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中国民间文学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大多数以民间故事和传奇故事为主题素材,其内容作品也多半来自于民间。
从广义上讲,中国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和“古经”等等。
不论是传奇故事还是民间故事,通常有以下4个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为主。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多数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中国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们往往包含着大多数自然的成分。
中国民间故事主要类别为幻想型的民间传说,其中较为经典的代表作品四大故事有《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之一,也是我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传奇神话故事。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许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白蛇传》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也因此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是家喻户晓。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同样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精神的“梁祝”,不单比“罗朱”早了上千年,故事内容也曲折生动得多。
中国有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中国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民间生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基金那比较适合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更是流传着许许多多的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对生活、对美好的一种寄托。
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总结来说,民间故事有以下几种特点:
1、贴近生活
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
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
从神话、传说到变形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这一点是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的主要特征。
2、泛指性
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有浮生萦云。
这点是故事区别于传说的主要特征,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尽管那情节是虚构的。
3、类型化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
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人物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形象类型,即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如巧媳妇型、呆女婿型、机智人物型等。
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
类型分析时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以至于故事类型的研究成为一种分支学科即故事类型学,在这方面曾出现大量论著。
当然,类型化不仅是民间故事的特点,神话、传说也有类型化的表现,但故事的类型化更为突出,可以说故事是类型化最强的一种叙事文体。
与类型化相关的是,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
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一般为幻想故事,其中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反映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些社会矛盾。
中国民间故事大题可分为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它常把某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它借助法术和宝物的帮助,实现贫困、诚实主人公的愿望和憧憬,并对恶人、贪心者予以惩罚。
这类故事中的宝物大多为日常事物,它们的神奇性能实际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作用的理想化,并且经过幻想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幻想故事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叙述经常夹有韵语。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陶潜《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臯上”里的《叶限》、《旁》和《原化记》中的《吴堪》等,记录的都是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还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的动物常被拟人化,这类故事,有的借动物之间的纠葛表现某种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有的着重解释动物的习性,也有的寄寓着比较明显的教训意义。
在日常作息中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善良、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也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
许多生活故事反映雇农对地主、工匠对作坊老板、人民对官府的巧妙斗争。
关于妇女的故事,不少是控诉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给她们造成的痛苦,提出婚姻、爱情自主的要求,有的甚至表现了她们敢于向封建皇权挑战的勇气。
有些故事幽默、风趣,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很多民族中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充分地表现了人民的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许多新的民间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表现了高尚的精神面貌,它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也有所发展。
生活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它的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民间寓言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的结晶。
民间寓言最早大概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不少以人和动物等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鹬蚌相争》等。
民间寓言大多通过生活片断表现主题,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往往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其中一部分讽刺锋芒指向昏庸贪婪的统治者,但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皇帝的新装》等。
中国民间故事虽没有深远的影响力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却最能够贴近人民的生活,深刻清晰化的表达和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是中华非遗宝典里不可或缺的符号标记,在中华非遗宝典里有着极为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