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辅导员很简单:专业化必修八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做好辅导员的第一课——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做一名好的辅导员,除了要会“做事”,也要会“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了解育人的深层逻辑,走上专业化的道路。理论与方法是开展研究的基石与必备工具,辅导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做深做实,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属性

在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前,有必要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做基础性探讨。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方法的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间是一种主客体关系,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梳理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脉络。

(一)思想政治研究的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察、总结、分析,掌握其本质,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对部分不利趋势进行干预,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首次以体系化形式出现是在1992年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书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确立时间不长,综合该项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为了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学科的体系,应该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着手,而重中之重就是要尽快选择和发展科学的研究方法。[1]2010年,郑永廷在他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做了基本界定:“研究者采用合适的路径、程序和手段,从而能够准确地观察、认识、总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提供有所助益的指导和预测。研究方法也是需要因题而选、因对象而定,研究方法的选择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模板。”[2]同年,陈华洲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实现研究目的,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所采取全部手段,包含开展研究应该遵循的基本程序和规范,也包括在每个研究阶段所采用的具体手段、方法。[3]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一直持续到2016年,司忠华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述评》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有比较清晰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一个子集,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4]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政治属性和价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从根本上把握其政治属性能够更好地认识其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政治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这个定义全面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实质,给实践者提供可操作性指导,被较为广泛地认可。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里已有思想政治教育闪耀的星光。列宁、斯大林等苏联理论家的文稿中,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等概念均已经有所涉及。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文献史料,刘少奇同志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首次提及“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其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统指“宣传工作”与“政治工作”,类似于宣教的概念。[6]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概念和特定的内涵,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更是一种治党治国的科学”,[7]思想政治教育被放在了国家治理的高度。

从我国早期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就有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从依托经验向科学研究发展的飞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形成了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完整体系,也成为独立的学科。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科学研究,要准确把握其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是一个体现意识形态要求的价值活动,研究者应自觉地将研究目标、内容和方向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导向保持一致。偏离这些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甚至会产生严重偏差与倒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价值

一是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最常见、最可靠的方法之一。郑永廷对从研究对象处获取的经验和认知进行更进一步的描述、梳理、解释,以此探寻其内在机理、规律,最终实现总结、判断和预测研究对象的目的。借助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各个要素和各类方法进行研究,能够实现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预测教育现象、干预教育过程的目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由现象分析到要素分析,再到预测探究,最终能够指导实践、预测实践、干预实践。要实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

二是凝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有其天然的政治属性,但是其理论内涵还未达到成熟完善的地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社会进步要素的影响,其研究对象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新问题、新现象,是否能够利用已有的研究方法进行检验,需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专家进行进一步论证,从而不断地丰富其理论内涵。

三是预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经过丰富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善于变革、善抓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来说,关注新问题,聚焦新变化,切准新需求,能够有效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研究要紧盯学术前沿和现实需求变化,既要从理论中发现问题,更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和提炼新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从业者来说,传统的纯理论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观察者与思考者,更要成为富有创新素养的研究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

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要求多角度剖析各种要素的客观规律,然而研究过程往往会被人为地加上主观意识。因此,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选择要适切,从而保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一方面,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要求多维度丰富各种操作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参与者学科背景多元,研究者在研究中可采取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问题为导向,对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不仅可以达到学科聚类融合的目的,也能够促进学科知识的创新。例如,在教育学的科学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会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并确保可还原,可证实,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要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实证性要求多效度检验各种方法的实践成果。科学研究源于工作实践,高于工作实践,最终要服务于工作实践。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也要基于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性逻辑,借助最恰当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实践各要素、各现象、各环节开展科学探究,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 辅导员的研究角色定位及目标方向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和主要践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中举足轻重,了解和准确定位辅导员的研究角色,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

(一)辅导员开展研究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职业能力做出如下规定:“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8]其中调查研究能力是辅导员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时,该文件也将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作为九大职业能力之一作了细致的要求与划分。由此可见,辅导员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同时也肩负着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职业重任。

思想政治教育要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要求辅导员要审时度势,跟上发展要求,改变过去“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研究状况,要求辅导员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自身素质的专业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升级。

