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202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面对世纪罕见的严重冲击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为“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坚持抗疫和经营“两手都要硬”、奋力实现“两个力争”,进一步夯实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供给中断和需求萎缩同时发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国际航空运输基本停滞等的严峻形势下,中央企业以抗疫和经营“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必胜信念,全力抗疫防疫、发挥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的同时,全面稳生产、稳经营、稳市场,在“量”上稳中有进、持续增长,在“质”上优化改善、显著提高,在“效”上逆势前行、明显提升,全年实现了“两个力争”目标(力争绝大多数中央企业效益持续较快增长、力争中央企业总体效益实现正增长),有力彰显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责任担当。中央企业48名先进个人和25个先进集体受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
(一)在抗击疫情中充分发挥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
1.走在抗疫前线“第一方阵”
中央企业坚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牢牢把握“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第一时间响应,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高效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吹响了抗击疫情的“集结号”,与公立医院一起坚定走在抗疫前线的“第一方阵”,成为党直接指挥的精锐抗疫力量。在湖北武汉抗疫主战场,建筑企业日夜奋战、分秒必争,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等企业密切配合、协同作业,在1亿多网友“云监工”的见证下,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方舱医院和专门医院,以央企效率彰显中国速度、以央企品格彰显中国精神、以央企作为彰显中国力量。中央企业所属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紧急驰援,在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全部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在防疫物资异常紧缺的关键时刻,中央企业用战时方式组织转产扩能,新兴际华集团等企业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迅速转产扩产医用防护服和口罩;国机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等企业紧急研制口罩机、压条机等生产设备成为全国主要供给力量;中国石化等企业快速扩产熔喷布等原材料有力保障生产供应并遏制市场炒作。
2.筑起疫情防控“生命线”
在抗疫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中央企业保障煤电油气运和粮食副食品物资供应,充分发挥基础保障的中流砥柱作用。石油石化企业统筹供应渠道、抢调油气资源,5万多座加油站正常营业,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2700座加油站24小时“不打烊”。电网电力企业保持高位运行,每天数万名职工奋战在生产一线,确保不限电、不跳闸。通信企业在持续为全国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全力维护湖北、武汉通信网络畅通、“欠费不停机”。航空运输企业在确保国内航线和重要国际航线“不断航”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守护援鄂战疫“生命航线”,确保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及时送达抗疫一线。粮油、贸易企业公开承诺疫情期间“价格不涨、质量不降、供应不断”,多措并举保障全国,特别是湖北人民生活需求,稳供应、稳市价、稳人心。
3.当好科技抗疫“国家队”
在科技抗疫的重要领域,中央涉医涉药企业切实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率先提出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疗法,应用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临床治疗,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率先获批附条件上市;中央企业充分发挥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一网畅行”“一码防控”等大数据服务,在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科技实力。
4.做好复工复产“排头兵”
中央企业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央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带动拉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恢复生产,2月底中央企业所属4.8万户子企业复工率超过90%,3月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积极开发上线企业复工复产对接平台,搭建产业链金融平台,通过商业保理、贴现等方式为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超过2000亿元。组织开展“抗疫稳岗扩就业”专项行动,向社会提供110多万个就业岗位。
(二)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压舱石作用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分别达到68.81万亿元、24.5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资产总额连续突破50万亿元、60万亿元关口,年均增幅7.7%,年均增量4.58万亿元。49家中央企业进入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前五位,发挥稳定,领先优势突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正不断涌现。
2.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2020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30.38万亿元、1.8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达5.9%、8.8%,净利润年均增幅9.4%。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国际航空运输基本停滞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央企业全年实现了“两个力争”,净利润达1.4万亿元,同比增幅2.41%;近八成中央企业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其中有2家企业净利润超过千亿元,4家企业净利润超过500亿元,39家企业净利润超过百亿元,24家企业净利润增幅超过25%,43家企业净利润增幅超过10%。
3.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2020年,在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2%,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6.5%,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9.4万元/(人·年),是全社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5.1倍,同比实现正增长;人均创利14.8万元,同比增幅0.5%。“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1.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7.44%,资产负债率降低2.4个百分点。“两升一降”的背后是中央企业运行质量的改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二、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进一步打造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企业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中央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实现了“一个机制”“两个提高”“三个一批”的科技创新重大进展,科技能力大幅提升,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激发创新活力提供坚实支撑,在国家科技创新上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一)构建“一个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十三五”期间,集结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力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专门成立中央企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企业和科研人员普遍关注的业绩考核、激励分配、资本金投入、改革试点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将中央企业的科研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创新团队的工资总额单列;推动落实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鼓励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加大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力度;选取200余家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改示范行动”,先行先试,进一步激发了中央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二)促进“两个提高”强化创新基础
