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方法
本书在财政分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转移支付理论、财政激励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梳理法、数理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既无法实现财力均等化目标,也不能有效激励县级政府努力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制度困境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1)文献梳理法。结合财政分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转移支付理论、财政激励理论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2)数理分析法。基于“中国式分权(财政分权和政治晋升)—地方政府行为异化—转移支付—财政能力差距与行为偏好—激励不相容—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内在逻辑,从理论层面系统阐释转移支付扭曲县级政府行为,进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相容型转移支付制度,使县级政府能够最大限度地按照中央政府的意图提供公共服务。
(3)实证分析法。首先,系统探究我国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形成机制,测度转移支付财力均等化效应水平。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计算县级政府接受总量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的基尼系数,并将其用于衡量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分布的不平等状况。其次,根据收入来源分解法,把基尼系数按照贡献值、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进行分解,分析转移支付对财力均等化的贡献度。再次,基于转移支付的规模、相对相关系数和自身的基尼系数做进一步的基尼系数分解,分析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因素。最后,利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方法测量在政府支出偏好作用下,转移支付对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激励效应。
(4)规范分析法。由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无法实现县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情况,我们得出“应该”重新构建符合激励相容特征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价值判断”,即实现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解决两个方面的激励问题:一是如何在激励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基础上实现财力均等化;二是如何有效地激励县级政府把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更多地应用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我们认为,在调整转移支付结构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应通过优化转移支付目标和资金分配方法来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使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