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高质量发展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看清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规律后关于我国历史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也是主动适应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由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该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形成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截至2022年7月26日,在中国知网平台上,以“高质量发展”为篇名的研究成果超过68000篇(见图2.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2.2)。
图2.1 在中国知网以“高质量发展”为篇名的搜索结果
图2.2 近年来在中国知网以“高质量发展”为篇名的研究成果数量
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解读,不同学者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及实践经历,给出了极为丰富的诠释,按涵盖主体层级的不同,大致分为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质量、中观层面的产业发展质量、微观层面的企业质量三类。[33]
从宏观层面出发,学者们围绕经济增长质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金碚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是结合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性创造发展优势,以有效且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发展方式。[34]任保平等认为,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上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和稳定性的综合,是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质量型发展水平。[35-37]魏敏、李书昊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高”字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要求,强调了经济建设过程中质量水平的高级程度。[38]陈昌兵认为高质量发展在于产业结构现代化,在于我国增长方式由依靠资源和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向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转型,其最根本在于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39]刘志彪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基本特征是与高速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比较得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评价标准、历史背景、实现手段。[40]围绕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戴国宝、王雅秋认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包含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共同发展、稳定提供安全可靠且有品质的产品、透明开放式运营、利益相关者共享财富等特征。[41]张军扩等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42]在此基础上,张涛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其内涵会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丰富。[43]简新华、聂长飞将高质量发展界定为“四高一好”的发展,即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高和经济运行状态好。[44-46]秦放鸣、唐娟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在特定时期内为满足我国国情需要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通过高效供给,满足人民高质量需求,强调协调公平、绿色发展以及高程度的对外开放,使经济运行健康有序。[47]
从中观层面出发,学者们围绕产业发展质量、区域发展质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聚焦农业发展质量问题,寇建平认为新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产地环境清洁化、农业投入绿色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业模式循环化、农业废物资源化、产品供给优质化。[48]辛岭、安晓宁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绿色发展引领、供给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产业多元融合。[49]孙江超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供给应当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农业经营应当具有较高效益、农业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三个方面。[50]在此基础上,夏显力等提出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农业的结构骨架,生产体系是高质量农业的动力支撑,经营体系是高质量农业的运行保障。[51]聚焦乡村旅游发展质量问题,于法稳等认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精准扶贫的一种发展模式。[52]聚焦制造业发展质量问题,张文会、乔宝华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具备创新能力增强、结构优化升级、效率效益提升、品质品牌提升、融合发展水平提高、绿色制造加快推进等特征。[53]江小国等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优质制造与绿色制造为主要抓手,坚持新发展理念和质量效益原则,促进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54]吕铁、刘丹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制造业已经完成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规模赶超任务,面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形势,破解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桎梏的新发展方式,内涵极为丰富,将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完善。[55]在此基础上,余东华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制造业的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品质提升实力强、生态环境质量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56]聚焦服务业发展质量问题,姜长云认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服务业发展能有效地适应、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凸显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57]聚焦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问题,陈晓雪、时大红认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包含经济效率的提升,还应囊括区域的协调性、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生活的共享性、经济发展的效率性等特征。[58]黄庆华、时培豪、刘晗认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重点关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五个维度。[59]张震、刘雪梦认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从经济发展动力、新型产业结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开放性、经济发展协调性、绿色发展、经济发展共享性七个方面来评判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60]师博、张冰瑶则从地级以上城市着手,认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具有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和经济结构合理的发展基础,能激发兼具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发展成果,助力平衡而充分的经济发展,最终服务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的全面发展。[61]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问题,安树伟、李瑞鹏认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应以生态优先为发展理念,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创新驱动下,促进中心城市的集聚,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62]徐辉等认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的发展,不仅要包含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63]
从微观层面出发,部分学者围绕企业发展质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聚焦产业政策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李慜劼分析了“减税降费”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认为这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是难得的机遇,并提出了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64]陈昭、刘映曼则运用逐步回归法,实证分析政府补贴对制造业企业发展质量影响的创新驱动效果。[65]聚焦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李巧华认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为导向,借助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形成的新资源和能力,通过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联结利益相关者、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范式。[66]马宗国、曹璐认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质量、效率等因素,而且涵盖动力、生态、开放、民生等方面,是三大变革和新发展理念的融合,是更高水平上的持续发展。[67]许博认为企业价值链、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均是评判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解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68]聚焦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王伟等、毛秋红、张培丽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69-71]针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辽宁省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政武经、齐嘉、厉以宁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归纳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并提出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72-75]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与实践经历不断丰富和完善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关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产业与区域发展质量的研究成果相对丰硕,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解读的成果相对较少。企业作为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势必通过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鉴于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展开讨论。
(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是企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在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肩负着确保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作用。鉴于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探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发展规律的必要性,该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金碚认为,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中居特殊地位,应发挥区别于一般企业的作用。[76]黄速建等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指出这种特殊性突出体现为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重约束性。[77]韩宛芸认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在技术进步的外在推力和企业治理模式优化的内在推力共同作用下,各生产要素得以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人均有效资本提升的一种状态。[1]肖亚庆与刘靖北认为国有企业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找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78-79]丁博文认为国有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应包括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及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等方面。[12]在此基础上,肖红军认为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动力、效率、质量、布局、韧性、机制、声誉七个维度予以刻画。[80]李世春结合从业经验,认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应该从突出主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个方面来阐释。[81]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动态性、时代性、战略性的概念,不再简单注重企业经营指标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其内涵应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82]: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是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归全体人民共享的保障。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智慧的独特优势。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应具备一般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点,还应从实际出发,体现出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发展过程的多重约束性。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红绿灯”,是引领国有企业实现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加绿色、更可持续、更加和谐发展的行动指南。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应是国有企业在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的基础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国民经济更为稳健、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