1.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
2020年中央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了11.3%,其中,中国电科控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9%,占营业收入比重为8.6%,研发强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创新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累计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3.4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4;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2.26%提升到2020年的2.79%,中央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
2.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
中央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建成了以航天云网、中电互联为代表的6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近60家中央企业专门设立数字产业公司,5G通信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在核心电子元器件、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中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如,南方电网以“电力+算力”支撑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国家能源集团瞄准“智慧+能源”生产,建成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世界首座智能煤矿地面集中控制中心,9家煤矿入选国家示范智能化煤矿。
(三)形成“三个一批”彰显创新实力
1.取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央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364项,占全国同类获奖总数的38%。一方面取得了满足国家安全需求的核心技术,在5G、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高速铁路、关键元器件和基础软件研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另一方面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需求、改善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实质突破,国药集团成功研发新冠灭活疫苗。
2.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
截至2020年,中央企业拥有国内外研发机构436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分布各个重点行业。如,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个;中国中车集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机构12个。同时,中央企业建立了一批攻关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水平“双创”平台,有力推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优化。“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切实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建设了一批强大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3.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2020年中央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事研发人员达97.6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占全国的1/5。国家能源集团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8人,自主培养院士3名、聘用院士7名,1人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0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拥有专职研发人员近2000人。
三、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掀起新一轮国企改革热潮,进一步激发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1+N”政策体系,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具体施工图,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要求,改革全面发力、破局闯关,不断向纵深推进,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重要成果。
(一)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突破
1.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
从法律上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使企业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以确立。根据《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需改制的68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中央企业子企业层面列入公司制改制计划的近2500家全民所有制子企业,除极少数需清理整合的企业外,均已全面完成改制。
2.首次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
根据《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将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子企业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大类别,有效解决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实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
3.总体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
有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等问题,使国有企业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截至2018年,全面完成企业办消防机构分类处理;截至2020年底,基本完成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市政社区管理等职能分离移交和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21家中央企业完成率达100%。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94.1%,中国航发、中国石油等13家中央企业完成率达到100%。厂办大集体改革完成98.1%,累计安置在职职工171.2万人。
(二)重大改革实现实质性进展
1.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央企业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全面完成“党建入章”,按照《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突出讲政治、高效率,董事会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突出专业化、规范化,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定位和权限。全部实现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专职副书记应配尽配并进入董事会,推进完善董事会建设,落实好董事会职权,完善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2020年93家中央企业及1432家(占比83%)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82家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建立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中央企业所属二三级企业建立董事会的比例达76%。
2.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央企业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化企业薪酬分配市场化改革,有力提升企业市场化经营水平。“十三五”期间,5家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开展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40家中央企业制定职业经理人相关制度,977家子企业共选聘职业经理人4374人;53家中央企业控股的119家上市公司有效实施了股权激励,其中,2020年新增22家,涵盖近1.8万名核心人才。
3.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央企业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中央企业混改的主要载体,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利润分别占中央企业整体的67%、77%,有效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超过70%。2020年中央企业实施混改900余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2000亿元;72家中央企业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则,对所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评估。
