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背后是人:高盛交易员眼中的货币经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果在家里制作一套新币会发生什么

假如有一家六口,也就是一对夫妻养育着四个孩子。孩子们总是捧着手机玩个不停,从不帮父母做家务。于是父母心生一计,决定制作一些在家庭内流通的纸币,并向孩子们征税。

爸爸负责中央银行的职能,在一张写有“1马克”的纸条上盖下自己的印章。就这样,爸爸准备了100张1马克纸币。

妈妈来当政府,向爸爸递交了一张借据,上面写着:“借用100马克,1年后返还。”通过这张借据,妈妈成功从爸爸那里借走100马克。这张借据就好比国债(政府借债的借据)。

爸爸持有这张100马克的借据,发行了100马克纸币。这就好比日本央行持有国债并发行日元纸币。

妈妈手上虽然有100马克,但由于借据在爸爸手里,所以妈妈对爸爸有偿还100马克的义务。发行给妈妈的纸币并不能让妈妈变得富有,因为此时还没有一个人相信1马克的价值。

准备完毕,开始行动。

某一天晚上,妈妈让兄弟四人帮忙做晚饭,作为报酬,妈妈给每人5张1马克的纸币。

老大问道:“这张纸条是什么?”

妈妈看了一眼老大,说:“从今天起,爸爸和妈妈都要忙于工作。大家要靠自己做家务,分担家里的负担。干完家务,我会给大家报酬。做饭1天10马克、洗碗1天5马克、洗衣服1次10马克。”

孩子们面面相觑。妈妈接着宣布:“并且从今日起大家需要交税。税额为一人每天5马克。税额可能会发生变动,如果不交税我会收走你们的手机。”

“不会吧!”

对于兄弟四人而言,手机简直是生活必需品。如此一来,这真是执行力十足的征税。从这一刻起,四人手中平平无奇的纸条第一次产生了价值。我们就这样见证了纸币诞生的瞬间。

从孩子们的视角来看马克具备了价值,但从全家人的角度来看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加。单凭制作出100马克纸币不能让家庭变得更富裕。

但好处是通过新的纸币与税收的引进,兄弟四人开始自发替家里分担家务了。负责做饭的老大和负责洗碗的老二就是为所有人工作的公务员。而老四则负责每天洗一次衣服。

老三不太擅长做家务,于是决定每天辅导老四学习,收5马克学费。此时的老三相当于经营着一家课外班。这样一来,兄弟四人都能交得起税了。随着马克体系的出现,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便初步形成了。

一段时间以后,马克逐渐被开发出一些纳税之外的新用途。老大花5马克让老二帮忙打扫自己的屋子,老二花4马克从老四那里买一朵刚采的花。

于是,纸币带来的货币经济从公共服务逐渐延伸到民间服务,开始普及为家庭内部的流通货币。这就相当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纸币。

从这个家庭纸币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纸币本身并不具备价值。纸币会先通过税收系统逐步形成对个人的价值,然后促使每一个人为了获取纸币而辛勤劳作。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让经济指南针再升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