平呢,出于谨慎起见,也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站在张方平的立场上,他没法不怀疑......毕竟自己被绑的这个时机也太巧了。
万一这个岛上的大当家跟自己要查的事情有牵连,张方平再贸然暴露身份......这个太湖里,丢进去个把人,根本找都找不到。
所以,张方平只能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还得一个人想办法摆脱这个困境。
但.....不容易。
张方平的平日行走,只被允许在这个棚屋附近数丈之内,走的再远,就会被岛民给“请”回去。
至于半夜逃走,张方平也不是没想过,但这座岛四面环水,张方平是北方人,又不擅操舟......甚至可能连船都找不到。
所以,这段时间,张方平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愁的。
可如今,终于有了两个本地书生,跟自己关到了一起。
既然是本地人,张方平想来,必然熟知太湖水文,也应该擅长操舟。
而跟范仲淹有关系,张方平觉得,这两人也是可以信任的。
虽然张方平私人对范仲淹很不满,但张方平依然相信范仲淹作为天下人望的品德和操守......自己要调查的那些事情,必然不可能跟范仲淹有任何关系。
所以嘛......张方平觉得,只要找准时机,寻得合适的渡船,三个人要逃出去,其实并不难。
但,很快的,张方平又失望了。
因为啊,不管是顾深,还是王单,两个人都不会操船,更加不识得太湖水路。
两个人,一个是富家子弟,出行皆有伴随,另一个则是连跑一趟苏州府城都要犹豫好久的书生宅男......谁会这玩意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