四、深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部署要求,国有经济在战略安全、公共服务领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在基本民生领域的有效供给更加充足,在战略性前瞻性新兴领域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不断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基础保障作用全面增强。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总体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中发挥骨干和表率作用。“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出台《关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同时积极稳妥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企业通过转让部分股权、增资扩股等方式,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合作近400项,带动社会资本超过500亿元。
(二)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扎实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和“处僵治困”,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要求,以市场化手段推进低质无效供给的市场出清,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转移。
1.持续加大钢铁煤炭去产能力度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8亿吨,组织专门力量分批对“僵困”企业开展专项核查,在剥离“两非”中,建立“每月一汇总、季度一报告”的跟踪督导机制。
2.一企一策“处僵治困”
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和开展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圆满收官。
3.持续开展“压减”工作
推动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解决个别中央企业底数不清、机构臃肿、管理链条偏长等问题。目前,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超过1.7万户,减少比例达32.7%,管理层级全部压缩至5级以内;累计减少人工成本350亿元,减少管理费用298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5年的44.6万元/(人·年)增加到2020年的59.4万元/(人·年),提升比例超过30%;管理架构更加清晰,集团管控能力明显增强,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三)不断推动战略性重组整合
坚持“横向合并”强化规模效应,“纵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十三五”时期,通过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先后完成了12组24家中央企业的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了5家企业,2020年底中央企业共97家。
1.有力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
促进相关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宝武陆续重组马钢、太钢与昆钢,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通过发展高端产品、淘汰落后产能,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带动作用。
2.有力解决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问题
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对三大石油公司8.86万公里油气管道的整合,有效提升了中央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3.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标准、行业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重组后,实现了多个世界第一;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重组,实现农业种业板块的有效整合。
(四)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目前中央企业海外资产约8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机构和项目超过8000个,海外员工达到125万。“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实现海外营业收入超过24万亿元,利润总额接近6000亿元,对外投资收益率达到6.7%。从具体成效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中央企业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超过3400个,打造了蒙内铁路、匈塞铁路、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参与建设的中欧班列也成为贯通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通信企业海外服务网络已经遍布40多个国家,建设运营的中白工业园等20多个产业园区有力深化了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
2.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一批中央企业锻造形成了与跨国企业同台竞技的实力,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掌握了更多话语权,特别是高铁、核电等一批央企产品走出了国门,成为我国亮丽的名片。
3.有力促进了项目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企业直接带动了项目所在地近百万员工就业,间接带动了数倍的就业人数;参与实施了一大批惠民工程,比如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为超过400万家庭带来了光明、科特迪瓦供水项目建成后将惠及230万民众。
五、突出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进一步筑牢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底线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风险防范,进一步筑牢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底线。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外部打压三重压力,中央企业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有力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一)统筹安全与发展,把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
1.始终把防风险作为保障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
引导中央企业从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抓住要害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强化各类风险识别,建立预判预警机制,系统性搭建高质量发展防护网。
2.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完善中央企业风险防控机制,引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水平。
3.系统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坚持用系统观念谋划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对企业风险研判、风险评估、风险风控协同等各环节的协同配合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全过程、链条式、动态化防控重大风险,推动中央企业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国投集团强化风险管理顶层设计,搭建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集团各层级风险管理的边界和管控方式,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将风险管理自上而下贯穿集团全级次,融入“融、投、管、退”全过程。
(二)守住红线和底线,确保债务风险可控在控
1.加大对参股投资和参股企业管理,确保中央企业债务风险稳中有降、总体可控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2.4个百分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在控。2020年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3%,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国务院确定的“三年降两个百分点”目标,超额完成降杠杆、减负债三年收官任务。
2.加强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管理,严禁中央企业脱离主业、脱实向虚
严控超出自身能力投资,盲目进入不熟悉产业领域,2020年末中央企业带息负债比率38.5%,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负债结构明显改善,偿债能力有所增强。
3.健全信用保障机制,建立债券风险防范机制
严格债券发行的比例限制,严控高风险企业债券占带息负债比例和短期债券占债券的比例。严格债券资金用途,聚焦主业实业,严禁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严禁挪用资金违规套利。
