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决议迁都
赵普主动提出要上书迁都,当然不是头脑发热。
他跟着赵匡胤起家,之后担任丞相十年之久,朝廷不少人都受过他的提拔之恩,甚至很多都是他的心腹。
这一天旬休,赵普在家里摆下宴席,请几位老下属吃饭。
“迁都?官家怎么突然有这种想法?”
一个官员听到迁都,不由皱了皱眉头。
“是啊,赵相公,开封经过发展,这些年已经是天下最繁华的城市,贸然迁都长安,咱们这些年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么?”
另外一个官员跟着附和。
明面上看,他说的心血是这些年朝廷的付出。
可赵普心知肚明,他所谓的心血是这些年在开封附近置办的产业。
大宋朝官员俸禄可都不低,虽然朝廷有官员不准经商的说法。
可谁家没有几个亲戚,不管是七大姑还是八大姨,随便找一个出来做老板就是了。
只要不是仗势欺人,闹得太过分,就算官家知道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也是朝廷里的潜规则,没有人把这种事情当回事。
“诸位以为,朝廷军力比之契丹如何?”
赵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朝廷军威正盛,契丹自然不是对手。”
付出了心血的官员,张口就回答。
“此处没有外人,这种话说出来,你自己信么?”
旁人突然笑道。
“我当然不是胡说,我大宋步兵天下无敌,不过,契丹人的骑兵比我大宋要强上不少。”
“前朝世宗北伐,一开始进展颇为顺利,可是世宗突然重病,大军只得撤退。真的和契丹打起来,当年也有不少人反对。”
“毕竟幽州城高池深,若是一时难以攻克,契丹骑兵来援。哪怕大军能够稳住阵脚,他们骑兵绕后断绝粮道,大军也只能撤退。”
“没有骑兵,我们打契丹,打赢了难以追击,难以取得大胜。可一旦打输了,就会被一路追杀,即便是小败也会变成大败。”
“若是朝廷能有十万,不,哪怕是五万精锐骑兵,区区契丹又算得了什么!”
付出了心血的官员,轻咳两声,将自己的话圆了回来。
不得不说,这位官员还是有些见识的,柴荣北伐没有真的和契丹人打仗,不过赵光义可是打过。
大军围城十几天难以攻克,契丹援军到来,赵光义受伤跑路,大宋一败涂地。
哪怕赵光义不受伤,大宋最后也只能是撤军,原因很简单,打不下对方的城池。
一旦契丹调集主力增援,最后还是会输。
“你说的没错,这也是我准备上书迁都的原因。”
“自古以来,关中之地都是历朝都城所在,经过千余年的经营,关中周围有雄关拱卫。”
“最重要的是,一旦重心放在了关中,河套、西域,都很容易夺取。”
“有了这两处地方,我大宋就不缺养马地。”
“定难军表面臣服,实际上还是自立,若是能平定定难军,有了河套之地,我大宋便可以就地牧马。”
“西域也有心向中原的归义军,当时候两面夹击攻打回鹘,便可以一举收复西域。”
“西域自古产良马,拿下西域,我大宋便不再缺少马匹。”
“有了骑兵,与契丹之战,便有了底气。”
“开封固然是我等苦心经营,可诸位都是精通经史之人,白纸之上作画,比起在已有画作之上增改,更加随心所欲。”
赵普先是说明了定都长安的意义,最后那句说的更是随意。
“赵相公所言极是,长安乃是历朝历代国都所在,必然有天子之气。”
“赵相公放心,回去之后我便与好友联系,只要赵相公上书,我等必然是鼎力支持!”
不过大家在意的就是赵普最后那句话,闻听此言,纷纷表示支持。
“哈哈哈,今日是私宴,咱们不谈国事,来喝酒!”
率先挑起迁都话题的赵普,哈哈一笑,举起了酒杯。
旬休之后,便是上朝。
很多人有些惊讶的发现,久不上朝的前丞相赵普突然出现在了朝堂。
赵普现在的官职是太子少保,这是荣誉头衔,没有实际的官职,虽然当初管家让他进京,说是奉朝请,也就是定期参加朝会。
可没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赵普也不会真的每次都参加朝会,毕竟奉朝请说的好听,实际上就是当个顾问。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赵普第一个站了出来,呈上奏疏之后,开始洋洋洒洒说起了迁都的好处。
一时之间,大殿之内,只有他的声音在回荡。
“赵相公所言,诸位也都听到了,这迁都之事,你们如何看?”
赵光义看向众人。
“臣等赞成迁都!”
赵光义话音才落下,朝堂之上大半官员站了出来,甚至站出来的武将比文臣还要多。
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冰权,可现在还没有重文轻武,武将们的意见也很重要。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等至理名言,他们也是知道的。
朝廷既然有平定定难军,夺取西域的想法,他们自然是乐意见到的。
虽说他们此时年纪都大了点,可正是为子孙铺路的好时候。
到时候带着子孙上战场,混些军功,积累一些经验,以后攻打契丹必然能得到重用。
况且自从前些日子天上光幕出现了那些图画,这些武将也都感慨不已,恨不得成为蒙古的将领。
开疆拓土就意味着巨大的军功,意味着金银财宝,权势地位。
“迁都之议,太祖之时便有。”
“当时朕是极力反对的,不过想必诸位也都看了那个蒙古帝国扩张史。”
“一开始我大宋就偏安一隅,中原尽入蒙古人之手。”
“这些日子朕一直在想,开封地处平原,一旦北方游牧南下,无险可守。”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变,迁都长安、经营西域,荡平草原,不让我后世子孙再尝五胡乱华之苦。”
赵光义这番话说的大义凛然。
这时的他已经知道,契丹人是看不到光幕的,蒙古人也看不到。
这就让他有了先知的优势,只要不像前世不肖子孙走上歪路,大宋不说成为第二个蒙古帝国,超越汉唐总该不是问题。
“陛下圣明!”
赵光义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满朝文武只能点头同意。
你说硬骨头?
硬骨头早就被赵光义搞到地方上去了,毕竟他当上皇帝也是心虚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