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全球矿业梦:一家矿业企业的创新迭代与滚动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紫气东来贫困县

在现存的公司档案资料中,陈景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91年上杭县矿产公司与闽西地质大队第八分队合股组建紫金山金矿黄金中试站的会议纪要里。陈景河作为董事担任中试站副站长。这是陈景河与上杭县矿产公司的第一次交集。

紫金山特大型铜矿的发现,成为上杭县上下奔走相告的新闻。当初传闻国家马上立项修筑赣龙铁路,绕道上杭开发紫金山,饱受交通闭塞、贫困之苦的上杭人民,一度为这个特大喜讯激昂振奋、神采飞扬。

不久,这个消息就烟消云散。由于紫金山铜矿含硫,处理起来投资大、难度大,而“金娃娃”储藏量小、品位低,当时负责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管理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有色总公司”),对东南沿海同时期发现的矿床——紫金山铜金矿和贵溪银矿进行比较选择,最终还是放弃了紫金山,选择了贵溪银矿作为投资开采目标。

福建省冶金工业部门得出的结论也是,紫金山金矿工业品位低,不具备开采价值。按照国家的标准,每一吨矿石有1克黄金,这是边界品位,而每一吨矿石要有3克以上黄金才具备开采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上杭县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多田少,交通不便,人口众多,财政收入仅2000万元左右。老领导丁仕达记得,1990年8月,他担任上杭县委书记的时候,县政府没钱为上万名干部职工发工资,只好到龙岩地区财政局和隔壁永定县,借了整整8个月的工资款。

然而,上杭县政府毕竟看到了希望,并不甘心抱着金饭碗讨饭吃,把紫金山金矿列入“科技兴县”项目。县委县政府召开了脱贫致富专题研讨会,研究摆脱落后面貌、寻找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提出了八项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开发紫金山金矿。

但是,无论在当时矿产资源调拨还是今天采矿权招拍挂的体制情况下,一个县级地方政府要取得一个国家级特大型铜矿的自主开采权,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事情却柳暗花明,有了转机。1991年,福建省计委向有色总公司提出金矿立项报告,要求地方率先开发金矿。9月6日,有色总公司在《关于开发上杭紫金山金铜矿的批复》中指出:“在不影响下部主矿体和总平面布置的前提下,可首期开发地质程度较深、含金合理的上部矿体……经营方式由福州公司同上杭县确定。”据此,省冶金矿山公司与上杭县共同开展金矿开发前期工作,双方召开紫金山铜金矿联合开发研讨会,提出了以省为主、省县联合开发和由县组织开发建设、由省公司提供行业服务的两种开发方案。

这一年的7月,紫金山金矿勘探已经处于尾声,经过十年艰辛勘探的陈景河,不甘愿地勘队员们的勘探成果付之东流,决心探索出一条适合紫金山金矿“低品位、矿体变化大”的特点的低成本开采工艺。

黄金选冶工艺在所有的金属选矿当中,应当说是难度最大的技术之一,大自然中的原生金矿,每吨矿石包含的黄金一般在3~8克,黄金选冶就是要从十万分之几中选出金子,这令人惊叹!而铜矿、铁矿的选冶率分别是百分之几和百分之几十,相比之下更为容易。

当时国内矿业界,金矿常规的开采流程是,购买大型的研磨机器,把矿石磨成粉末,逐步分离出汞金和金精粉,再进行冶炼。这种传统炼金方法的一个缺点是投资大,对于低品位金矿尤其不经济。

陈景河反复查阅资料,想起了前几年在福建省地质研究所钻研过的西方堆浸工艺。“堆浸提金工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黄金提炼新技术,其方法是把大量经过研磨的矿石堆拢在一起,用化学溶液把矿石中的金子稀释出来,这种冶炼技术的好处是投资少、成本低,适用于一些低品位的矿山。这种工艺,对紫金山低品位金矿开发是一条捷径。

上杭县矿产公司也在寻找开发低品位黄金矿山的路子,1991年年初便组织人员前往北京、河南、新疆、广东等地考察同类矿床,调研国内的黄金生产技术。

陈景河找到上杭县矿产公司经理黄毓咸,建议由地质队与县矿产公司合股建立金矿中试站。两人一拍即合,经过协商,决定由县矿产公司出资20万元、闽西地质大队出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紫金山进行试验性开发。

1991年9月14日,上杭县紫金山金矿中试站第一届理事会召开,会议上推举县矿产公司经理黄毓咸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蓝福生担任站长,闽西地质大队第八分队队长陈景河任董事兼副站长,并负责地质技术,中试站开始运转。

中试站只有24人,分为生产技术、计财、保卫、后勤等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试站设在紫金山海拔760米的高山上的一处两山之间的坳口,大家开始铺设水电线路、安装设备、建造贫液池和炭浸系统、建筑堆场。中试站因陋就简,终于建起了三幢以石棉网遮阳挡雨的土坯房,这样,住宿、办公、化验室、仓库,全都有了!