4.加强债券风险监测,建立信用保障基金
重点关注经营严重亏损、现金流紧张企业的债券违约风险,提前做好兑付资金安排。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国国新牵头成立千亿级中央企业信用保障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化解债券兑付风险,2020年中央企业没有发生过一起债务违约,守住了国有资产安全底线。
5.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重点排查了中央企业中的高负债企业、产能过剩集中企业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加强债券市场监测。
(三)抓好安全环保专项工作,遏制安全环保风险
中央企业承担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国计民生。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将安全生产与企业改革发展、疫情防控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时,推动中央企业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履行好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主体责任。
1.建立安全生产常态化工作机制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国务院国资委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做好应急值守工作,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各项工作。
2.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能
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推进“互联网+安全生产”,推动中央企业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提升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
3.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防范企业生态环保风险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积极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并将其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央企业大力发展低碳节能技术,推动能耗持续降低,污染源排查工作全面提速,环境风险管控全面升级。“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按照可比价下降了1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30%、25%、35%和31%,在五项指标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基础上,超额达成了这一要求。中国移动持续开展“绿色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打造“蓝天卫士”信息化应用,为200多个地市政府提供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化支撑,并连续三年作为唯一内地企业入选全球权威碳排放组织气候变化最高评级名单。
(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化解国际化经营风险
1.着力推进依法合规,增强合规经营意识
深入推进依法治企,健全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大决策法律审核把关要求,推动法治工作深度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并购、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切实防范法律风险。印发《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推动合规要求覆盖各业务领域、各职能部门、各级子企业和全体员工,贯穿业务开展全过程。
2.着力加强集团管控,规范国际化经营秩序
通过统一管理职能、健全管控机制、完善管控方式、强化境外项目管理等方式,引导中央企业避免无序竞争,加强沟通合作,做好业务统筹、资源整合,规范国际化经营秩序。
3.推动中央企业深入排查境外经营风险
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强化海外投资经营行为合规管理,明确海外投资经营行为红线底线。及时有效处置境外单位聚集疫情,强化境外风险应急处置,切实维护境外资产和员工人身安全。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泛滥的情况下,中央企业境外员工中没有出现一例病亡,境外项目运行稳定,国有资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六、有力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拓展高质量发挥空间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作为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排头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保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充实社会养老基金、助力脱贫攻坚、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等方面积极作为,充分彰显了报国为民的责任担当。
(一)保证社会经济平稳运行
中央企业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政治账,全面落实国家助企纾困工作。
1.积极上缴税费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9.96万亿元,约占同期全国税收收入的1/6。
2.降低社会用能、通信等运行成本
2020年中央企业主动降电价、降气价、降资费、降路费、降房租,全年整体降低社会运行成本1965亿元。“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坚决落实国家政策,通信企业降费让利约7000亿元,电力企业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近4000亿元。
3.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我国油、气、水、电等基础能源资源供给,电信、铁路、航空等基础网络运营,坚持普遍服务原则,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4.充实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中央企业积极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有效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截至2020年底,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工作全面完成,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划转国有资本1.21万亿元,占中央层面划转总规模的72%。
5.及时支付民营企业款项
中央企业带头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在2019年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清零”基础上,中央企业及时支付民营企业款项,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20年末累计清偿无分歧欠款1353亿元,无分歧欠款保持“清零”状态,累计解决有分歧账款463亿元,解决比例81.4%元。
(二)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
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投入脱贫攻坚战,定点帮扶24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承担行业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1.2万个各类扶贫点任务,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派出挂职扶贫干部3.7万人。
1.坚持立足专业特长,积极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落后条件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电信企业、中央电网企业分别累计投入超2000亿元、超万亿元,中央企业累计投入医疗帮扶资金22亿元。
2.坚持发挥产业优势,让贫困地区对接联通广阔市场
中央企业累计援建产业扶贫项目5万多个,扶持乡村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1.2万个,引进扶贫企业2400多家,带动投资200多亿元,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40多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0多亿元。
3.坚持扶志扶智并举,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本领
累计投入教育帮扶资金54亿元,援建学校2400多所,资助贫困学生110多万名;直接招用贫困群众5万多名,帮助超过60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4.坚持发挥带动作用,凝聚全社会助力脱贫的强大合力
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业建立的扶贫基金累计滚动投资340亿元,吸引撬动2000多亿元社会资本,投资项目132个,带动55万贫困地区群众就业,每年为就业人口提供收入48亿元。
(三)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为宗旨,认真参与央地交流平台搭建工作,先后与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合作对接活动,在促进自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服务国家战略
中央企业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展央地对接合作活动,坚持务实合作,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充分发挥央地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协同合作平台,不断深化产业、项目对接。