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边界越来越分明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紧密相连的状况在近年来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学科理论研究的四梁八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但是社会始终处于动态变革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新问题也在不断涌现,这就造成传统理论研究者无法很快抓住发展的新趋势,没有经过研究方法训练的新手辅导员则缺乏开展高质量研究的能力。因此,辅导员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研究对象的变化,既了解理论前沿,又把握实践变化,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二)辅导员在研究中的角色属性

正如镜子有两面,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双重甚至多重的。既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被研究者,有时候还可以是旁观者、验证者。

辅导员作为研究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其可以更直接地获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和信息。其次,其可以通过研究不断地提升工作能力,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价值。最后,其可以通过研究主动去掌握工作服务对象的所思所想,开展前瞻性的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把辅导员作为被研究对象的研究也是该领域的一个热点,可以通过共性和个性化的剖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升自我、实现价值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当然,对于有一些研究,辅导员会成为旁观者,一时的旁观,反而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其有机会认清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和现实情况。无论是哪一种角色,辅导员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9]

(三)辅导员的研究取向

研究并非高不可攀,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其实已经进行了无意识的研究,如在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收集资料等。这些研究并非发表在正式期刊上,而是被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要使这些初级研究得到系统的整理和理论的提升,还需要系统地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要求。

美国学者乔伊斯·P.高尔在《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指南》一书中针对教育研究归纳了十个方面的区别和联系:(1)研究者不需要专门培训;(2)研究目的是获得直接运用于本地情况的知识;(3)研究方法往往与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实效紧密相关;(4)研究者只需要对研究领域和文献有个简单的了解即可;(5)研究的参与者往往是工作中接触的其他人;(6)无需特别周到的研究设计,可以随时进行调整;(7)常常使用比较方便的数据收集方法和现成的测量方法;(8)对研究资料分析步骤较为简单,主要关注的是实际显著性,研究者本人的主观看法占比较大;(9)研究结果主要为了说明如何影响自己实际工作,也可以使人获得一些专业实践方面的启发;(10)一般通过网络发布的方式介绍给同事。[10]

第二节 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

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及其分类

范式是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了研究者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范式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主要是指科学家共同体在社会和认知方面的整合。科学家共同体内部都认同该共同体的要求,并接受过相关专业的学术训练。[11]因此,凡是在某一科学领域内,大多数研究者所共同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科学共识,都可以作为这门科学发展的范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如同牛顿的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一定范式的指导下扩展研究的过程。不过,库恩也认为,当范式的缺陷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明显时,一个新的范式会出现并取代旧的范式。[12]

不同的学者对范式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范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会被看作研究过程的一套概念工具。不同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不同的研究问题。在国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较为流行的研究范式有三种,分别是:实证研究、诠释社会科学和批判社会科学。

科学史的发展表明,每一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其特有的研究范式。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而言,研究范式了解掌握得越多,对开展研究越有益。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范式也可以是某一类认识、发现问题的方式和思考、研究问题方式的集合体,即运用一定的概念和逻辑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概括和运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主的思辨研究范式;二是以问卷调查、实验法等方法为主的量化研究范式;三是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扎根研究等方法为主的质性研究范式。[13]

二 量的研究范式和质的研究范式

量化研究范式是实证研究的一种,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不因研究者不同而有所差异。教育现象本身有其固有特点与规律,可以用量化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因此,量化研究是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基于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既可以研究对象的行为与活动,也可以研究它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在量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保证过程的客观性,克服人本因素对研究的影响,通过客观真实的量化数据开展研究。

与量化研究追求通过数量或者数学关系解释因果内在联系不同,质性研究更看重对现象的理解,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的观察与访谈,拉近研究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虽然质性研究范式所代表的实证研究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学者在开展研究时,由于人的主观性,无法避免个人因素对研究内容、过程与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需要研究者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参与部分或者全部环节,这既是质性研究范式难以回避的缺陷,也是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全身心投入,捕捉敏感信息的优势所在。此研究方法更看重研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与联系,研究者在开展质性研究时自己也会被当作研究工具,这有利于研究者全面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从整体进行分析。[14]同时,在质性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采取更丰富的维度,更看重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研究与生活更加接近。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

