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一本小说的诞生
秉昆的这篇《吉春1999》脱胎于《三次约会》,匈牙利女性作家的社会性小说。
通过写一对男女的三次约会,两个人约会时的对话讨论,展现匈牙利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紧张气氛。
小说当年荣获社会贡献奖,内容非常深刻。
秉昆借鉴过来,当然不是为了搞社会启蒙。主要是恋爱文在这个时代更吸引人。借着原来的故事结构,写自己的私货。重点放在对场景的刻画,和各种生活细节的描述上,不知不觉间,让人把对未来的想象留在脑子里。
比如第一次约会,女主马丽从两室一厅的弹簧床垫上醒来,用带定时功能的电饭煲做皮蛋瘦肉粥,梳妆台上有十几种化妆品,还有6800色温的补光灯。出门前,用移动式的智能通讯工具定了咖啡屋的座位,还给屋里的宠物猫打开了能自动喂水喂食的机器。
通过海量的现实描写,展现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
别说邵敬文了,就是社长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被文中描述的各种物品和场景所震撼。但震撼之后,是强烈的失落。
27年后的生活,跟现实的差距太大了,比武汉长江大桥的跨度还要大。甚至可以说,书中描述的就是一个天堂。人们不光吃饱了,还吃的好,吃的健康了;人们的福祉提高了,有各项社会保障,还有丰富的退休金;人们的文化享受也提升了,有随时可看的电影,有花费两日工资就能享受的音乐会。
这种失落,在领导们看来是极其危险的。失落会转化为对现状的不满,不满就会抱怨,抱怨多了就会反抗,反抗就会影响稳定........
所以,这本书看似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其实是给年轻人思想下蛊的毒药。
最终,邵敬文还是没得到社长的让步。
回到自己的办公桌,从抽屉里拿出秉昆的原稿,上面密密麻麻的,是他连续两天没睡所做的修改。
把稿子塞进皮包,收拾了几样常用的文具,也没和同事说什么,默默的离开了办公楼。
他觉得自己负有某种使命,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一定要让世人看到这部小说。
吉春不止有大型的杂志社,还有无数的小刊小报,在没有政策收紧之前,至少有几百种出版刊物。
邵敬文骑着破自行车,七拐八拐的,终于在一个铁路运输仓库大院里,找着了他的老朋友。一个铁路战线上的文艺爱好者,侯乐骅。
“呦!我说怎么早上听见喜鹊叫呢!贵客临门啊,快请进!今儿是又有什么不宜发表的诗作可以欣赏么,快拿出来我瞧瞧!”
侯先生是铁路职工,负责看管一处货场,工作闲起来一周都没事儿干。因为爱好文艺,就经常写文写诗,但限于水平,很难在知名刊物上发表。被拒稿多了,反倒和审稿的主编成了朋友,经常一起交流些带有禁忌的文章和诗歌。
“今天没有诗,倒是有一篇小说!”
“能让你推崇的,肯定有独到之处,赶快拿出来让我看看!”
这一看不要紧,他直接掉里面出不来了。满脑子都是99年光怪陆离的场景,是发达社会的各种产品,尤其是那个可以自由发表文章的论坛。
“醒醒!醒醒!这小说怎么样啊?”
侯先生被扒楞了半天,终于回到现实。
“这谁写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这想象力,绝了嘿!”
“要是有人认为它不宜发表呢?”
“姥姥!这有什么了,一没有讽刺现实,二没有影射当今。凭什么啊!”
“如果我把她交给你,能不能让她跟世人见面?”
“我?”
“对,就是你!你不是在系统内搞了个出版社么,铁路不归地方管,也用不着谁审批。敢不敢?”
“我想想啊,可我那是给人出诗集的,不是出小说的啊!”
“鲁迅还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呢,这篇《吉春1999》,不也是生活之诗么?”
“那咱出了卖给谁去,不能只印个200本送人吧?作者是谁,能出多少工本费?”
“我要是说了,你好意思去找他要钱么?”
“总不至于要我白送吧,谁有那么大脸?”
“周秉昆!你上夜大时候的总务助理,你最佩服的青年实干家!”
侯先生赶忙又把书稿翻了几页,好像能从文章中找出什么蛛丝马迹来。
“周秉昆的小说都不给刊登么?他可算是咱吉春的青年榜样啊!”
邵敬文掏出自己的工作证拍在桌上“开书的费用我先垫付一部分,家里留下开销,还能拿出来1300块。我再去找朋友借一些,至少再给你送来500。你看成本够不够印5000册?”
侯先生按住邵敬文的手,把他的工作证推了回去。朋友之间,还要用工作证抵押,那就失去了友谊的意义。
“这种单行本,一册要不了两毛钱。再说了,这种机会,怎么能让你一个人专美。我们局里读过夜大的,少说有200个,大家要是知道我收了你的钱,以后还怎么在单位混了。你放心吧,一分钱不用你花,咱们今儿就排版。”
“那可不行,这事情是我发起,至少我出1000!”
俩人商定之后,侯乐骅就打电话摇人。不一会,货场里来了十几号人,都是爱好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是“平行线”出版社的骨干。
大家开了个编审会,一会功夫就把排版工作安排的紧密有序,果然不愧是来自江辽最成熟工业体系的精英。
纸张和油墨都是现成的,技术用不起铅字凸版印刷,国内更没有激光排版。不过这年头机车厂还隶属于铁路局,搞加工技术,那是高射炮打蚊子。这帮工人发明了一种现代技术支撑的“雕版印刷”。反正以往都是诗集,字数又少,排版又省力。
这次一本两万多字的小说,实在是接手项目里的大部头。而且时间紧、任务重,不能像以前那样用个把月时间来精雕细琢。
侯先生的印刷办法,是在铅锡合金上用他们改造的“精雕机床”进行阴刻,然后灌蜡平印。以前印刷诗集,一页上顶天也就200个字,真对比字号,可能要比得上报纸的16号到18号大小。照这么印刷,一本小说要做100多块板子,实在是有些夸张。
经过邵敬文的经验考量,最后定到每页28行,每行算标点24个字位,行间距半个字高,段距一个字高,每行前后留出四个字位的空白。
大家当然不能白出钱出力,一致决定可以选一篇自己的诗作发表在文后,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结集出版。
就这样,十几个人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熔炼抛光铅板,有的负责分篇分页,有的负责雕刻,有的负责印刷,有的负责装订。
一帮人连请假带脱岗,终于花费两天两夜,完成了这部75页的作品集。
邵敬文没有诗可以登载,尽量凝练语言,写了一篇900字的序言。
15号清晨的时候,所有5000册书籍全部装订打包完毕。
70多工人组成的销售队伍整装待发,他们要在今天把《吉春一九九九》送到城里的每一个工厂。
周秉昆,要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