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建设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牢记党中央赋予的使命担当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围绕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定位,牢牢把握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创新资源密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活跃的发展高地,具有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坚实基础。

1.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多次将科技创新大会作为广东省年度第一次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会并作重要讲话。2011年,广东省在全国开地方性自主创新立法先河,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科研人员可获得不低于职务创新成果转让收入30%的奖励,激发科研人员转化自主创新成果的积极性;2016年,广东省又对该条例进行修订,将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比例下限由30%调高至60%。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2016年,广东省在地方层面率先制定出台《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对接国家上位法,推进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入法制化新阶段。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操方面,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现了职务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技术入股等成果转化政策实质性突破。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协同方面,自2015年以来,广东省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等30多份文件,部署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融合八大创新驱动举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17年,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一,2018年进一步巩固了2017年的领先优势,综合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在一级评价指标中,广东省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知识获取排名全国第三,知识创造排名全国第四。

2.产业基础扎实,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9.4%和35.8%,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比较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体系,无人机、3D打印、智能硬件、机器人、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产值超万亿元的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其中,广州个体化医疗与生物医药、深圳下一代互联网、佛山高端装备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领先全国。2018年,珠三角地区高企存量超4.3万家,占广东省高企总数的比例超过95%;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入库的企业总数达26554家,占广东省的比重超过94%。其中,深圳市高企存量达到1.44万家,广州市高企存量达到1.17万家,高企作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牛鼻子”的作用更加凸显;珠海市加快高成长科技企业培育,设立100亿元的“独角兽”投资基金和5亿元的政策性天使基金,推进“独角兽总部大厦”建设,打造珠澳前沿产业“独角兽”群栖生态场,拥有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TCL、美的、格力、华大基因、大疆科技、广汽集团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承接国内外技术成果来粤转化、参与军品任务、转化军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以高层次民参军为例,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涉军企业承担的军品任务数量、层次持续提升,军品任务层级逐渐由元器件、零部件向整机、主机、总体发展,形成了以舰船制造为主的海工装备产业,以北斗卫星导航、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等为主的军工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3.服务机构集聚,技术交易活跃

依托丰富的技术成果资源和优越的市场环境,珠三角地区发展了一批数量庞大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涌现出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交易所集团、高航网等一批敢于创新、模式灵活、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以广州市为例,2018年,广州市已备案技术服务机构数量超过1000家,绝大部分为民办企业化运作的服务机构,为市场提供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高性能计算、技术检测和认证等服务。目前广东省正着力建设国际化、综合型技术转移高端枢纽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珠三角地区是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18年,珠三角地区技术市场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3569项,合同成交总金额达1379.45亿元,分别占广东省的98.49%和99.46%。其中,广州市、深圳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1909项;合同成交总金额达1296.31亿元,占广东省合同成交总金额的93.46%;企业技术交易创新主体地位稳固,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数量占广东省输出技术合同数量的81.83%,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占广东省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93.80%。

4.孵化育成体系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迅速

“十三五”期间,珠三角地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初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孵化链条。截至2018年,珠三角地区建有孵化器876家、众创空间779家,80%以上县区建有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03家、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的众创空间214家,占广东省的比例分别为93.64%、91.46%;拥有经认定的广东省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2家;拥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际众创空间3家。中大创新谷、五号空间、广州创业大街科创咖啡等一批科技“四众”平台迅速兴起,形成了“天使投资+孵化”“创业辅导+天使投资”、创业展示与交流等孵化服务模式。新型研发机构是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研发机构,发源于珠三角地区,也是珠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股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广东省拥有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为代表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19家,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其中,珠三角地区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0家,占广东省的82.2%。广东省21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职工总数超过4.2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近1.93万人;全年研发总投入约96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00件;成果转化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约620亿元;累计创办孵化企业约4300家,其中孵化和创办高企近930家。

5.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健全,服务能力和资本实力雄厚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金融资本最集聚的区域之一,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建有广州、前海、南海金融高新区三大区域股权交易中心。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发展工作,把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着力优化科技金融环境,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金融资本蓬勃发展。2014—2018年,广东省投入超过20亿元的省级财政资金发展科技金融,带动社会资本超过200亿元,在全省21个地市全覆盖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依托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建设全省政策性科技金融平台,发起设立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围绕天使创业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前沿科技创新、区域科技产业创新、文化媒体科技融合、集成电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技术升级等领域,重点支持种子期、起步期的初创科技企业,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聚集大批创业投资机构和人才,发展壮大创业投资。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注册资本规模达到96亿元,出资设立45只子基金,按认缴口径测算,引导带动社会资本295.36亿元。截至2018年,广东省共建立32个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推动粤科金融集团在广东省范围内设立7家子公司和5个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基地,在7个地市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共支持5321家科技企业,投放资金54.86亿元,引导银行投入科技信贷资金超过100亿元。广东省作为国内创业投资及早期投资行业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创投市场活跃程度较高,机构数量、管理基金数量及规模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截至2018年年底,广东省已登记备案的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管理机构有6291家(2018年新增618家),管理基金数量17821只,管理基金规模23579亿元,机构数量和管理基金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5.73%和23.88%。更为重要的是,珠三角地区依托优越的产业基础和金融市场环境,兴起发展了一批风投创投机构,汇聚了巨额的风投资本,集聚了一批高层次科技金融人才,为珠三角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2018年,珠三角地区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达到3332家,同比增长12.19%;私募股权、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基金净资产总量达到1.7万亿元。其中,深圳市、广州市规模领先,中山市、惠州市增幅超过100%。大疆科技、土巴兔、辣妈帮、五洲汇海购、奇酷科技、魅族等独角兽企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

6.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国际技术转移力度加大

2005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省部院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是全国启动省部院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的先行区。近10年来,珠三角地区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截至2018年,广东省内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累计超过10000名,分布于广东省21个地市;与中国科学院开展的合作项目近7000项,累计新增产值3200多亿元,新增利税380多亿元,共同设立科技产业基金8只,总规模28.15亿元,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8个。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区位优势突出,是建设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阵地,吸引了一批港澳、国际科技成果来粤转化,产业带动效应突出。以香港科技成果来粤转化为例,香港特别行政区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5所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一流大学,是我国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得益于区位优势,珠三角地区已成为香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之地。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人船)、广州南沙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东莞松山湖粤港机器人产业基地等,已经成为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移转化的典范。例如,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专家团队携带科技成果在深圳创办,2010年其销售额仅300多万元,2014年销售额达到近30亿元,5年翻了近100倍,2018年其销售额达175亿元,利润达43亿元,产业带动效应十分显著。

7.低碳化转型进程加快,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在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2018年,广东省PM2.5年均浓度为31μg/m3,同比下降6.1%,其中,珠三角地区PM2.5年均浓度为32μg/m3,同比下降5.9%。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PM2.5年均浓度继2017年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全国三大防控区率先实现三年稳定达标后再创新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珠三角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绿色技术应用及产业化方面,珠三角地区积极推动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区域大气主要排放源控制技术系统、清洁空气技术工具包、空气质量管理机制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成果产业化应用,促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截至2018年年底,煤品在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为37.5%,低于全国水平21.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26.2%,高于全国水平约12.0个百分点;天然气、核电、西电东送、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比重为33%,高于全国水平约1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绿色低碳化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较好,珠江流域水质状况在全国七大水系中居于首位,大气环境质量在三大防控区中处于标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