2017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通过《加强教育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的华东师大行动宣言》(以下简称《行动宣言》),指出要加强教育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15]虽然《行动宣言》倡导实证研究范式的主流化,但使用单一的研究范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研究问题。多数研究者,包括实证研究倡导者,也并未将实证研究范式作为唯一的研究方法来使用。[16]《教育的科学研究》一书承认,科学的进步不是靠哪一种研究方法的推广和使用实现的,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这需要汇聚研究者多元的力量。[17]因此,《行动宣言》的部分参与者也认为:教育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具有复杂性,单纯依靠一种方法来认识所有教育现象是无法做到的,多种方法的共同使用才可以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实证研究与其他的研究方法并不是零和关系,而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助益的。所以既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水平,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从而起到“五味调和百味香”的奇特功效。[18]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研究对象具有多样性,研究者学术背景具有多元性,因此,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应该丰富多彩。[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部分,质性研究范式为我们提供了全新视角和丰富经验。从质性研究视角出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性,针对相同的研究现象,鼓励研究者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个案调查法、比较个案研究法、生活史研究法以及民族志研究法等。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者结合亲身体验以及同具体的研究现象在特定的研究环境中互动交流,通过认识、观察、分析和总结对研究内容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20]最终得到更加全面的研究成果,既符合科学研究的意义,又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际。因此,质性研究作为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范式,需要予以重视。[21]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基于质性研究和量化实证研究的范式、方法各有利弊。量化研究为追求研究结论的精准度对数据的客观性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与量化研究的大数据样本分析不同,质性研究更倾向于对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揭示。将二者结合起来,采用混合研究的方式,可以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与缺陷,实现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取长补短。

第三节 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象,分析其内在发展规律,总结剖析其逻辑关系,从而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理论成果,指导具体实践时所采用的办法。研究者要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和环境,采取与研究目标相契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从研究内容和方式上看,历史研究偏重理论;比较研究偏重理论;案例研究偏重实践反思;行动研究偏重实践反思;话语分析研究偏重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偏重实证;叙事研究偏重理论与事实相结合;扎根研究偏重理论与事实相结合;实验研究偏重实证。

一 历史研究

教育历史研究法顾名思义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出于两方面的需要。一是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可以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教训。二是理论创新的需求:确定创新的参照物,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历史研究可以开展横向研究,也可以开展纵向研究。横向研究也叫横断研究,是指通过在特定时间内比较不同对象来研究发展倾向的一种方法。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对象进行重复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搜集史料。按是否为文字记载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二是对史料进行鉴别、评价,如对文献/实物/口述,图画/文字/音像,神话/民间故事/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进行鉴别、评价。三是对史料进行分析、解释,如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在进行历史研究的时候,要学会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根据历史发展的纵向或者横向的特点进行划分。在把握时期特点的时候,我们又可以依据文件的发布、组织的成立以及制度的建立的不同来把握。在分析历史发展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了解史实和把握发展的规律,也要学会从历史中找问题,并且利用历史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二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之间的行为或发展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研究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无论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或是在理论研究中,比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解释说: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其按照类型可以划分为地域比较、教育制度比较、历史比较、文化比较、价值观比较、教育成绩比较、教育政策比较、课程比较、教育组织比较、学习方法比较、教学创新比较,按照地域可以划分为国家间的比较(国家间的整体比较)、国家间的案例比较(国家内部的比较:空间单位、族体单位、意识形态单位、类属单位)、超国家比较(地理单位、文化单位、经济单位、政治单位)。

比较研究的模式按照贝雷迪的比较研究法可分为四步:描述,解释,并列,比较。“描述”指对研究对象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描述。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即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和对学校进行实地访问。为了便于随后的比较研究,要求不能随意收集教育事实,必须在汇编数据之前建立一定的分类标准。“解释”主要采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对相关教育资料进行分析。“并列”首要的问题是建立共同的比较框架以便于进行分析,在这个框架下对每个国家的资料予以呈现。“比较”来自假设,更是为了证实假设。上述即为贝雷迪比较四步法的基本过程和内容。从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与不足,在现实中很难严格按照这些步骤来操作。但是,时至今日的比较教育研究,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并没有完全超脱比较四步法,许多研究者仍在有意无意地采用着这一方法论的某些程序或概念来开展研究。

