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非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中国戏曲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了各门艺术的文化和精髓。而且出以新意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展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辉。

各种不同的戏曲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观众们可以通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实现戏曲表演艺术的全部功能。

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和最突出的体现。

唱:指唱腔和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也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舞蹈化武术技巧的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根据电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且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说起中国戏曲的起源,史书和野史都有过部分记载。两者所译也各有千秋,但值得一提的是两者互相吻合的有关记载: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们在节日里、战争中和狩猎活动后,往往会有以舞祀神的活动,同时又可以缓解疲惫、娱乐自己。这要比语言和文字魅力更为悠久的历史。

在史料《尚书·舜典》中有过记载“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这句话的意思说的就是人们以石相击来打节奏,扮作野兽舞蹈,其中再现事件过程的部分。

这一系列的艺术表演具备了叙事性质,可视为戏剧表演形式的雏形。

后有学者张庚、郭汉诚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便说:“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史实证明:脱胎于劳动过程的原始歌舞,正是提供了一种基础,才使得中国戏剧融合吸收各种元素而逐步完善。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在经历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它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拥有众多的流派和剧目。我们常提到的有:京剧、豫剧、越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最具有代表性和民族特性的总共有五大种,分别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

1、冲当其首的是京剧: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以北京为中心,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后来,被尊称为“国剧”。

2、其次是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以其优美的唱腔和表演而闻名于世。

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流传于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等地,以其朴实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腔,受到广大观众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4、评剧:起源于河北农村,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和辽宁等地,以其简单的表演形式和贴近生活的特点,一度成为了北方地区的代表性剧种。

5、豫剧:起源于河南开封,流传于河南全省以及山东、河北、山西和陕西等部分地区,以其高亢激越的音乐和粗犷豪放的舞蹈著称。

每一种戏剧的起源,随着地域风情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也大不相同。创作者的每一个不同剧本,要陈述的剧情,以及人物的表演风格也有所不同。

戏剧,则是由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组成,是戏曲最早的形式之一。

它没有固定的文化地点,每一个地方都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戏曲品种。

它们用各自的肢体动作,传达并演绎着不同的文化历史故事,以及在不同文化交流方式影响下的社会背景。

戏剧:指的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的目的,以及意义的舞台表演形式艺术行为的总称。

每一段戏剧陈述的剧情,都是结合真实根据或虚构逻辑形式,提前创作好的剧本。

有专业的演员来扮演其中的角色,从而达到还原剧本描述的人物所在及形象所述,再由舞台展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艺术。

戏剧主要包含有四个元素:演员、故事、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个元素内的重中之重。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演员是戏剧的主题跟灵魂。

作为一名角色的代言人,必须要具有超出常人的表演艺术,和高超行为艺术的扮演能力。戏剧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区别莫过于演员的表演能力艺术了。

每一段戏剧要陈述的剧情,都跟台上的演员息息相关。剧情要求演员必须要牢记剧本里的台词,再以对话、歌唱和身体动作的形式,将其内外含义结合外在艺术确切的表达出来。

观众需要通过演员的歌唱能力和扮演水平去充分解读所内在的剧情陈述。不论再好的剧本,没有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能力和惟妙惟俏的行为表演艺术水平,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般。

不论什么样的戏剧和剧情,只有近似完美的歌唱水平和行为表演艺术,才能为观众成就一段段如同旧戏重演般真实的经典故事。

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戏曲频道有CCTV-11的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BTV2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有线戏曲频道、河南卫视播出的《梨园春》、浙江卫视播出的《戏曲红茶坊》、安徽卫视播出的《相约花戏楼》,还有上海的七彩戏剧戏曲频道。

不论电视上的哪个戏曲频道播放最多,接触最多,还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都莫过于京剧。

京剧是中华戏曲的国粹和代表,最早始于清朝乾隆间。该戏曲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

我们都知道京剧的灵魂在于它的脸谱。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又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有着浓浓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藏在其中!

在中华广阔文明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个演绎戏剧的中华儿女,他们以戏曲之美,唱出了蕴含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演绎着生动形象的人生百态。

其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演员莫过于一代宗师梅兰芳先生,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巨人。他以高度的文化修养,博览群书,兼容并蓄,创造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表演艺术。

除了梅兰芳老先生外,戏曲艺苑也是风云人物辈出,更不缺有唱念俱绝的表演艺术家们。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曾在中国戏曲领域为中华非遗文化历史做出卓越功勋的戏曲老艺术家们。

1、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著名京剧演员)

梅兰芳自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是二十世纪中国戏曲史、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

他用丰富的艺术实践推动了二十世纪京剧艺术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所开创的京剧梅派艺术深入人心,对中国戏曲众多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致力于京剧艺术实践与戏曲艺术整理研究的结合,为当代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范式。

他是德艺双馨的杰出典范,扶危济困、铁骨铮铮,在民族危难之际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操守。

