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区域概况

第一节 地理分区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界于东经118°02′—123°08′、北纬27°03′—31°11′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总面积10.54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1)

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西南以山地为主,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归纳为三大山系、八大水脉。山系自西南向东北呈大致平行,即南部的雁荡山、洞宫山、括苍山脉,中部的仙霞岭、大盘山、天台山和会稽山、四明山脉,北部的千里岗、龙门山和白际山、天目山脉;八大水脉自南向北为鳌江、飞云江、瓯江、灵江、甬江、钱塘江、苕溪和运河(杭嘉湖东部平原)。这些山系、水脉与东海相接,构造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6个地形区(图1-1)。

钱塘江,古名浙江,又名之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源自安徽省休宁县西南部,整个流域跨浙、皖、赣、闽四省,干流流经皖、浙两省,穿杭州湾流入东海,流域面积55558平方千米,浙江省境内面积45080平方千米,占浙江省总面积的47.2%。钱塘江入海口为呈喇叭形向东海延展的杭州湾。

以钱塘江—杭州湾为界,浙江大致分为南、北两大区块。民间有“上八府”和“下三府”之分,源自唐肃宗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称浙东,以北称浙西。宋朝以来分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元代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代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代又改浙江省。宋代浙江西路的一部分留在浙江,一部分入江苏,留浙江的三个府就是“下三府”,包括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钱塘江以南地势较高的八个府也就是宋代浙江东路,就称为“上八府”,包括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温州府、处州府(丽水)、金华府、严州府(建德)和衢州府。

浙江邻近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季风特征明显。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春季长60天,温暖多雨,但降水强度不大;夏季长达120天,高温多雨,初夏为梅雨季节,为主要雨季,长30天左右,梅雨季节之后进入盛夏,晴热少雨,降水主要为午后雷阵雨和台风雨;秋季持续60—70天,初秋气温仍较高,且有一定降雨,中秋以后云雨量稀少,为收获季节;冬季长120天,低温少雨,寒潮时也会有持续的严寒天气,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年平均降水量在900—2000毫米之间,水热充裕,雨热同期,其中钱塘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基本均可满足农业生产,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主要有春雨(3—5月)、梅雨(6月)和秋雨(9月)3个多雨的时期,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80%多,其中梅雨占全年25%,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盛夏时期高温少雨,也容易引发旱灾。(2)水稻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季节一般在4—10月,恰巧是环太湖地区雨量和热量最充沛的时期,但初夏和盛夏时期水旱灾害频发,导致水稻收成千年来具有36—40年准周期性低频振动,高产期与低产期交替出现,持续长度一般均为15—30年。(3)由于梅雨、台风影响,环太湖地区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

环太湖地区的成陆是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该区全新世沉积下分布有一层暗绿色或黄褐色硬土层,其顶部年代为距今15000年(4),此时已进入末次冰消期,海岸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海拔-155米处。硬土层在常州一带距地表仅0—5米,无锡、苏州、嘉兴地区距地表5—10米,杭州东部和湖州南部以及上海地区距地表20—40米,地势最低。(5)进入全新世以来,随着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平面迅速上升,长江、钱塘江带来的泥沙在环太湖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厚数米至数十米的海相沉积层。距今10000年时,海平面升至-40米,距今9000年时升至-25米,距今8000年时升至-10米,距今7500年时升至-5米左右。(6)距今7500—7000年前后,海平面渐趋稳定,长江和钱塘江等河口的沉积速度超过了海平面上升速度,长江两岸在波浪、海潮和江流的相互作用下,开始形成沙嘴,沙嘴以内形成海湾,并逐渐淤积成陆。也正是在距今7000年前后,环太湖地区基本完成了成陆过程,形成与现在大致接近的地理环境。

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在论述中国新石器文化区系类型时,将浙江大致归入“以太湖为重心等东南部”(7),着重论述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兼及金衢盆地和瓯江流域。但几十年来的考古工作表明,各个年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及浙江范围内的各个地理区域。杭嘉湖平原基本属于“下三府”范围,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上八府”范围的地形构造更复杂,新石器文化也更为复杂。这里主要包括宁绍平原、浙东南沿海平原、浙西南山地,也包括与杭嘉湖平原毗邻的浙西北山地。这里是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分布区。

浙江新石器时代最晚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如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命名于杭嘉湖所在的太湖平原,但在钱塘江以南地区有延续分布。好川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南一带,但在浙中一带与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呈现犬牙交错的复杂关系。

(1) 叶玮主编:《浙江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张培坤、郭力民等编著:《浙江气候及其应用》,气象出版社1999年版;周勤、韩艳红编著:《江苏地理新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江苏省气象局《江苏气候》编写组:《江苏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版。

(3) 汪铎:《近千年太湖平原水稻收成变化与地理环境》,油印本。

(4) 郑祥民:《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基底硬土层的成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理科学专辑,1990年。

(5) 严钦尚等:《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严钦尚、许世远等:《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 严钦尚、邵虚生:《杭州湾北岸全新世海侵后期的岸线变化》,《中国科学(B辑)》1987年第11期。

(7)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