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寻味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识闲

列车急转弯处行进,总会发出沉重的“咔咔”声。正如这个时代,人们的焦灼是可见一斑的:一半是“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的热血燃烧,一半是“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的洒脱呻吟。这种入世与出世的撕裂,紧紧地粘连着现代追逐者,苦苦挣扎,而挣脱不得。于是,“不识闲儿”成了现代人的口头禅,浮躁、聒噪、模糊、杂乱应运而生……

民间有个词语叫“穷忙”。在传统观念里,“穷”和“忙”有连带关系。以前,瞎忙是说忙得没有收获,没有挣得钱,日子自然过得苦;现如今,“灶下中年做黑奴”,“一堆钞票一天粮”,做负山的蚊子,做奔走的蜜蜂,忙得没有策略、不得章法,多了钱财,穷了亲情友情,没了生存享受。大忙人——人生长河中的短命鬼,就这样炼成了!

我们的祖先是识闲的。仓颉造“闲”字:以木柱顶门板,防人私闯,求得自我闲暇。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白天奔波的劳累,转入夜晚的家居休闲,打造一种由昼入夜的娴静,拒绝打扰。这是人生何等惬意的事情!

闲是生命的延伸。五柳先生做彭泽县令时,就呻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个世界,不可抗拒的就是前进,无论怎样争分夺秒,时间依然静默流淌。疾驰的背影,也仅仅是陀螺的写照,一种原地的无奈飞转。疲于快节奏的工作,慢的生活成为人生的奢侈品。于是,借以消愁,许多人用“醉”“梦”来麻痹自我。当忙成为一种习惯,何不强制自己,放慢足下,放松眼眸,舒展紧锁的眉头,抛却心底的纷扰,慢慢地察觉生命里忽略的魅力?陆游“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一辈子的手不释卷,笔耕不断,奔波官场与文学之间,但“午间无一事,梨枣弄诸孙”,识闲促成了人生最大的乐事!他的闲适,是全身心投入的,“穿破绿钱多稚笋,惊飞红雨有幽禽”;他的体悟,自然也是立体的,“风从苹末萧萧起,月过花阴故故退”,“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苹微动觉鱼行”的细腻,陆游都观察得到。只有沉溺于万物变迁的细察,才能体味一下生存之美,丰满人生,延伸人生!

闲是智慧的留余。国学大师王国维这样解释“无我之境”:心闲,境自闲;心静,境自静。“心远地自偏”,山,远望,更幽;画,远看,更美。本心的如如不动,名利之喧又怎样挤得进来?是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李涉不惜牺牲名节,以“偷得”来表达追求闲适的艰辛:凡人心中烦闷,到优雅的竹林中,麻木的心灵顿生欢愉。怪不得苏轼对此念念不忘,也在竹院逢僧处建起“苏公竹院”,可以随时重温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趣吧!“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凡事必努力才知道结果,不能轻言放弃。四川青城山道观梁眉上,“境由心造,退一步自然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另有一番见地:对待任何事情,行为上,一定要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心态上,却要做到得失从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但也有自己乐于安享的心灵世界。“竹影拂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可见,心无旁骛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闲是思维的张力。最近读一文,说《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竟是一个游手好闲之辈,在爱丁堡大学没读多久,就转到剑桥大学,迷恋上生物学后,就休学开始环球旅游,遍访世界各地专家。看似游手好闲的达尔文从不争名逐利,即便发表《物种起源》,也不愿抢在同时研究这个课题专家的前面,生怕抢了别人的名利,把自己塑造成游手好闲的典型反证。“静随芳草去,闲逐野云归”,从字里看,门里面的树木,自由自在地生长,绝不旁逸斜出;旁逸斜出的,却是思想大门内游弋的思维。“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对闲来深思感触颇深睡到日照东窗,体悟万物自得,人与四季时光一样,变化无穷;事物虽复杂,只要静观深悟,就会格物致知,得事物之理,得和谐心态,“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境界自然可得!更绝妙的,还有白居易的“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是也!异曲同工,宋朝的范仲淹登临岳阳楼,看似赋闲,实则养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是为了涵养心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维的张力,把这种理念,悄然注入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一代又一代地传递、永续!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妙在一个“闲”字,心闲绝非慵懒,而是让人在浮躁中剔除杂念,静思悟道,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如今,悠闲无事或多事的人也不少。无所事事的人,活得人五人六,确实让人气愤不已。让不劳而获永远躺在灵柩里,让自食其力获得体体面面,应该是识闲的神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