2.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中央企业结合自身产业布局发挥产业力量,支持京津冀地区发展,配合做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
3.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按照《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要求,持续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合作。中国电科科技成果助力东北振兴,探索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核心带动发展的全新模式;招商局集团参与辽宁相关港口建设等。
七、持续强化“三位一体”职能配置、努力提升“三个结合”监管合力,进一步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从实践看,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的职能配置、“三个结合”的监管合力、“三化监管”的综合优势。国务院国资委坚决履行中央企业出资人职责、全国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和负责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职责,通过“三位一体”的职能配置实现了“三个结合”,即管资本与管党建相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与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三大使命”提供了坚强体制保障。
(一)完善监管体制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制度保障,是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1.深化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保障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出资关系,巩固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厘清出资人代表与监管企业的职责边界,更加注重通过法人治理结构来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好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按照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国资监管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目前,中央、省、市三级政府设立国资监管机构。全国37个省(市)全部设立国资委,全国98%的市(州、地)设立国资委,其中单独设置国资监管机构的有320个。截至“十三五”末,国资监管系统企业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218.3万亿元和71.9万亿元,仅2020年上缴税费达3.56万亿元。实践证明,现行体制有效解决了出资人代表缺位和“九龙治水”“都管都不管”等问题,有效发挥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有效体现了出资人专业化监管的优势。
2.加快推进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加大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指导推动力度,督促地方强化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推进有关部门单位与所办企业全面脱钩工作,分步分类纳入集中统一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监管覆盖面。据统计,省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已达94.2%,较“十三五”之初提高了18个百分点;28个地方监管比例超过95%。各地通过推进集中统一监管工作,把国有资产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监管和运营,初步实现了“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格局,不仅做到了“底数明、家底清”,有效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而且大大改善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同时,按照中央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试点工作。
3.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机制
国务院国资委持续优化机构设置、健全制度、完善程序、规范工作机制,持续推进高效监管。“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深入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建立健全文件清理长效机制,废止和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文件超过90件,截至2020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现行有效规章27件、规范性文件221件。通过推进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统筹衔接,健全业务监督、综合监督、社会监督等统筹衔接,健全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的工作闭环。
(二)转变监管职能
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职能转变,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探索差异化授权放权
落实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部署要求,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依法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加大授权放权力度,2017年经国办转发的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精简43项监管事项,2019年印发授权放权清单中列入35项授权放权事项。积极探索差异化监管方式,在战略规划、业务管理、工资总额、选人用人、股权激励、产权管理、重大财务事项等方面,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产业集团“分级分类”授权放权。2020年,19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央企生产经营保持良好态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净利润同比增长14.3%,大幅超过央企平均水平。两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利润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3%,净利润同比增长86%。
2.进一步突出监管重点
重点做好五个聚焦:聚焦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管好资本布局,通过加强整体调控,引导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功能作用;聚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管好资本运作,通过加强国有资本运作统筹谋划和基础管理,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聚焦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管好资本收益,通过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推动资本预算市场化运作,进一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聚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管好资本安全,通过健全覆盖监管全部业务领域的出资人监督制度,构建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监督工作闭环,进一步筑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底线;聚焦加强党的领导,管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坚持管资本就要管党建,进一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3.优化考核提升中央企业整体质量效益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国有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追求发展质量,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重以科学化考核引导提升资本回报,不断提升中央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引入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等形成“两利四率”考核指标体系,以引导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和运营效率,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利长远,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升监管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化、体系化和法治化监管优势,强化数字化监管效能,全面提升国资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1.提升专业化体系化监管能力
实施专业化、体系化监管,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专业化监管,突出针对性、专业性,完善规划投资、预决算管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与收益管理等工作,不断强化产权管理、统计评价、财务监管等基础管理,实现具有出资人特色的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加强体系化监管,突出全面性、系统性,使国资监管工作覆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
