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国书法论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形式,书法在时代的发展与演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书法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文化含义。作为一种文字的书写艺术,书法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书法的每一个字体都蕴含着汉字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文化背景。
楷书代表着古代的庄重与稳重;草书则展现了自由与豪放。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书法作品,通过字体和含义,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及深邃。
书法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艺术注重的是笔、墨、纸、砚的运用。
艺术家们,通过运用不同的笔画和字体,来展现出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字体的一笔、一画,都充满着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从而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加的丰富多样。
不同的字体和风格,彰显出每一位书法家的独特风采,使其作品具备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书法的魅力,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养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练习书法,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耐心,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使之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书法也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欣赏、品味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感性。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大师例如:书圣王羲之行书、“欧体”的创立者欧阳询、树立唐代楷书典范的颜真卿等,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和有关资料记载:
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确切的语言形式,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被世人所认可并广泛使用。
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演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解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基本一致。
由此可以推出,书、画同出于一个年代,以它们密不可分的独特魅力阐述、表达着自身的本质和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跟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不论从外观还是内在,其性质、特征、还是美感。
单从独特的表现来看: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同样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书法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来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
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的见证过程,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他是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
王羲之出身名门世族琅琊王氏。七岁学书,十二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
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二十三岁时入仕,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后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时年五十八岁。
其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号称“二王”。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更是多样花。
甲骨文是人类目前为止,所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
其笔法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这一切充满了殷商时代的气息,具有天地造化之美,中国书法文化的精神在此时已初露微曦。
到西周金文书法笔画厚重,结体谨严方整,章法错落自然,书风浑厚雄健,充满质朴凝重的气息,显示周王朝雄强蓬勃的时代风貌。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确定的标准文字,经李斯等人整理简化,其笔画停匀,圆健遒劲,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既体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精整、威严的总体风貌,又反映了前儒所宣扬的克制、理性的仁和中庸之道的审美心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字魅力的不断更新,中国书法的传统分类通常分为正书(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这四种主要书体。
正书:也称为楷书,包括魏碑等风格。
草书:包括狂草、大草、小草、章草等多种风格。
隶书:最初用于抄写公文,后用于书写碑刻与摩崖石刻。
篆书: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和小篆等。
除了以上四种常用字体,有时还会用到行书,作为介于草书和正书之间的过渡形式。
然而,有些来源会提及更多的书体类别,如燕书体、楔书体、合书体和线书体,这些是由马永安等人创造的特殊书体。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特殊书体如燕书体、楔书体、合书体和线书体是由特定的人创造的,但在传统的书法分类中,它们并不被视为独立的书体类型。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
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演变进程。
书法自古迄今,都是中华非遗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历史文化传承和文明创举的文化宝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