三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的重要研究形式之一,它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较高,一般是通过专门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等程序,对选定的某一案例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描述、分析、阐述。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可以是描述性的,通过对特定的案例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解释性的见解;也可以是寻求对某个案例的独特理解,以此形成更一般的通用式理论基础。

案例研究可以分为个案研究和扩展的个案方法两种类型。个案研究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例子进行深度检验;扩展的个案方法是由波罗威及其同事所发展出来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它是用来发现现有社会理论缺陷并发展现有理论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扩展到个案的方法认为在进入具体的实地研究之前,需要对已有理论进行全面的理解,而且试图发现跟已有理论相冲突的地方以修正这些理论;而个案研究试图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避免知道他人的结论可能会给自己的观察和理论带来前见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案例研究方法的基本流程主要有几个方面。(1)确定研究问题。这是研究的核心也是第一步。研究者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对问题做出准确的描述,还要分析研究的问题是否合适进行案例研究。(2)提出理论假设。这对案例选择、资料收集和分析等研究的全部过程具有引导作用,也有助于研究者保持正确的研究方向。(3)确定研究类型。对单个案例可以用批驳或检验性的研究,对于多个案例可以用对比性、比较性的研究。(4)明确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要思考清楚要收集哪些资料,如何收集资料,为什么收集这些资料等。(5)考虑资料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案例研究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拟订草案—选取案例—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个案报告五环节。

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短板,由于只关注某现象的一个方面而缺乏归纳性。如果多个个案被深度研究,即进行比较性的个案研究,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

四 行动研究

英国学者艾略特将行动取向研究定义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行动研究被定义为社会情境(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22]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扮演的只是一个媒介的角色,帮助参与者确认和定义研究的问题,对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提供自己的思考角度。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研究通常由研究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知识储备自主进行研究内容和方向的选取,有时会出现研究内容与社会实际脱离的情况。行动研究较之传统的研究方法而言,更加倡导研究者与实践者身份的有机结合,即通过具体的研究手段来对实践进行系统、严谨的探究,从而做出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改善自己所处的实践环境。因此,行动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而更应该关怀道德时间的善和生活取向的美。理性必须返回真实生活才能获得源头活水,研究就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

行动研究的分类有很多种,其中按照研究侧重点来分可以分为三种。(1)行动者将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如辅导员在工作中,为了检验自己的某一项工作成效,从而进行行动研究。这种类型需要强调定量科学研究方法来验证相关的理论假设,可以是一种小规模的实验研究。(2)行动者为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辅导员需要研究在资助工作中的某一项资助方法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类型不仅要使用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还需要加入质性研究的一些常用工具,如日记、访谈等。研究的目的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不倾向于理论的构建。(3)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如辅导员对学生某类价值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后,有针对性地反思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这类研究强调利用相关的理论和规范等来触发或者改进行动。

行动研究需要视每个具体的课题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可以是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的结合,以规划确定主题—开展具体实践—充分考察(观察)—系统反思(总结)四个步骤进行研究。首先是确定研究主题,这个主题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共同关心的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生活实践出发。其次是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可以通过对话、资料查阅、访谈、观察、实物收集、录音录像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收集和分析。再次是执行或实验环节,是按照研究方案和计划,对设定的一些步骤进行验证,比如针对某个具体要研究的工作措施,去了解该项措施是否有用,能持续多久,有何利弊。对于不合适的措施或者需要调整的措施,研究者可以及时调整,并重复执行,以达到想要的效果。最后是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对于一项行动前面几个环节,实践者的行动已经被检验或者批判,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得到想要的研究结果。

基于上述行动研究的特点,衡量开展行动研究的质量标准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看。(1)研究对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改善程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帮助。(2)研究提高了实践者自己从事研究的自信心,可以使其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开展实践和研究,从而实现解放实践者的目的。(3)研究方案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践的要求相互之间的匹配度和科学性。(4)对研究实践者提升专业知识是否有帮助。(5)在伦理道德方面,同时要与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社会公序良俗相符合。[23]

