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让老头留在太平县的第一板斧,学校!
“哼,咱就真不信了。”
“有什么地方,这太平县能比应天府还要好的?”
听完苏泓的话,老朱根本就不为所动。
他是打心里面觉着。
就算你这里有哪些地方,真的比应天府要好一些。
那我就不承认。
你能怎么样?
这两天在这小小县城,可是丢了点脸。
必须得狠狠打击一下你的锐气才行。
老朱觉着,自己这个想法很是保险。
只有一种出问题的可能性。
那就是这太平县某一处地方,要比应天府强上十倍百倍。
那他就真的不能够睁着眼睛说瞎话。
毕竟脸还是得要一点的……
“走吧。”
“跟我去一下我们这的学校。”
苏泓笑了一下:“嗯……可以理解成私塾。”
“私塾?”
朱家父子二人都很是意外。
他们本来以为,苏泓要带他们去一些更加出彩之处。
来彰显一下太平县的繁华。
可是这私塾……
有什么好去的?
看着二人不解的眼神,苏泓也并没有去多做解释。
而是带着他俩去了学校的位置。
“太平县学校?”
到了学校门口。
看着学校上挂上的牌匾,朱元璋知道,这是地方到了。
“这是私塾……学校?”
“规模还挺大。”
老朱看着里面。
除了五栋三层楼的建筑外,更是有一个空地,上面放了自己看不太懂的设施。
像是个铁架子?
“这个学校,看起来倒的确可以。”
“这什么铁架子,又是你鼓捣出来的新鲜玩意?”
“不过只凭这个,倒也没什么嘛,只是稀奇一点而已,不就是把私塾改个名字么?”
老朱摇摇头。
表示咱这两天可也是见识过不少新奇食物了。
就凭这个,想说服咱?
还是差一些。
“还不止。”
苏泓走了进去。
“校长好。”
门口穿着衙役制服的男子,朝着苏泓打了声招呼就放行。
“没想到,这学校外面还有人保卫?”
“还有他刚才叫你校长,这意思就是跟什么里长一样?”
“一里之长叫里长,这学校之长就叫校长?”
老朱好奇的询问。
“对。”
苏泓接着带人走了几步。
来到第一栋楼门口。
“太平县学校-小学部。”
上面几个字。
小跟学组合起来,是非常好理解。
老朱二人看了一眼,就大概明白意思。
不过他们还是很纳闷。
你这学校建的是不错。
可是……
带我们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过此时苏泓已经没有说话。
而是带着他们,在这栋楼里面转转。
进到其中,朗诵四书五经之声不绝于耳,在其中坐了一排排年级或大或小的学员。
有的看起来七八岁左右。
而有的则是十几岁,年龄差异并不是很大。
在里面转了一圈再出来。
苏泓朝着二人开口。
“怎么样,有什么想要说的?”
“想说的?”老朱开口,语气之中带着疑问。
“没什么想说的啊。”
“你这叫学校的私塾,搞的确实不错。”
“不过本质上,跟私塾也没什么区别吧。”
“不就是改个名字么?”
“咱在应天府里面,是见识过权贵子弟私塾的,你这个无非就是环境好点罢了。”
他说出自己的话。
这倒不是在嘴硬。
而是真心这么觉着。
因为老朱说的什么权贵子弟私塾……其实是皇宫里面的,专给皇亲国戚所供。
那自然差不了。
苏泓没有直接回话。
而是向着朱标询问起来。
“诸大哥,你这年纪也不小了。”
“相比也已经是有孩子了吧?”
“嗯,这倒不错。”朱标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
他想起了自家雄英。
“我家孩子年龄还小,不过才二岁而已。”
“以你们的身家,那孩子的教育日后得是大费周章吧。”苏泓再次开口。
“那当然。”朱元璋挺起胸膛。
“咱已经给咱大孙安排好老师了。”
“那可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儒!”
“保管让咱大孙日后当个好皇……好人!”
老朱惊呼好险。
差点是说漏嘴。
朱雄英作为皇长孙的教育,以后要继承帝国大统,重要性自不必多说。
这是他重点抓的项目,虽然朱雄英现在仅仅二岁,但早就是安排好了。
什么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董伦。
个个都是当世大儒。
“切,大儒。”苏泓笑了笑。
认为这老头只是在吹牛而已。
纵然你老诸有点身家,富贾一方。
可是这些大儒可都不是仅仅用钱就能请得动。
请他们教学?还是别吹了。
当然,苏泓也没有直接戳破。
而是继续说道:“要我说。”
“就算你们有钱,请个先生来家里面教学。”
“真赶不上直接来我们学校上学。”
“毕竟自己在家学,等于是闭门造车。”
“跟人进行沟通交流,那各方面才能够有所长进。”
“哦?”朱元璋略微来了点兴趣。
觉着他这话说的倒是有点水平。
但又反问起来。
“那你们这有没有什么成果之类的?”
“像是在科举之中,有什么值得称道地方,不然是空口无凭啊。”
“听我慢慢说。”苏泓带着他们找了个空教室坐下。
“我们这学校。”
“只要年龄够六岁就可以上。”
“不需要学费,只需要交书本费就可以。”
“而且每年都会有考试,考试过了的话,就会给予扶持,有‘奖学金!’”
“金额绝对是比书本费要高的,等于免费上学。”苏泓先说出第一步。
这让俩人有些诧异。
毕竟在这个年代,书本虽然是有些贵的。
但是咬咬牙也能接受。
真正让穷人孩子上不起学的,都是私塾先生的费用。
所以很多人只能够是上几年私塾后,在家自学。
甚至更多人干脆上不起,一点就不学了。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那就是只有家里面有钱,或者是背靠大家族的人,才能通过科举的层层选拔。
真正的“寒门难出贵子”。
这对一个朝代来说,可是个大问题。
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一个个抱成团,膨胀到一起的文官集团。
难以掌控。
朱元璋一直想办法将其解决,但除了杀杀杀之外效果甚微。
要是能让更多人上得起私塾,通得过科举。
这倒未必不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但是就这样的话,也还不够!
“怎么能够保证,这些学子们能够学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