2.加强法治化监管手段
国资监管机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探索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国资监管领域的具体实践,加强法治化监管,突出合法性、合规性,通过建立健全国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如,加快完善国资监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修订工作。根据以管资本为主加强监管的要求,积极推进在股权多元化企业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模式,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行使股东职权。
3.发挥数字化监管效能
国资央企深入实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线监管特别是数字智能化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建立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加强国有资本运作的动态监管,对企业运行关键环节和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监管。着力实施国资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专项行动,通过数字化提升、智能化提升,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三个层面上有序推动信息系统全面上云。重点强化境外国有资产监管、风险防范和腐败治理、大数据体系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等方面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作用,全面提升在线监管能力水平。
八、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巩固深化党的建设,进一步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全国国企党建会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一年一个主题,推进党建工作落实年、党建质量提升年、基层党建推进年、党建巩固深化年、党建创新拓展年,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有机统一、党组织设置与企业组织架构运行有机统一、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和企业内控机制有机统一、党建责任与经营责任有机统一,集中破解国企党建“四个化”问题,中央企业管党治党意识和责任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状况明显改观,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和方向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1.把“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委(党组)第一议题,按照“有没有学习研讨、有没有贯彻措施、有没有督导推动、有没有跟踪问效”四项标准督促跟踪落实情况,把“两个维护”变为可检验可度量的刚性约束,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在中央企业落地生根。
2.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强化理论武装
编印《习近平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发展国有经济论述摘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央企业贯彻落实,使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了洗礼、接受了考验、提高了站位、锤炼了意志,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3.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
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引导国资央企广大党员干部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担当作为,坚决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政治方向、确定的前进路线开展工作,真抓实干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中央企业贯彻执行。
(二)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建设高素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国资央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能力上、作风上、纪律上都过得硬的国企领导人员队伍。
1.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要求,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积极实施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一企一策”建强配优领导班子,大力选拔基层经验丰富、实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结构明显优化、功能明显改善、素质明显提高、活力明显增强。
2.加大培养锻炼力度
按照“政治家+企业家”培养方向,积极开展专业化培训和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吃劲负重岗位经受摔打,在企业商业、改革、研发等一线前沿经受磨炼,加快成长为善于治企兴企、管党治党的复合型干部。
3.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制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考核激励政策,为改革者、干事者撑腰,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极大地调动了企业领导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坚持强基固本,把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国资央企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抓好“三基建设”不放松,确保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全面压实党建责任
制订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考核评价办法,常态开展中央企业党建责任制考核,结果同经营业绩考核衔接、同领导人员薪酬奖惩挂钩,既看经济指标,也看党建实绩,有效良性互促,有效破解多年来国企党建责任“落实难、难落实”问题。
2.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
中央企业5年来累计新发展党员近49.8万名,新配增配基层党组织书记近10万名,集中整治1600多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务部门不低于同级部门平均编制,党务干部按照不少于在岗职工总数1%配备,党组织工作经费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党建的无人干事、无钱干事、无章干事等“老大难”问题,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显著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
3.全面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责任区创建,组建党员突击队、技术攻关小组,党建入基层、党建入班组,引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当先锋做表率。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央企业15万个基层党组织、4万支党员突击队、68万名党员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和经营发展第一线,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风采。
(四)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汇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国资央企大力传承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国有企业的传家宝,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加油鼓劲、凝心聚力。
1.创新宣传思想工作
中央企业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针对职工队伍结构的新特点和经营环境新变化,强化国资央企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做好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稳定人心工作,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忧、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压,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国企先进精神,选树“时代楷模”“央企楷模”“抗击疫情先进典型”,深入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载人深潜精神等先进精神,为企业改革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2.树立国企良好形象
讲好讲活国企故事,扎实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系列庆祝活动和重大主题宣传,打造“国企公开课”等经典品牌,通过多种形式用活红色资源,宣传央企人的拼搏精神,国有企业舆论环境明显改善。
3.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厂务公开等制度,支持工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鼓励职工代表有序参与公司治理,深化“爱企业、献良策、作贡献”,加强新时代中央企业共青团工作,不断深化党建带团建,团结凝聚广大职工群众和团员青年为党的事业发展建功立业。