五 话语分析研究

话语分析方法最早运用在语言学中。在逐步发展中,其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成果,进而开始被运用到教学领域。话语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发现话语,主要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形成对某一或者某一类问题的基本认识;二是明确主题,主要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搜集,针对该话语进行主题分析与提炼,最终形成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三是对话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其所属的更大的话语系统和话语背景进一步地进行研究,探究其生成与作用策略,了解背后的构成规则和机制。

如何对话语类型进行编码是话语分析的基础。话语分析虽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但是通过对语料资料进行编码,研究者也可以进行量的统计和分析,也可以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更为科学、深入和合理。同时,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整个研究过程的动态进程并进行追因分析。这有助于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展针对性修正,同时案例也为探究整个教育规律提供了实证依据。

语料库技术和文本细读就是话语研究比较典型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语料库技术可以进行词频、主题词、搭配、索引和话语韵的分析。文本细读强调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重点解读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文本细读可以与框架理论结合起来使用,用以揭示文本背后的主观思想。费尔克拉夫在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各种话语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沿着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路径对话语研究范式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创建了以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向度的三维话语框架理论,可以很好地揭示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阐明语言与社会的内在联系,非常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研究。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话语分析也免不了有其局限性,最为明显的在于忽略了人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以及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动态性。其优势在于定性的话语分析与定量的内容分析相结合,可以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因此话语分析具有理论和方法的双重性质。

六 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调查方式来收集资料,如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在线调查等,而问卷调查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多种观察方式中都会用到。一般来说,如果研究对象的群体太大,以至于无法直接观察,那么问卷调查可以作为较为适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合理地设置问卷,科学地进行抽样,才能保证样本的覆盖面和科学性,因为科学合理的样本也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群体的基本特征。因此,问卷调查法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方法,保证从采样对象群体中获得形式相同的科学数据。

问卷调查法与其他方法一样,有其优缺点。标准化的问卷调查使得问卷的选项只能无限靠近共性结论,缺乏弹性。另外,它也会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与实地研究相比,问卷调查法的人为影响因素会造成效度不佳的问题,而通过对所有研究对象予以同样的标准化刺激,可以避免研究者自身观察中信度不足的问题。

问卷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使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还可以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进一步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选题的不同,在维度上可以分两类。一是横向研究(范围较大、调查对象较多),即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内,针对研究的对象收集问卷数据。譬如,要想准确了解当前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需要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设计一个覆盖大量地区、职业、年龄等多个维度的基础量表,针对大量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海量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准确判定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与成效。二是纵向研究(目标较为集中,调查规模一定),即在相对确定的空间或者研究对象范围内,在不同时间段对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如想深入了解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后基层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可以运用专门设计的问卷量表在学习教育开展前、后对随机选定的固定参与人群进行追踪式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数据所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党史知识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变化来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关键在于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4]一般来讲,问卷设计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总体构思所调查的问题,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调查的要求,对调查范围进行圈定,明确需要调查的对象,对与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做基本的梳理,尝试初步搭建调查问卷的基础框架。针对不同对象以及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所对应的问卷设计也不同。(2)确定问卷的基本结构,通常包含标题、卷首语、填写说明、问题和可供选择的答案、编码以及其他资料等几个部分。(3)初步拟定问卷题目。为了使问卷调查顺利进行,题目的数量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4)预先测试问卷。问卷设计一般很难一步到位,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填写,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问卷。

正式问卷设计完成后,对于问卷的发放、回收以及数据的处理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划定问卷的样本范围,合理选择问卷调查的对象。可以用抽样的方法选择,也可以圈定特定的研究范围(如一个特定职业,一所学校、年级、专业等)的全部成员作为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数量的公式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回收量×有效量)。(2)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可以通过个别发送、集中填答、邮寄问卷、网络问卷等方式进行。问卷回收应注意问卷编号、发放和回收时间、调查地点及其他的问题。随着时代进步,问卷星等小程序可以极大方便问卷调查的开展,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研究测试显示,成功的问卷回收率应达到70%以上,如果回收率达不到一半,该次问卷调查基本是失败的。(3)数据的分析处理。研究者需要按照规范的要求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就是对问卷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进行一一编码,给它们提供唯一的代码,从而能够利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STATA等进行问卷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访谈是生活中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个常用方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是研究者对被研究者进行寻访、访问、交谈的一种活动方式。访谈是双方共同作用,共同营造访谈的“氛围”和“情境”,共同构建“事实”和“行为”的过程。

