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中国瓷器工艺
作者:ws木头人,
中国是瓷器(又叫陶瓷)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艺术的文明创举和一项伟大的历史发明。
中国瓷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瓷器的前身是原始的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时间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大约有42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巨大的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瓷器工艺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具有特殊的民族文化传承意义。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期。
瓷器是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在生产及生活中对美的追求与塑造。
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出来的,并形成各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水准以及象征时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2、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以上。
3、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是原始青瓷尊是原始瓷器的一个典型代表。
器口作喇叭状,无肩,深腹束腰,底部有外撇的圈足。胎体坚硬,厚薄均匀,造型规整。
器内外均施有青黄色釉,胎体与釉层结合紧密,底部无釉处露出浅灰白色的瓷胎。外壁装饰的纹饰排列整齐、朴素雅致,此尊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随着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早在欧洲国家掌握制造瓷器技术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国就已经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了。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人名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
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
相对来说,在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其种类繁杂,工艺特殊。
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再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喜欢看古董的朋友们都听说并见识过唐三彩。唐三彩不论是在外型上还是制作工艺上都与瓷器和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
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成薄釉(日本信乐烧陶器种类中的三彩最早就是这样出现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
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和茶器。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
常见颜色的瓷器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依照瓷器出产地点又分为以下几类:
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长崎有田烧、冈山县备前等。
陶瓷对工匠的手艺和保存也是极度苛刻。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倒。
如果成品的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
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
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上的描金。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陶瓷艺术是一项涉及很多学科、很多技术的古代艺术工艺,对匠人的精神追求、手艺考验和灵感创新的行为艺术都是一种考验。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陶瓷技艺和它们制作过程的复杂细节:
1、拉坯成形:
拉延成形是陶瓷生产过程中最基础的一种技术。
这种方法是把塑料泥置于转动的拉坯机上,用两只手或两只手或两个指头的推拉,把泥捏成盘,碗,杯等不同的造型。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拉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艺,其关键在于对坯体的湿度、可塑性、造型的准确性及对称性等方面的要求。
2、注浆成形:
注浆成形技术是将水泥浆注射到石膏或其它铸模内而形成的一种陶瓷技术。
首先,把泥浆注射到模子里,然后等一会儿,使浆液在模子里成型,使它有一个特定的厚度。
接着,把模子开孔,把坯件拿出来,对坯件进行修边和加工。
灌浆成形适合制造体积较大、外形较复杂的陶瓷制品。
3、塑形:
压塑成形是用手对瓷泥进行压塑成形的一种陶瓷技术。
适合于小物件、小动物等陶瓷制品的生产。
塑模要求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对陶瓷材料有较深的理解。
4、刀坯刻花。
刀坯刻花是利用工具在坯件上雕刻出不同的花纹或装饰的一种陶瓷技术。
主要是在胎料上雕刻花鸟、山水、人物等不同种类的花纹或装饰,从而增添了陶瓷的审美与艺术价值。刀坯刻花要求较高的工艺水平,并对花纹有较深的了解。
5、釉上绘画:
釉上漆是指在陶瓷制品的外表上施以颜色和纹饰的一种陶瓷技术。
主要是在烧成的陶瓷上涂上不同颜色的色料,如青花,釉里红,釉上彩色等。在釉彩上作画,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法,还要有深厚的配色知识。
6、烧制方法:
烧成技术是陶瓷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该工艺是将陶瓷原料置于窑内,在高温下焙烧,使得粘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终制成陶瓷制品。
在烧制的过程中,要对烧制温度,时间,气氛等进行严密的控制,才能保证其产品的质量与功能。
7、釉下喷涂法:
喷釉技术是在陶瓷原料上喷出釉,使其具有平滑的表面。该工艺是用喷枪把釉喷到瓷胎上,然后用喷枪把瓷釉喷到瓷胎上,使瓷胎光滑致密。
采用喷釉技术,既要工匠们了解釉的特性,又要了解喷枪的使用技术。
8、釉面处理方法:
施釉技术就是将釉彩均匀地敷于胎体上而使其平滑的一种陶瓷技术。本发明涉及在瓷胎上施釉,使瓷胎在瓷胎上有一个统一的瓷釉。
在施釉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釉的特性,还要求其涂色技术。可谓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活儿。
9、烧花技术:
烧花法是在陶瓷上烘烫出各种颜色花纹的一种陶瓷工艺。
该工艺是在陶瓷上印刷或涂上各种颜色的花纹,再把它们放在烤箱里,用高温烘烤,把花纹固定在上面。烧烤技术要求熟练的绘图技术以及对烘焙技术的深入了解。
10、装具和收藏。
装饰和收集是陶瓷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将烧成的陶瓷要妥善摆放、妥善保存,才能保证其质量与价值。
装饰是指把陶瓷产品放置于合适的陈列柜,或者放置于特殊的陈列场所,以体现其审美与艺术价值。
要收集陶瓷制品,应注意保护好,以免受到损害或受到污染。陶瓷制作涉及许多工序,涉及到各种工艺,如拉胎、烧成、装饰、收藏等,对制作技巧要求很高。
而各个工序与工艺的发展与革新,则是陶瓷技艺得以持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法宝”。
陶瓷又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和每个过程在制作中的细节问题,每每历经如此繁琐的程序才能真正的做好一件合格的成品,可见瓷器工艺传承文化遗产的宝贵之处。
1.制瓷材料的采掘和加工
早期矿石就露天开采,开采到一定深度改水平巷道开采。露天矿石坚硬,一般挖不动,多用烧矿:在矿石表面附一堆柴火进行烧制,矿石热胀冷缩后形成裂纹,方便开采。如果烧矿不行,就要用到炸矿的方式。
2.瓷石的加工
瓷石开采完,要运输到临河有水碓棚的地方进行粉碎加工和淘洗。这里需要经过筛洗、碎石、粉碎、淘洗、过筛、制浆、制不(dǔn)等工序。
(1)筛洗
首先要洗去瓷石上的杂物,从而来保证原料的纯度。
(2)碎石
用器械将瓷石砸成鸡蛋般大小的规格,再将碎好的瓷石用水碓粉碎。
(3)粉碎
水碓是以水流为动力,通过机械运动把水流的势能转化为动力的机械,将碎好的瓷石放置机械内将其粉碎成粉末状。
(4)淘洗
把碎石的粉末倒入淘洗池内容不停的搅拌淘洗,待细致的粉末化成泥浆、砂石等粗颗粒会沉淀下来。
(5)过筛
再将沉淀好的泥浆舀进排砂沟继续沉淀分选,在流动的过程中,残留的粗颗粒会沉降在排砂沟内,其他细微颗粒则会流入沉淀池。
(6)制浆
沉淀池中泥浆脱水,将下部泥浆舀入浓缩稠化池,稠化过程中,需要工人赤脚踩踏,使之稠化均匀。可将吸水性较高的砖块放入,加快稠化进度。
(7)制不(dǔn)
当泥料的含水率在25%左右,适合成型时,通过长方形的模匣,制成大小相同的砖块状,运往瓷厂备用。
3.高岭土开采和加工