(五)坚持深化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国资央企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正风肃纪反腐。
1.切实加强政治监督
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功能,紧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疫情防控、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国企改革、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加大政治监督力度,制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工作办法和督查办法,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和工作台账。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问题和线索快查严处。
2.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深入推进“驻京办”、“总部机关化”、境外腐败、利益输送、设租寻租、化公为私等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等一批制度,规范企业资金审批、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权力运行,加大对于关键岗位关键人员腐败风险的防范力度,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
坚持严的主基调,突出重点减存量、零容忍遏增量。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肃查处靠企吃企问题,切实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治理腐败效能不断增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快形成。2020年,中央企业全面从严治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职工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满意度达96.1%,对遏制中央企业腐败现象表示有信心的达96.6%。
九、立足新阶段、迈向新征程,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乘势而上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企业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记“国之大者”,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十四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规模实力持续增长。一是围绕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以“两利四率”目标为引导,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二是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实现中央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围绕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四是围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表率作用五是围绕突出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抗风险能力。
(二)奋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国务院国资委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中央企业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三地一特区”,形成更多科技领军企业。一是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实现更多更大突破。二是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央企业要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体系,主动承担重大项目,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布局一批基础应用技术,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加快锻造一批“长板”技术。三是努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进一步培养一批急需紧缺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四是努力打造科技创新政策特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三)奋力推动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质量效率,是更高层次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举措。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部署。中央企业将紧密围绕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和支撑力度。二是聚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央企业将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布局力度,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三是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中央企业将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引领,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四是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中央企业以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升产业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
(四)奋力推动国资央企改革取得新成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健全,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全面形成。一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全面完成。中央企业将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表率,确保2021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70%以上,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取得更大、更多的实质性成果。二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央企业将不断深化实化“两个一以贯之”,正确处理党委(党组)和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三是实现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中央企业将带头破解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难题,稳步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强化正向激励和业绩导向。四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健全。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国资监管机构深入推进职能转变,优化管资本的方式手段,全面实行权责清单管理,全面建成全国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系统,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能,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五是实现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全面形成。
(五)奋力推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巩固深化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成果,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对中央企业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构建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和公司其他治理主体依法行权有机融合的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人用人有机融合的机制、党组织设置运行与公司管理架构有机融合的机制、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机制、党内监督与企业内部监督有机融合的机制、党建责任考核与经营责任考核有机融合的机制,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方面各环节,把党的建设优势更好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保证。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课题组
麻健同志牵头组织,负责统稿并参与报告各章撰写。
报告统稿:贾尽裴、王佳佳
第一部分:黄吉海、贾尽裴、王佳佳
第二部分:黄吉海、贾尽裴、贾默骐
第三部分:李寒湜、梅珺淇、牟思宇
第四部分:戚悦、吕汉阳、袁雪
第五部分:杜天佳、黄明明、王佳佳、王盼盼、戚悦
第六部分:王佳佳、戚悦、吕汉阳、王悦
第七部分:杜天佳、黄明明、王盼盼
第八部分:李寒湜参与讨论修改
第九部分:吕汉阳、王佳佳、王悦等撰写,郑东华参与讨论修改
参加讨论:许保利、黄大千、任昊天、贾默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