访谈法是收集资料的另一种方法。访问者通过有效的口头话语交流和肢体表达等方式能够较为直接地了解到受访者在访谈时关于所研究的问题在思想动机、认知态度、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达到收集研究对象第一手资料的目的。访问者在访问开始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熟悉访谈问题,访谈才能顺利、自然地进行。访谈本质上是由访问者确定问题的方向,再针对受访者的回答加以追问,是对信息进行重复收集的过程,包括分析、筛选和验证。在访谈调查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提问和记录是一项重要技能。最初的问题引发的答案可能是后续问题的来源。在这种情境下,条目式地提问并记录答案相对来说所能获取的信息量较少。在访谈过程中,应发问并抓住答案,理解它对研究主题的意义,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地挖掘深层次含义并继续建构另一个问题。如果谈话已偏离了方向,则需要重新把控并调转方向,将与访谈对象的谈话拉回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议题上。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同时聆听、思考与谈话的过程。

访谈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同样有其优缺点。优点是较问卷调查法而言其更具有个性化、深入性、专门性等特点,但是因为时间成本等方面的原因,访谈法无法用于有效度的大样本量研究,这是它不可避免的缺点。纵然如此,访谈法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访问者可以根据受访者选择提问的方式、语气和用词,特别是在面对开放性的问题时。同时,在这种面对面的情境下,访问者可以把研究的目的要求和问题阐述得更加清楚,受访者也更容易倾向于打开心扉,全心全意地回答问题,并且访问者还可以对模棱两可或者表面化的答案进行追问,答案也就更加精准。

访谈是一门艺术,掌握科学的访谈方法和技巧,是访谈者能够通过访谈法实现科学研究目的的重要前提。它与问卷调查法的实施程序基本一致,确定问题和形成假设的过程相同,抽样过程也相同,只是访谈的样本量较小。根据研究经验,访谈法的实施程序可以分为十个基本步骤。(1)确定主题,根据前期研究提出合理假设。需要研究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研究假设。(2)论证访谈的必要性。研究者要论证判断实施访谈是否能够验证某种假设对解决某个理论或实践问题有意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访谈方法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利于验证假设的。(3)确定受访者。选择的范围应该与问题的范围一致,在与问题的范围一致的前提下,受访者是可以随机选择的,但最终要获得受访者的同意,并且所选择的受访者应能够为访问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4)确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中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事先设计访谈时的问题提纲。(5)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既要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也要以受访者方便为原则。(6)确定访谈的记录方式。记录方式通常包括手工记录和机器(录音、录像)记录两种。(7)制订访谈计划。事先制订好访谈计划并充分熟悉访谈计划的内容,在访谈过程中,提前制定访谈的策略,以确保访谈过程能够紧紧围绕主题。(8)实施访谈,包括实地访谈、记录资料、控制监测、复查交叉求证。(9)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第一时间整理访谈结果,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和分析。(10)撰写访谈报告。内容包括对计划的回顾,对过程的描述,对结果的分析和陈述。

访问者应掌握一定的访谈技巧以确保访谈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主要包括与受访者联系、交流、提问、倾听、记录、回应、结束等方面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沟通的技巧。访问者需要事先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在正式提出第一个问题以前,要有一段开场白,访问者可以借此来解释此次访谈研究的目的及访谈内容的保密情况。在谈话过程中,提问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倾听时要集中精力,注意引导受访者把话题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如果受访者的回答不完全或者回答不上来时,访问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追问或者更换问题。同时在访谈过程中要切记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而不是表达,不能诱导受访者,访谈者不能对受访者进行价值判断,不能有皱眉头、烦躁等表情,这些都是与访谈的初衷相悖的。

