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寻味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臭味相投

街头油炸臭豆干的生意真不错!对于习惯了山珍海味的都市人来讲,换换口味倒成了一种流行。其实,逐臭成癖且蜚声中外的名人,还真有一个。

清朝光绪年间,醉心于“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的王致和,在北京的延寿街干起了臭豆腐(臭豆干和豆腐乳)的买卖。他在店面上竖起了对联,以示逐臭的决心,“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臭名远扬”。如此投入,这对于“鱼馁而肉败,不食;恶臭,不食”的正统饮食观,是何等的反叛!

这种反叛,是对节俭的回味。粮食欠产为饥,蔬菜歉收为馑,这种细腻里,隐含着对饿肚子的畏惧。相传清朝康熙八年,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盘缠皆无,只得在安徽会馆附近赁房磨豆腐,等待来年的再试。夏季卖剩的豆腐容易发霉,他就切成小块,装缸腌了起来。歇伏停业后,他攻读备考。直到秋风飒爽,才蓦然想起。赶忙打开缸盖后,臭气扑鼻,豆腐青灰。他舍不得丢弃,尝了一口,香味浓郁;邻里竞相品尝,都称赞不已。经过多次改进后,批量生产,于是名声四振。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好东西,既便宜,又能佐餐下饭,于是,很快成为百姓餐桌上相依为命的欢喜菜。作家梁晓声说,他父亲支援大三线建设时,一块豆腐乳要吃三顿,我信。小时候,刚出锅的肥胖杂面发糕,掰开,抹上半块豆腐乳,夹上一个青椒,就是一顿美味的午餐。这豆腐乳,真成了饥荒里的调味上品!

这种反叛,其实是对健康的追求。“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毛泽东主席曾在长沙的“火殿宫”品评臭豆腐,“闻起来香,看起来脏,吃起来香”。我也品尝过,这香,唤醒过多少人的味蕾!我父亲病重期间,茶饭不思。医生提供了一个食谱:一碟拌黄瓜、一碗小米粥、一个蒸馒头。他特别交代,取块豆腐乳,浇上原汁,淋上几滴麻油,父亲果然有了胃口!我们连连答谢,医生笑答:“臭卤食品中富含酵母菌、氨基酸、维生素B12,有助消化和增强食欲,哪儿是我的功劳呀!”古人只知臭豆腐有“除腥解腻”“和脾健胃”功效,殊不知,玩弄瓶瓶罐罐的科学家,解开了更为惊喜的秘密:有“植物性乳酸菌研究之父”之称的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冈田早苗教授,发现臭豆腐、泡菜等食品中,含有高浓度的植物杀菌物质,比动物性乳酸菌高得多。因此,豆腐乳被冠以中国的“素奶酪”,这是人类的一大发现。历经数载,不被人遗弃,是与身心相投的缘故呀!

这种反叛,更是对乡愁的牵引。乾隆时期,陈宏谋是朝廷中职位最高的广西籍官员,他“以民心为己心,亦视官事为家事”,稳立官场。西方史学家誉之,与启蒙运动并驾齐驱。他为官在外,却时时牵挂家乡。一次,与皇帝共进晚餐,用家乡豆腐乳招待。乾隆面露不悦,像乞丐之食,怎能……陈宏谋恭敬地献上一块,说:“此乃家乡名菜,黄豆做成可口的腐乳,恳请陛下一尝,家乡人定深感荣幸。”乾隆一尝,感觉不错。凑近看看,杏黄鲜艳;细细品品,奇香不散。于是食欲大增,一餐吃了三块,饭量大增。他兴致勃勃地推介给对众臣,“尝一尝广西名菜——陈宏谋爱卿家乡的横山豆腐乳”。于是,此物声名远播,成为贡品。如今,豆腐乳已成世界闻名的土特产,迁徙的游子,也常常品尝它,来寄托对家乡的思恋。

“逐臭有时入鲍肆,闻香无处辨龙涎”,心思细腻的人,面对“闻着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竟有如龙涎香般的感受——浓时臭,淡时香。没错,这独树一帜的发明,自然是聪明能干的结果。只要不被这臭字束缚,总能弄出些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