一批批的矿石,由标高840、800的两个原地质队勘探巷道扩建而成的平硐中开采,几个月后,一年可以处理万吨矿石量的两个堆场建起来了。技术上,中试站请来地矿部低品位金矿堆浸技术研究咨询中心的专家指导,研究咨询中心原主任李璀明——一位年近70岁的正处级女专家,被派到紫金山上现场蹲点。同时,县矿产公司让熊辉昌、刘家才两人到河南洛阳地质调查队学习炼金技术,经过两个月拜师学艺,两位职工学成归来,学到了“高温高压加氰解吸工艺”,还买回一套黄金解吸电积设备。

冬去春来,中试站建立的两个堆场,堆浸矿石2012吨,入选原矿品位是2.55克/吨,经过72天喷淋浸出,尾碴品位0.343克/吨,总浸出率为86.55%,现场堆浸中间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生产出最初一批载金炭。

上杭县政府备受鼓舞,提出“炼出金子迎接五一”的目标。县矿产公司从洛阳请来杨子健师傅,就地帮助调试设备、指导炼金。公司在南门租了一套房子,专门为他配了一个厨师,还买了一辆自行车供他使用。每天早上,杨子健便骑着自行车从南门大桥前来矿产公司的电解车间上班。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电解车间对载金炭进行解吸、电积,1992年4月29日,炼金试验宣告成功。

五一这天,杨师傅和两个小徒弟小心翼翼将金水倒到铸金的模子当中。第一块金锭铸成了!时隔800年之后,紫金山重新开采冶炼出金子,简陋的县矿产公司院子里,响起了一连串的鞭炮声。

此时,正是1992年的春夏之际,紫气东来千山翠,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方谈话,震撼着神州大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加快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如同春雷激荡,冲击着上杭这座千年古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杭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古田会议曾在这里召开,开展中国革命实践,大批群众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40年来,这个老区县由于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发展步伐缓慢,到90年代初期依然闭塞、贫困、落后。

在南方谈话精神激励下,革命老区自主开发紫金山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得到福建省和龙岩地区的全力支持。1992年6月10日至11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连城县召开加快龙岩地区改革开放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强龙岩地区改革开放座谈会纪要》,会议明确紫金山“金矿以地区为主进行开发”和“铜矿争取以福建省为主开发”。根据会议纪要,省冶金矿山公司退出,同时龙岩地区明确紫金山金矿由上杭县开发,上杭县则将金矿开发的重担交给县矿产公司。

紫金山金矿的开发权,就这样不费太大的周折,顺利赋予上杭县了。

陈景河也预感到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机即将到来。作为一个充满梦想和抱负的年轻人,他一直在思考:国家花费了大量的地质勘探资金,发现了紫金山铜金矿,如果矿藏不能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十年来大批地勘人员的艰辛工作将毫无意义。

此时,国家刚刚启动地勘体制改革,规定谁勘查谁就有黄金开采的优先权。闽西地质大队第八分队也热切期望参与接下来的金矿开采,享受矿山开发的收益。陈景河等第八分队的30多名地勘技术人员,联名上书上级主管单位福建省地矿局,建议由省局与上杭县合作开采金矿,由闽西地质大队作为股份合作方负责具体实施。与上杭县合作开采金矿,不仅第八分队可以发挥技术优势,而且紫金山勘探完成后的富余人员有地方去,是一桩两全其美的事情。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福建省地矿局没有同意这个方案,让闽西地质大队第八分队的地质人员极为失望。

陈景河早有破釜沉舟的打算,在省地矿局放弃参与开发金矿的情况下,决心单骑离开奋斗了十年的地质队,寻找开发紫金山的新平台。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在上杭县,陈景河却“炙手可热”。这位年轻的地质专家、紫金山的“活地图”,是县领导心目中金矿开发独一无二的一把手人选。在县委书记丁仕达的极力引荐下,陈景河再一次“逆向流动”,从当时省地勘部门调到贫困县工作,担任上杭县经委副主任,兼县矿产公司经理。

当初,1985年,陈景河主动从福建省地质科研所申请调回到紫金山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就是福建省地勘部门的一大新闻。此时,陈景河再一次放弃省地勘部门的一个正科级干部的位子,跳槽去地方搞企业,让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省地矿局的一位领导打电话对陈景河说:“你现在出走是错误的。”

陈景河问:“我错在哪里?”

这位领导说,省局已经准备再次将他上调到福州,非常明确准备将他作为总工程师来培养。

“谢谢您的栽培!可是我觉得官场不适合我。而且我的志向也不是搞行政。”

就这样,陈景河扎根紫金山十年,发现“上金下铜”的宝藏之后,终于以一个地质专家的身份领衔县矿产公司开发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