七 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旨在理解和阐释个人的教育生活经历。以一个教育主题为线索,以讲教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生活中的人、物、事,以开放分析框架来阐述教育事实本身的研究方式,就是教育叙事或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是个别的、具体的、诗性的智慧。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没有明显的边界,叙事前的框架与叙事后的分析、显性的框架与隐性的框架,主要体现为主题是否明确,是否能让读者体验到这个主题并理解主题。教育叙事是质性研究,但不排除量的呈现,只是没有那么复杂的量化过程。对于自我叙事而言,根本特征在于反思,对于旁观叙事而言,根本特征在于理解与体悟。

教育叙事研究有三种类型。一是自我叙事。这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教育事件,研究者通常是教师自身。这类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主体与叙事主体相同一的研究。二是旁观叙事,指研究主体与叙事主体不同的研究。三是交融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言,包括基本概念、研究报告的框架;二是研究目的或主题,包括想让读者了解什么、研究的目的、研究目的在过程中是否有改变、为何改变、报告中每部分与目的的关联等;三是研究方法或策略,包括研究场所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资料收集的过程、研究者的心境;四是资料分析,可以运用归类法,也可以是浸入情境法;五是讨论和解释,可以结合各种理论对相关叙事进行学理分析;六是结论和意义,包括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揭示研究的主要意义,对其他研究者的建议等。教育叙事着重强调结合理论分析故事,对所有故事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

八 扎根研究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1967年出版的合著《扎根理论的发现》(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的。扎根理论可以定义为:通过对来自观察资料的模式、主题和一般分类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理论的一种方法。扎根理论也可以被描述为在定性研究中试图通过比较观察来总结出理论,归根结底是一种研究社会生活的归纳方法。研究结果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而被发现的,这是跟假设检验不一样的地方。[25]

扎根理论方法的研究有下面几个步骤。(1)同步开展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理论生成等工作。(2)从经验资料中形成研究目标。(3)对事件与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不断提问、比较。(4)为了理论生成的目的进行抽样,抽样的单位是概念,和调查问卷法的抽样对象有所不同。(5)所收集资料的覆盖面需要属性、要素基本齐全。(6)研究开始尽量不要先入为主,在形成独立的结论之前,不要阅读本研究领域的理论文献,以免受到干扰。(7)通过编码、写备忘录和画图表来完善类属和类属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假设,最后进行理论整合。

施特劳斯和科宾认为,扎根理论需要遵循以下准则:比较性思考(比较多次事件可以避免出现偏差)、获取多种观点(不同的观察技术可以提供很多观点)、时不时地进行反思(对照解释检查资料非常重要)、保持怀疑的态度(理论解释需要接受新的观察的检验)、遵循研究程序(三种最重要的技术是比较、问问题和抽样)。扎根理论强调研究程序,系统的编码对于资料分析的效度和信度尤为重要。

扎根理论此后演变成一种方法,除了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外,扎根理论方法还使用持续比较法。根据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最初的表述,扎根理论方法包括了四个阶段: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划定理论的界线、组织理论。

九 实验研究

实验源于自然科学。教育学领域中运用的实验方法是各种研究方法中对控制变量要求最为严格的方法。实验法是帮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方法,也是一种科学观察方法,研究结果需要通过反复实验而习得,比如做饭、走路、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等。通俗地说,实验法更适合于解释,而不适合于描述,用实验法研究小群体互动也很合适。

实验中一般会涉及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控制组等。首先,实验是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安排与设定,能够按照预期引发特定变化和现象的变量。自变量通常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因变量是指因自变量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的变量。实验研究是研究者在控制研究过程中的非主观因素,减少这些因素对研究实验的影响和干扰前提下,通过操纵研究中设定的自变量,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进而确定研究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自变量和因变量都要根据实验目的设定,某个变量在此项实验中可能是自变量,在彼项实验中则可能是因变量。实验开始前,必须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前测与后测是指受试者首先作为因变量接受测量,然后受到自变量的刺激,作为因变量再接受测量的过程。因变量前后测之间的差异,是自变量产生的影响力。最后,消除实验本身影响的首要方法是控制变量,设置控制组,通过对比控制组,发现实验本身的影响,排除实验过程中外在事件的影响。