他还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者,把京剧艺术、中国戏曲推广至世界剧坛,平等对话,让世界真正了解、认识、接受中国戏曲。

他以其独特的梅派艺术闻名于世。对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被称为京剧界的“大师”。

2、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金福,字望重,中国京剧演员、工老生。

1905年,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了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该片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电影。

谭鑫培是京剧谭派的创立者,有伶界大王之赞。其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3、陈素真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出生于河南开封,祖籍陕西富平。豫剧第一代女演员、豫剧陈派艺术创建者,工青衣,兼及其它旦行。

陈素真8岁拜孙延德为师,并随继父陈玉亭习艺。10岁登台演出。1934年在开封演出《三上轿》等剧目。

1935年开始与樊粹庭合作,仅一年余,就出演了《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三拂袖》、《霄壤恨》、《女贞花》、《涤耻血》等剧目,并在唱腔、表演、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

在社会舆论中获得“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和“梆子大王”等美称。

1936年应邀灌制《三上轿》等10张百代唱片。1937年至北京等地观摩学习京剧艺术。后与樊粹庭合办狮吼剧团。1940年赴西安演出。1953年在兰州创建素真剧团。

1958年邯郸戏校任教。1962年调天津市豫剧团。之后在天津艺术研究所工作。1994年3月29日,在郑州因病逝世,享年76岁。

陈素真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生旦净丑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表演刚柔相济、含蓄典雅、俏丽隽美、规范细腻。

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了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派”艺术,其代表着“祥符调”的鼎盛时期,对豫剧的改革做出了转折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宇宙锋》、《梵王宫》、《春秋配》等。

4、(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原名袁雪雰,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越剧女演员,工青衣、闺门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1933年,入科班学艺。1936年,初次挂头牌并灌制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方玉娘哭塔》。1940年,主演改良越剧《恒娘》。1942年,开始进行越剧改革,演出新编剧目《古庙冤魂》等。1943年,主演剧目《香妃》,创造【尺调】唱腔。

1946年,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1947年,发起“越剧十姐妹”义演。1949年,主演剧目《相思树》。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

1953年,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5年,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58年,主演剧目《梅花魂》。1959年,主演越剧《双烈记》,创【6字调】。

1965年,主演现代剧目《火椰村》,创制【降B调】唱腔。于1977年,重新登台。1978年,主演越剧影片《祥林嫂》,再度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5年,退居二线。

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巴黎演出。1989年,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袁雪芬于2011年2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她是越剧袁派创始人,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在表演上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5、严凤英(1930年4月13日~1968年4月8日),原名严鸿六,祖籍安徽省桐城罗岭镇,黄梅戏演员。

严凤英自10岁开始学唱黄梅调,12岁拜严云高为师学习黄梅戏。1945年,严凤英第一次登台唱戏,在《二龙山》戏中演一个小丫头。但她因演戏为家族所不容,遂离家出走并改艺名为凤英,随后唱红桐城、怀宁两县。

1946年,严凤英凭黄梅戏《小辞店》、《游春》名动安庆市。1951年,在群乐剧场登台演主角,并成功将京剧《梅龙镇》、《玉堂春》移植为黄梅戏。

1952年,在上海参加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并凭借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路遇》赢得赞誉。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表演《天仙配》等三出戏,并荣获演员一等奖;此次演出使黄梅戏在全国引发关注。

1955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名蜚全国。1959年,在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中饰演冯素贞一角,使曲目《女驸马》从此家喻户晓。

1963年,主演的戏曲电影《牛郎织女》上映。1964年,主演时装戏曲《江姐》、《白毛女》、《党的女儿》等。1968年4月8日,严凤英含冤自杀。

严风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她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其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

严凤英是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经典作品,使黄梅戏从田间小戏跻身全国五大剧种。

严凤英,可谓是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6、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江苏苏州人,评剧演员,全国第六届至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共党员、中国评剧团和中国评剧院演员、评剧“新派”创始人。

新凤霞6岁开始学习京剧,13岁开始学习评剧。1941年,14岁的新凤霞出演评剧《唐伯虎点秋香》,在戏中扮演主角秋香,获得观众好评。

1952年,新凤霞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6年,新凤霞主演评剧电影《刘巧儿》,该片成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放映次数最多的电影之一。

1963年,新凤霞出演戏曲电影《花为媒》,在全国以及东南亚各国放映。

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评剧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

1975年,新凤霞因受重大刺激,脑溢血发作致左肢瘫痪,从此被迫离开舞台,并开始写作之路。此后20多年间,新凤霞先后创作了《新凤霞回忆录》、《新凤霞说戏》、《我和皇帝溥仪》、《以苦与乐》等400多万字20余部著作。

