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亲社会参与行为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亲社会参与极具社会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网络互动社会规范,有力对抗和平衡网络谣言等在突发危机情境下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社会关系,减少个人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借助不同形式的亲社会参与不仅可以实现社会互助,还能形成一种黏合效应,使整个社会在危机情境中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有助于事件发生之后的应急管理与社会重建。但相较于对网络风险行为研究的学术热情,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亲社会参与还不够重视。

本书旨在从理论上解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亲社会参与的内在行为机制,进而从实践上为提升亲社会参与度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概念研究。通过网络文本采集与内容分析法,从行为表现的视角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用户亲社会参与的行为类别,从而解析概念内涵、形成概念维度、发展测量工具。这些内容在作者已有研究成果(黄丽娜,2022)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与补充。二是影响因素及机理的质化研究。采取扎根理论对深度访谈数据进行程序化编码,探索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亲社会参与的社交媒体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厘清它们之间的典型逻辑关系,从而为行为机理的系统化过程搭建一个理论框架。三是行为机制的量化实证研究。基于质化研究结果,结合自我决定论、S-O-R理论、M-O-A理论完成理论模型建构,提出研究假设;采用回归分析、Bootstrap法对705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展开深入讨论。

研究发现亲社会参与是一个具有三个核心维度的概念,包括“情感支持”“网络贡献”“爱心行动”,可通过16个题项来实现有效测量。社交媒体是用户亲社会参与的典型平台,其可供性包括丰富性、可见性与可联系性,它们对亲社会参与的各个维度均具有促进作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亲社会参与行为可以用一个社会技术模型来解释,其行为机制是一个包含“前因–机体–结果”的系统化过程。在这个社会技术整合模型的解释下,用户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激活与强化用户自我决定感的正是社交媒体可供性,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亲社会参与涉及自我增强路径、群体归属路径与共情利他路径。亲社会参与可被理解为用户在社交媒体特定环境下所进行的在线展演、社会连结或共同体实践。

相较以往的研究,本书首次系统化探究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亲社会参与行为,描述并验证了亲社会参与的三维度内涵结构,提出“可供性–自我决定感–亲社会参与”是一个系统化的行为过程,其内在机制可以用一个社会技术模型来解释。本书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如何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用户亲社会参与度。

一是将社交媒体纳入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应用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行动可能性,从而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用户亲社会参与。本书的研究结论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为用户参与提供了丰富性、可联系性与可见性,它们能够影响用户群体认同、亲社会自我认同、网络共情体验及自我效能感,并通过这些因素对用户亲社会参与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应将社交媒体纳入应急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社会动员与危机传播中的技术特长与用户优势。政府、互联网平台、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行动可能性来促进亲社会参与水平,使社交媒体用户的亲社会参与成为公共危机状态下的“社会黏合剂”,将整个社会最大限度地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二是识别社交媒体用户心理需求,提升用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自我决定感,强化亲社会参与的心理机制。本书的研究结论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亲社会参与行为机制是从社交媒体可供性到自我决定感,再到亲社会参与行为的系统化过程,其中的核心在于自我决定感对亲社会参与的心理机制。具体而言,群体层面的群体认同、个体层面的亲社会自我认同、网络共情体验及自我效能感构成了用户自我决定感,从而成为用户亲社会参与的直接动因。因此,要提升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亲社会参与度,就必须识别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需求,进而通过提升用户自我决定感来强化亲社会参与的心理机制。根据本书的研究结论,自我决定感包含群体认同、亲社会自我认同、网络共情体验及自我效能感,用户基于不同的心理需求而进行亲社会参与,其影响路径主要包括群体归属路径、自我增强路径、共情–利他路径和能动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