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已成为“新常态”下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部署的工作中,均做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为基点,“高质量”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段内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话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的紧迫性尤为突出,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企业是首都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首都发展的质量。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现存注册资本过百万企业165万余家。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北京市政府及各区每年都会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补贴、资金奖励、贷款贴息、人才资助、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植,但一些企业在得到政策激励后,尽管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成果或专利,但依然不得不面对无法成功商业化的困境,并不得不选择退出,往往无法持续实现创新发展。可见,如何提高北京市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创新越来越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始终激励各行业改进创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创新浪潮。在全民“双创”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复杂多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能否通过创新实现永续发展变得至关重要。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其中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1月24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确定了北京“三城一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三城一区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为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北京市企业是首都科技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北京市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首都发展的要求和责任。北京将通过“三城一区”建设优化重点区域创新格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并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

通过前期对申报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实际调研,依据卓越绩效模式发现北京市企业大多存在创新战略缺失、创新制度不健全、技术创新过程脱节、知识管理缺乏等质量管理成熟度不高的问题。实际中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如顾客导向、流程管理、持续改进等都对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质量管理的一系列体系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ISO 9001质量体系、6西格玛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在创新管理实践中广泛应用。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企业创新的激发、实现、扩散环节都需要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保证创新的有效性。但是在企业实践中往往将质量管理和创新割裂看待,没有用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指导企业创新实践,没有在质量管理基础上系统地开展创新活动,这就不能很好地将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优势转化成企业实际竞争优势。但目前对该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匮乏,因此,如何以质量管理为基础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并实现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