高岭土的开采相对容易,用锄头即可完成,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和矿洞开采两类。它不需要粉碎,开采后也是经过淘洗加工,制成不(模)子运往瓷厂备用。
4.坯胎的制作
坯胎的制作分为坯胎的原料配置以及胎体的成型。
(1)瓷胎泥料的配置
运到坯房的瓷石不子和高岭土不子,需要进一步的淘洗加工。再将加工好的不子配置成坯料。
不子的批次和产地不同,原料会有所差异,再加上不同制品对坯料的工艺要求也不同。为配比准确,先要取少量原料进行烧制,观察瓷化程度,确定最终配比,俗称试照子。
确定配比之后,就要开始配不、化浆、淘洗、过滤、稠化、陈腐和踩练等操作。
(01)配不(dǔn)
先按配比,计算出两种不同不子的数量,取适当的计量,并用水化成浆状。
(02)化浆和淘洗
配好的“不”子敲碎放到大水桶里,遇水化浆。沉淀后,将泥浆用细筛过滤掉粗杂,过滤好的泥浆沉淀出现水浆分层。
把清水舀入粗桶搅拌沉淀,再舀取润浆,反复操作,直到粗桶中润浆取尽,留下粗渣。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瓷泥的纯洁度。
(03)稠化
将淘洗好的泥浆注入搁泥桶,去掉水分,一段时间后将泥浆糊在搁泥桶盖子上继续稠化至能用手揉起来。
(04)陈腐
稠化好的泥浆,需要在泥房里的大块青石板上陈腐1-3个月,时间是越长越好,这样泥料的有机物会腐烂产生有机酸,消除泥料中的气泡,提高泥料的可塑性。
更为严格的腐化是像这样,包裹起来铺上青砖,这样陈腐的泥料更为清洁。
(05)踩泥
由边缘向中心环形挤踩。业内有句话来形容踩泥“菊花蕊,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这样踩过的泥料达到均化、致密度,利于制坯。
(2)坯胎的制作
(01)揉泥
可以挤出气泡,均匀泥中的水分,拍打成团后就可用来制胎。
(02)拉坯
把揉练好的泥团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03)印坯
模具是按坯体内弧线旋削,将晾至半干的坯,覆放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04)利坯
初成型的坯胎,稍微晾干后,需要精修,将坯体表面的光洁度、厚薄度尽量修成一致。器型好不好,利坯很关键。
(05)晒坯
修好的坯胎,一定要晾晒干,否则烧制过程中容易变形走样。只有完全干透的坯胎,才能进入绘画环节。
(3)胎釉制作及上釉
景德镇釉料的配置由釉果和釉灰一同配置,俗称灰釉。灰釉是景德镇最传统的釉料之一,也是景德镇釉面白里泛青的重要因素。
(01)釉的制作
釉果是未经风化或风化程度较低的瓷石,加工方法和瓷石完全相同。
釉灰的原材料是质地纯净的石灰石,制成熟石灰后与狼萁草一同煨烧。
一层熟石灰,一层狼萁草的铺放燃烧,煨烧三次以上,要求高的要烧六次。
煨烧是为了将熟石灰转化为无刺激性的轻质碳酸钙,有助于改善釉料的工艺性能,并消除对操作者皮肤的刺激性伤害。
辨别釉灰的品质也相对简单:看灰是否均匀,用嘴巴舔舔是否有刺激感,倒地上看流动有没有滞重感。
(2)釉的调配
将同等浓度的釉果(泥)浆和釉灰浆分别装桶,搅拌均匀。泥灰配置的比例不同,配置的釉料差别很大,上品瓷釉,一般的配置比例是泥十灰一。中品瓷釉,一般是泥七八灰二三,泥灰平兑或灰多于泥,大多用于粗釉瓷上。
(3)如何上釉
青花瓷是釉下彩,需要在绘图完成后再上釉进行烧制的。上釉之前需要对坯胎进行补水。
补水就是拿水笔蘸清水在坯胎上刷抹,除去利坯时的刀痕及坯体上残留的粉尘,还可以发现坯胎内隐藏的气孔及混在泥坯中的硬泥团(死泥),并及时修补。
上釉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01)荡釉
一般用于瓷器内部施釉,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
(02)吹釉
用力吹气使釉汁成雾状附着在坯胎上,反复的次数要看所需要的釉层厚度而定。吹釉一般用在大件器皿的外壁上施釉。明清时期主要使用嘴吹釉,现在基本上被喷釉机代替。
(03)蘸釉
将坯体沉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要掌握好时间,根据坯体的厚度来决定时长。适用于日用陶瓷类制品施外釉。
(04)浇釉
把坯胎放在釉桶的木板上,将釉水从两边一起浇淋。浇釉法在元代制作大型瓷器器物的时候经常使用。
(05)促釉
对器物底部圈足内施釉,釉匀荡数秒后,将多余釉浆倒去,清足,通常用小釉桶浇底足釉。
底釉施完,要将圈足的釉层除去,以免粘连在一起。施釉完成后需要检查,查漏补缺,所谓补釉。
5.青花料的研磨加工
青花料的原料是氧化钴料,上色的时候是黑色,只有进窑烧成后才显现蓝色。进口青料主要是古代波斯的苏麻离青和回青料(产地是现在的新疆),国产料主要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平等青等。
这些原产地的青料运送到景德镇后需要进行研磨加工。
(1)淘洗。
青料运到景德镇需要淘洗后放入匣钵。
(2)煅烧。
满窑时埋在窑里余温较低处煅烧
(3)挑选。
煅烧后取出逐粒拣选,按大小成色分等级备用。
(4)研磨。
放入匣钵中加水研磨至极细。手工研磨非常耗时,最长者可达百日。
(5)绘画
青花瓷器绘制追求的是水墨画类似的效果。这里给大家讲讲青花纹样绘制工具以及绘制过程。
(01)绘制工具
羊毫笔:与书画用笔的羊毫笔相似。主要用于将青花料与水调均。工笔、写意也都可用,可根据使用者的作画习惯与所绘制的坯胎大小选择笔的型号。
青花画笔(描线笔)。他的制笔工艺很特殊:先用线将精选的羊毛捆扎,吊在棚架上,取竹子在水中浸泡两天后,在棚架下点燃,用暗火燻毛15天,然后上笔杆。