1998年4月12日,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

7、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北京人,中国京剧男演员,工旦角。

1910年,从荣蝶仙学艺。1914年,取艺名“艳秋”。1919年,由罗瘿公为其将旗姓“承”改为汉姓“程”,拜梅兰芳为师。

1922年1月,组建和声社,开始挑班演出,演出京剧《梨花记》、《花舫缘》等剧目。1923年,首演京剧《花筵赚》、《鸳鸯冢》。1924年,演出京剧《赚文娟》、《金锁记》、《青霜剑》。

1925年,首演京剧《文姬归汉》。1927年,首演京剧《朱痕记》。1928年,首演京剧《梅妃》。1931年,首演京剧《荒山泪》、《春闺梦》。

1932年,改艺名“艳秋”为“砚秋”。1935年,首演京剧《亡蜀鉴》。1940年,首演京剧《锁麟囊》。1941年,首演京剧《女儿心》。

1946年,为儿童福利基金会演出义务戏。1949年,开始考察地方戏曲音乐。1951年,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戏曲音乐考察报告书》。

1952年,凭借京剧《三击掌》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同年,首演京剧《祝英台》。1953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8年3月9日,病逝于北京。

程砚秋是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严守音韵规律,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表演非常细致深刻,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性。

他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艺术特点。

8、尹桂芳(1919年12月1日—2000年3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国越剧女演员、越剧尹派艺术创始人。

尹桂芳,原名尹喜花,是最早进行越剧改革的演员,越剧十姐妹之一,被称为“越剧皇帝”。她创立的尹派,是越剧小生中的第一个流派。

尹桂芳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

1929年,进入醒狮剧社学习,后加入大华舞台。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

一段时间,由于常年处于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尹桂芳中枢神经损伤,但她时刻不忘越剧事业。

1979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越剧院的帮助下,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

1993年4月18日,“一代风流——尹桂芳”艺术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尹桂芳率领弟子演出尹派名剧。

2000年3月1日,尹桂芳去世,她一生演过的上百个剧目,如《屈原》、《江姐》、《浪荡子》、《红楼梦》、《西厢记》等,塑造的贾宝玉、屈原、何文秀、信陵君等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永远留在戏迷的心中。

尹桂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流派艺术——“尹派”。尹派唱腔委婉缠绵,洒脱深沉,醇厚清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9、(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绮霞,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宫县(现在的河北南宫市),京剧演员、编剧,工旦角。

1905年,5岁的尚小云开始读私塾。1907年,开始拜师习京剧老生,后又改习京剧武生。1908年,改习京剧旦角。

1912年,主演京剧《别官祭江》,逐渐在京剧界受到关注。1914年,被北京《国华日报》评选为“童伶大王”。1916年,正式出科。

1918年,被北京《顺天时报》评选为“童伶大王”。1921年,为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大婚庆典演出京剧《五花洞》。1923年,编写的京剧《秦良玉》、《红绡》相继问世。

1924年2月,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被北京《顺天时报》评选为京剧“四大名旦”。1925年,创办“协庆社”,自任社长。1936年,创办荣春社科班。1937年至1944年,除了经营荣春社外,还创编了多部剧目。

1950年,成立尚小云剧团。1955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1956年至1958年,多次率团至各地演出。1959年,任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等职。

1962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尚小云舞台艺术》。1964年,任陕西省京剧院首任院长。1974年,眼疾恶化。1976年3月15日,返回西安医治。

1976年4月19日3时,尚小云因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

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高亢,念白爽朗明快,流丽大方,韵白字清音朗,富于感情,做功刚健又婀娜,塑造了一系列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形象,独树一帜,世称“尚派”。

10、小白玉霜(1922年—1967年12月21日),中国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

小白玉霜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

被誉为“评剧皇后”的她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遭到迫害的她,含冤死去,时年45岁。代表作品有:《秦香莲》、《玉堂春》、《闹严府》、《杜十娘》等。

如今,中国戏曲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限的创新可能,引领着华夏文艺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走进中国戏曲的世界,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重新认识并体验这份珍贵的精神食粮。让它一代又一代的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凭借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中华非遗文化增添了璀璨的色彩。在中华非遗的文化史书上,留下了最为经典的页码。

(本章完)

丽大方,韵白字清音朗,富于感情,做功刚健又婀娜,塑造了一系列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形象,独树一帜,世称“尚派”。

10、小白玉霜(1922年—1967年12月21日),中国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

小白玉霜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

被誉为“评剧皇后”的她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遭到迫害的她,含冤死去,时年45岁。代表作品有:《秦香莲》、《玉堂春》、《闹严府》、《杜十娘》等。

如今,中国戏曲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限的创新可能,引领着华夏文艺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走进中国戏曲的世界,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重新认识并体验这份珍贵的精神食粮。让它一代又一代的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凭借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中华非遗文化增添了璀璨的色彩。在中华非遗的文化史书上,留下了最为经典的页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