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有高产量粮食种子
“那个可是你大哥,立长立嫡,是你太祖高皇帝定下来的规矩!”朱棣强忍住内心的怒火。
“立长立嫡?我说皇爷爷,你这话说得我可就不同意了,我就只问你一个问题。”
“皇爷爷你是长子么?”
【叮!检测到朱棣怨念,怨念值+2000。】
好家伙。
这话可是直接戳中了朱棣的要害。
怒气值直接拉满。
朱瞻埈从来没试过怨念值飙到两千的。
“来人!”朱棣的眼神冰冷到极点,胸膛不断的起伏。
“等会,皇爷爷,你这是想要手刃血亲吗?”朱瞻埈见状,也知道朱棣是真的动怒了,得赶紧绕回来,不然以朱棣的性子,到时候真把他给砍了,那不就亏大了。
“虽然你是我的孙子,但你不知道什么叫长幼尊卑吗?朕的事情,还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别说是你了,就算是你爹,也没有这个资格。”
朱瞻埈知道,要是不拿出一点好东西,估计朱棣今天就得把他给废了!
“皇爷爷先不要着急,我知道皇爷爷您当个皇帝也不容易,虽然皇爷爷您的天下是抢来的,但您是真的爱民如子,可尽管是这样,依然是洗脱不了谋逆的罪名,想要洗脱罪名,最好像李世民一样,拥有巨大的功德,造就盛世大唐。”
“难不成皇爷爷您就不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尽管经过了玄武门之变,大家依然说他是个好皇帝,从而万古留名?”朱瞻埈非常清楚朱棣的心理,他就是想要洗脱自己的罪名,用功绩盖过他的过错。
果然,这话说出来,朱棣就沉默了,眼睛时不时打量朱瞻埈,似乎在犹豫。
过了一会,朱棣这才重重的呼出一口气:“你想说什么。”
“想要用功绩盖过你的过错,并不是说修永乐大典通运河,扫平漠北就可以做到的了,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绝大部分都受到大家的称赞吗?那是因为他是真心实意的想发展大唐。”
“从而做到盛世大唐万国来朝的局面。”
闻言,朱棣还有些不服气:“万国来朝,朕现在不是也做到了么。”
朱瞻埈有些无语的一笑:“皇爷爷,您就不要自个儿骗自个儿了,现在大明的状况是万国来朝吗?”
“以前在大唐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周围的国家基本都是先来大唐学习,他们都是非常虚心的,被大唐的实力彻底的征服。”
“现在的大明,虽然也有很多的国家来交往,可他们来这里只是做贸易,只是被邀请过来的,和那时候的大唐是不一样的,想让他们折服,那就得拿出绝对的实力。”
朱瞻埈说的头头是道,本来朱棣还不服气的,但这时候也是默不作声。
“皇爷爷,有些事情是不能不承认的,唐朝时期比现在的大明要强,首先是国力的表现,那时候的大唐是整个世界的贸易中心,可以说是霸主的存在,但凡听到大唐这两个字,都能让周围的国家心生敬畏。”
“而现在的大明做不到。”
“怎么就做不到了?”朱棣还在嘴硬。
“如果能做到,那关外的鞑靼瓦剌为什么屡次挑衅?”
“如果能做到,那为什么皇爷爷每次出征,带的都是浩浩荡荡的几十万人马?”
“为什么每次大明出征都是以多打少?为什么不是以少胜多?”
几番话下来,朱棣被怼得说不出话来。
事实上朱瞻埈说的全部都在理,朱棣的心里像明镜似的,每次出征,他们人数都会比鞑靼瓦剌多上十倍之多,可每次的战斗明军的伤亡会是鞑靼瓦拉的几倍之多。
并且现在大明最引以为傲的三千营,也是由蒙古骑兵组建的。
这也是大明,除了神机营以外,唯一能够和草原骑兵刚正面的兵种。
反观大唐,绝大部分都是以少胜多。
看到朱棣这样子,朱瞻埈就知道,这话已经说到了朱棣的心坎上。
“蒙古骑兵勇猛,他们长期在马背生活,非常善于骑兵战术,我大明位处中原地带,战马不如他们,并且不善于在草原上作战,这能有什么办法?”说起这事情,朱棣也是很无奈的叹息。
“嗯,说得对,皇爷爷对打仗和草原骑兵的了解比我多,但我想说的是,有时候打仗不一定要靠骑兵,明明我们拥有火铳这种火器,为什么就不能扩大研究,以后我敢保证绝对是火器的天下。”
“不过皇爷爷有件事情我还是要说的,攘外必先安内,如今大明的境内,到处都有着饿死人的迹象,再看看大明如今的税收,几乎每年国库都是虚空的状态,但凡有战争,就得东拼西凑。”
“这就证明大明的国力不行,所以这种情况是要改变的。”
闻言,朱棣不由仰天一笑:“小子,你说的确实头头是道,可这种事谁不会说呢,你以为朕不想让百姓安居乐业,朕不想每年国库都爆满,可我们大明每年的粮食产量就只有这么多。”
说到这里,朱棣的脸上也出现了无奈之色,事实上朱棣也在很努力的改变着这种情况,可惜的是他能力有限。
能做到现在这样子已经很不错了。
“皇爷爷,现在咱们要做的首先是解决粮食产量的事,不然的话每年大明的粮食都不够用,每年大明也不知道饿死多少人,长期以往消耗的可都是大明的人力资源,消耗的可都是大明的国防力量。”
“那你说要怎么做?”朱棣现在已经收起了怒气,颇有兴致的问。
“现在这种时候嘛,最需要的就是高产量粮食!”
“如果我说我有高产量粮食的种子,到时候扩散到大明全国各地,农民的粮食产量会是现在的十倍,你说能不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此话当真?”朱棣听到十倍产量这个字,顿时就眼前一亮。
如今大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不足,才会导致百姓的家中无存粮,但凡发生的旱灾之类的就会闹饥荒,朝廷也不得不把国库中的粮食带出去赈灾,这样一直都在消耗着大明的国力,如果百姓的家里有了纯粮,再也不用遭受饥饿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