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赛博空间的定义
“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来自“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该词又源自古希腊语词汇“kybernētēs”,意思是舵手、统治者、飞行员或舵。具体来说,Cyberspace这个词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丹麦艺术家Susanne Ussing和建筑师Carsten Hoff共同创作的艺术品《赛博空间工作室》(Atelier Cyberspace)中。在这部作品中,赛博空间指的是一系列被称为“感官空间”的装置和图像,代表能够感知和适应空间中人类和其他物体的各种行为或变化的开放物理空间。20世纪80年代,William Gibson出版了一系列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包括《燃烧的铬》(Burning Chrome,1982)和《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赛博空间”的概念逐渐为人所熟知。“赛博空间”一词最初被定义为一个与计算机创建的数字世界相关的概念。具体来说,它被描述为“数十亿合法操作者每天都会共同经历的幻觉”和“从人类体系内每台计算机的数据中抽象出的图形表示”[1-2]。“赛博空间”一词随后广泛出现在各种小说、绘画、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代表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词汇。
在不同的艺术作品、文献和政府资料中,可以找到对赛博空间不同的定义。由于人类对赛博空间的理解和使用目的不同,赛博空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艺术作品中,赛博空间通常是一种隐喻,代表某种由计算机及相关基础设施创建的虚拟世界。这是一个无形的空间,但人类可以在赛博空间中做很多在现实空间中能做的事,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交流、互动、玩耍、购物、学习和工作。在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中,赛博空间被描述为一个虚构的世界,它看起来像一个现实空间,但由计算机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系统控制。人类通过硬件设备接入赛博空间,并在现实空间和赛博空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在两个空间之间的切换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文献和资料则更多地强调赛博空间的构成和功能。“赛博空间”被认为是一个供人类相互交流的数字世界,是一个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的通用术语。例如,在美国《国防部军事及相关术语词典》(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中,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信息环境中一个全球性的域,由相互依赖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及其承载的数据组成,包括互联网、电信网络、计算机系统,以及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