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寻味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冷淘之路

小时候,每逢夏至吃凉拌面,母亲总会问一句,“要什么浇淘?”这浇淘,也叫浇头——拌面的菜,有荤有素,炸酱的、打卤的、煎炒的、汆卤的。招待客人时,摆上过水面,几样浇淘分盛几碗,挑选自己喜欢的,浇到面上,拌和均匀,“哧溜哧溜”,清凉与美味一起下肚,好不畅快!这种吃法比较张扬,还有一种内敛的:浇淘放碗底,然后盛面,浇淘越吃越多,惊喜也就越来越多!

凉拌面,也叫冷面,古称冷淘。母亲说的“浇淘”,现在想来,比“浇头”要文化得多。或许,这就是古时冷淘的胎记吧!

冷淘,源于唐代长安的宫廷。唐时朝会,皇帝为官员准备免费的餐饮——“廊下食”。炎夏时节,九品以上官员享用的是槐叶冷淘。据说,长安是冷淘的发源地,“小麦关中者为上品”,而且满街国槐,食材丰富。但它并非百姓的腹中之物:这嫩叶,“味甘性平”,一过时辰,入口苦涩,必须及时采摘;“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百姓怎能消用得起呢?杜甫有首诗记述了此事,“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嫩槐叶捣汁和面,做成碧绿的面条,煮熟,入冰水浸漂。捞起,熟油浇拌,冷藏井或冰窖中,加上佐料调味,随时可用。冷热交替的颠覆,清热去火,才有“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的感觉。如此尤物,朕不独享,赐予臣下,好好做事吧。皇帝的恩宠,让冷淘走进官员心路。炎炎烈日,冷淘犒劳,颊齿留香,暑蒸顿消;若不尽心卖力,愧对人生!怪不得杜甫臣等有“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的宣誓!

李唐王朝日渐衰败,但名贵的点拨,百姓的领悟,让冷淘走进平民的餐桌。到了北宋,帝都汴梁“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几乎所有的食肆都出售冷淘。依然一冷到底,但甘菊、猪肉等纷纷加入,面条改良了不少。“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细,搜摄如玉墩。随刀落银镂,煮投寒泉盆”,北宋的王禹偁食过甘菊冷淘,惊呼“杂此青青色,芬草敌兰荪”!南宋时,临安的冷淘有了“丝鸡淘”“笋淘”等新品,甚至使用挂面来代替手擀面,创出了“银丝冷淘”的品牌!“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口味不一,品种必丰,汴梁、临安的官民纷纷加盟,热情地追捧冷淘。文人难过口欲关,晁说之绘过《鹰逐野禽图》,为人冷硬。可是,吃冷淘的时候,不顾年迈,一副着急火燎的样子,“槐叶冷淘来急吃,君家醪瓮却须休”,让人忍俊不禁!

宋元时期,小麦取代了小米,冷淘在北方遍地开花;南方人钟爱的过水米线悄然进入千家万户。过水,在缤纷的食材中灵活变通,居然成为国人的烹饪习惯!元末明初画家倪瓒记述了这个时期的“冷淘面法”,“生姜去皮,擂自然汁,花椒末用醋调,酱滤清,作汁。不入别汁水。以冻鳜鱼、鲈鱼、江鱼皆可。旋挑入咸汁肉。虾肉亦可,虾不须冻。汁内细切胡荽或香菜或韭芽生者。搜冷淘面在内。用冷肉汁入少盐和剂。冻鳜鱼、江鱼等用鱼去骨、皮,批片排盆中,或小定盘中,用鱼汁及江鱼胶熬汁,调和清汁浇冻”。万物本自天成,一碗冷淘配以精美的浇淘,在名家笔下,居然如此灵性,让人大流口水。咋舌之余,只有虔诚地追随!

到了清代,冷淘成为夏至的节俗食品。清初词坛上“最为大雅”的词家曹贞吉,写到老家山东的“冷淘”,“五月黄云全覆地。打麦场中,咿轧声齐起。野老讴歌天籁耳,那能略辨宫商字?屋角槐阴耽美睡,梦到华胥,蝴蝶翩翩矣。客至夕阳留薄醉,冷淘饦馎穷家计”。吃冷淘,也成为官方宣布入夏的“国之大典”。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自此,冷淘一词,渐出国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北京的炸酱面、陕西的凉皮、吉林的冷面、河北的金丝杂面、台湾的担仔面……凉面、过水面、冷面、凉皮、凉拌面……不一而足,成为华人的挚爱!

冷暖转换的博大精深里,总有一款你喜欢的,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冷淘之路,冷了唇齿、美了口腹,炎黄子孙淘得的,却是氤氲在浓浓的华夏遗韵里,重走复兴之路的热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