这种笔吸水性很强,有良好的弹性,主要用来描线勾勒。
汾水笔。汾水笔是为了汾水技术特制的。因笔头似鸡头型,俗称鸡头笔,它的作用相当于釉上彩绘的填色笔,用来处理色调的不同。
此外还有单料画笔、双料画笔、箍线笔、扫灰笔、补水笔、料碟、托坯毡、金属针笔、磨料钵、磨料锤、喷釉壶等工具,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2)绘制过程
青花图案的绘制据纹饰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包含起图、过稿、勾线、汾水四个步骤。
(01)起图
根据器物造型设计纹样,在坯体上勾勒纹样线条,先用淡墨勾勒,后用黄篾灰加深轮廓。
(02)过稿
过稿就是指复制纹样,便于在器物上重复绘制同一图样。
将需要复制的花纹轮廓加深后,用毛边纸附上,将纹样翻印到毛边纸上,然后再将毛边纸上的纹样加深后贴于需要复印的坯体上,再沿着线条进行勾勒即可。
(03)勾线
是制作者根据设计者的用意,用浓淡合适的青花料对纹样进行勾勒,勾线用笔要自然、流畅、刚劲有力。
(04)汾水
汾水运用的是渲染填色法,是青花装饰的独有技法。汾水技艺起源于康熙年间,汾水技艺出现后,单一蓝色才产生了墨分五色的效果。
青花汾水料的调配比较简单,即分出五种浓淡不同色阶的青花料。这五个色阶指: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颜色浓度依次递减。
调配的方式就是加水进行勾兑调匀,冲入清水,搅动成泡沫泛起,沉淀后配以红茶汁调配成不同浓度的汾水料,在废坯上涂抹试色确定色料后放置配用。
汾水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不同颜色的填色过程。汾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勾勒轮廓后汾水,一种是先汾水后勾勒轮廓,前者适合细描,后者适合写意类型。
汾水需要用到鸡头笔,根据填色需求,蘸取不同颜色的料水,在相应的填色区域去填色或勾勒。汾水的时候,需要用手指捏住笔头大肚部位,手指捏放间就可控制料水的流量。
古代汾水有以下几种技法:
01.平涂法
在画面上一次填充涂满,整体无色彩浓淡变化。
02.深浅法
前浅后深,用的还是平涂方式,但是在收笔处加深料水或者笔尖蘸清水稀释前面的色彩,而后逐笔加深。
03.接色法
在一种颜色之后接上另一种颜色,整体看上去自然且不生硬。
04.罩色法
简单的说就是两种颜色的重叠。即先汾一种颜色,在于某一部分另罩它色,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
05.塌色法
用较浓的料水按勾线轮廓一笔一笔塌上。整个汾水过程需要运笔流畅,一气呵成,不宜重复填补导致色彩过渡僵硬。
青花汾水始于康熙年间,是青花装饰中及其重要的步骤。汾水技艺的出现,让青花瓷的色调富有变化、层次和立体感。汾水工艺将青花瓷推向了细腻精致的高峰。
6.满窑和烧窑
满窑烧窑是制瓷的最后一步,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步没走好,前面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1)修匣
瓷器不能直接进火烧,要装进合适的匣钵,以免落灰。
装坯前需要整理匣钵,去渣、平底、放谷糠灰。
(2)装坯
将瓷器根据大小高低装进不同的匣钵,装坯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稳不沾灰。
(3)满窑
将需要烧制的匣钵根据需要烧制的温度按照叠直竖放的排列顺序排列好,中间还须留有焰火流通的空隙。
(4)烧窑
满窑后,需要将进口封住,留出点火口,由烧窑师傅根据把桩师得要求投掷松柴,烧制过程中,由把桩师傅用钩子从火中取出火照子(试火片),以分析窑温和烧制情况,提高瓷器的成瓷率。
(5)开窑
一般至少需烧制24小时以上,很多需要2-3天熄火后,窑工们按照要求搬出匣钵,取出里面的瓷器。
(6)看色
就烧制完的瓷器进行质量挑选。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上色(优)、二色(良)、三色(一般)、脚货(差)。
如果说前面的那些流程都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让瓷器质量提升,但是最后这把火的温度和氛围却基本上不受人控制,能否烧制出好的瓷器很多时候要看运气和概率,“千窑一宝”就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现在技术发达了,青花瓷的原材萃取以及烧制过程远不如原先这么麻烦,很多工序都被机械化所替代,但是想要烧制出品质上乘的青花瓷依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中国陶瓷作为千年传统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魅力。其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而精细的工序,发展出了多种独具特色的技法,同时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华宝典里不可或缺的民间非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