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质量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现有研究大都从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质量管理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质量管理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三个角度展开研究。

(一)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质量管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促进和抑制作用都有涉及,研究通常运用定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问卷调查、计量经济学等定量研究方法,并将企业创新能力、组织学习、员工行为等作为中介变量,将市场动态性、环境动态性等作为调节变量进行研究。

国外研究:Singh(2004)[1]、Leavengood(2014)[2]、Wang(2014)[3]、Long(2015)[4]都通过定量研究发现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有正向积极的影响;Bourke(2017)[5]研究发现短期质量创新管理对产品创新绩效有一定破坏性,但长期有益;Zeng(2017)[6]考察了组织情境因素,硬QM和软QM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Escrig-Tena(2018)[7]研究了硬QM和软QM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员工主动行为的中介作用。

国内研究:李钊(2008)[8]、姜鹏(2009)[9]、苏秦(2010)[10]和张群祥(2014)[11]、张鹏伟(2013)[12]、孙兆刚(2015)[13]分别从质量管理实践、质量管理核心和基础实践、不同情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知识转移的中介变量、质量创新角度研究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奉小斌(2015)[14]定量研究发现质量管理柔性实践和硬性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宋永涛(2016)[15]运用统计分析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能够显著促进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不显著并且阻碍产品创新绩效;周锋(2021)[16]发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影响;林琳(2019)[17]等从系统整体视角出发,研究得出双元(利用性和探索性)质量管理实践的平衡维度和交互维度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孙卫(2021)[18]等也认为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二)质量管理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质量管理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研究方面,包括文化创新、行政创新、过程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绿色创新等创新类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Santos-Vijande(2007)[19]、Kim(2012)[20]、Camisón(2016)[21]分别定量研究了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文化和行政创新、五种创新、过程创新的影响,均具有积极作用。Li Dayuan(2018)[22]利用上市公司数据以定量的方式研究企业质量管理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显著抑制作用。

国内研究:李全喜(2011)[23]、宋沛(2015)[24]、张光明(2017)[25]分别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质量管理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和质量文化、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均具有正向影响。张颖(2021)[26]等发现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对渐进创新有积极影响。

(三)质量管理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ISO 9000、卓越绩效等质量管理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Kim(2015)[27]实证分析,发现ISO 9000水平对客户流程创新、供应商流程创新和信息技术具有积极的影响;Vujović(2017)[28]等使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对黑山公司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ISO 9000认证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

国内研究:余红伟(2016)[29]实证研究发现,单纯的质量管理模式差异并不会造成企业创新效率的不同,企业规模、劳动力素质、融资成本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谭琳(2017)[30]采用同样的方法从类别与取向两个维度再次对不同质量管理模式下的企业进行创新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四)相关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

现有研究从内外部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或效率的影响展开。①影响因素辨识:知识多样性和知识创造的能动过程(赵云辉,2014)[31];团队学习能力、战略管理能力、资源控制能力、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等(陈战波,2015)[32];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组织建设(杜楠,2018)[33]。②外部因素影响:知识双重网络异质性(薛捷,2015)[34];外部资源(Hashai,2016)[35];移民(Bolzani,2017)[36];关系强度(黄艳,2017)[37];科技金融政策(蔺鹏,2018)[38]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③内部因素影响:创新资本(Rahim,2011)[39];高管团队(荣鹏飞,2014)[40];CEO权力(乔朋华,2015)[41];学习导向和团队信任(葛晓永,2016)[42];高管团队异质性(陶章,2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