受试者与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概率抽样是把所有的研究对象作为抽样框,从中抽取两组样本。对于基数较大的样本,实验法很少采用概率抽样,但是在分配受试者时,研究者还是可以利用随机抽样的逻辑。其次,随机化抽样即随机地把受试者分派到实验组或控制组。把所有受试者按序编号,然后利用随机表来选取号码是常见的抽样方法。最后,配对是为了使实验组和控制组具有可比性。在总结受试者诸多特征时,每当发现一对相似的受试者,就随机把一人分派到实验组,把另一人分派到控制组,这样实验组的整体评价特征与控制组就基本相同。

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程序严格,可利用确定的数据对研究行为进行详细具体的操作定义。长期以来,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研究方法使用较多,且此研究方法也较为成熟。实验法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使用,是近年伴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兴起的。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一样,也拥有其独有的优势和劣势。实验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把实验变量与其影响分开,并且实验效率也较高,但是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人为痕迹过于明显。

在学术研究中使用实验法,要遵循研究的可重复性、实验的随机化与实验对象的区组性等原则。如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可以设定自变量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具体方法,因变量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验方法中可以设置两组不同的自变量“教学方法”,研究相同因变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进而分析教学效果。实验法也可以设定两组相同自变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效果”看作同一组研究对象的因变量,通过对因变量的分析,研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以两种自变量同时对应两种因变量来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目前尚未实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对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和确定,要从具体实践的需求出发,也要从研究者熟悉、便利的实验观察方式来考虑。同时还要兼顾研究者所采用的基础理论和所具备的其他实验条件,从而保证两个变量测试的效度和信度的一致性,以及整个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可行性。

实验法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学者都有较为成熟的研究,这里介绍其中最为经典的“七步论”实验法。(1)确定并表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一步,研究者根据实际需要、理论需要和个人生活经验等确定研究问题。(2)选择自变量、因变量,根据研究情况考虑变量选取范围、影响力水平等因素。(3)选择因变量,选择容易观察、容易量化、经济可行的因变量来进行研究,这也是给因变量赋予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的过程。(4)选择实验设计。(5)实验的实施,即操作实验处理并测量因变量的反应及收集数据的过程。(6)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7)得出结论并对将来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使用实验研究法的频率较高,如现在较为流行的模拟式、体验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实验研究方法的一种具体表现。研究者设定一个心理危机事件处置“情景”,模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被试对象置身其中,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与经验,研究制定处置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然后根据预案进行演练、交流、分析、评判,从而达到提高被试对象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处置能力的目的。因此,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需要着重在科学性和适切性上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引导被试对象(因变量)参与其中,进而得到所需要的实验数据与实验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混合多个类别的研究方法来开展研究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具体的某一研究中,围绕研究目标混合使用思辨研究、质性研究和实证(定量)研究等方法,规范开展科学研究的手段。

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科学规划、人才队伍和研究力量的培养成长等多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投身于该事业的一线辅导员数量逐渐壮大,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注释

[1]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86-403.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1-308.

[3]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9-238.

[4]司忠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11-123.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6]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1951—1992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三)[N].人民时报.1957-06-19(3).

[8]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A/OL].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10]乔伊斯·P.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屈书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3-475.

[11]托马斯·库恩,伊安·哈金.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9.

[12]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1.

[13]司忠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118-123.

[14]毛晖.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拓展——以质性研究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113-115.

[15]加强教育实证研究,促进研究范式转型的华东师范大学行动宣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1-3.

[16]马凤岐.教育知识的基础与教育研究范式分类[J].教育研究,2020(5):135-148.

[17]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教育的科学研究[M].刘丽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8]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第二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专题论坛”暨“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联席会议”成果览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18-36.

[19]马凤岐.教育知识的基础与教育研究范式分类[J].教育研究,2020(5):135-148.

[20]李英.试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教育与职业,2016(16):135-148.

[21]毛晖.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拓展——以质性研究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113-115.

[22]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60-67.

[23]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60-67.

[24]黄再胜.实证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39-41.

[25]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