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朱高煦只想当个富贵王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7章 “体育训练”

全力推进科技的同时,朱高煦也对手下的军队,进行了改组。

这二十多年,朱高煦手下的士兵一直保持在一万七千人,但是其中的人员在不断进行着新老交替。

朱高煦给退伍老兵提供了不少适合的工作,比如去军械制造所制造武器,去中等学堂教授军事知识,或者是成立一个镖局负责某保护商会和行商的安全,并负责某些场合的安保和维持秩序等工作。

通常情况下,老兵到了三十五岁以上,就会让自己的儿子来顶替自己的位置,这样儿子能挣一分钱,自己则能再挣一份钱。

在古代,大部分部队,都会把三十五岁或者四十岁以上的老兵,划为老弱残兵。

的确,如果是急行军,或者上阵拼杀,他们的体力和体能可能不如那些二十多岁的少壮兵,但是,熟悉后世军队体系的人知道,这些所谓的“老弱残兵”,其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比如现在,朱高煦就从退役老兵中,选出了三千多人,聘请他们担任“教官”。

教官的能力多种多样,不管是你擅长冷兵器拼杀、小规模战阵、火器射击、临时工事修筑……或者仅仅是单纯的忠心可靠、思想素质过硬,都符合要求。

有了这些教官,朱高煦就可以对领地内的各个单位,甚至中等学堂,展开军事训练。

军训是后世中国的特色活动之一,并且因为它庞大的规模,曾经一度遭受到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很多媒体的报道。

比如,有美国媒体就报道过,每逢八九月份,他们就能在卫星照片中,发现中国境内,神秘的出现数百万的“神秘部队”,而不久之后,这些“神秘部队”就会再次神秘的消失。

如此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和部队隐藏能力,让这些媒体深感震惊。

这个说法曾经一度在欧美国家引起了恐慌,让他们认为中国的战争潜力可以吊打他们所有国家加起来。

朱高煦当然不会管这叫做“军训”,而是叫做“体育训练”。

鼓励大家参与“体育训练”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未来的就业或者晋升之中,把“体育训练”的成绩作为一项硬指标。

因此,从洪熙元年春天开始,中高煦领地内的十几万男工和数万中学生,就开始轮番进行“体育训练”。

甚至于,就连狄淑涵也在纺织厂和成衣厂中,拉出了数千青壮年女工,主动要求参加“体育训练”。

而对此,郭氏和陈木槿也有些跃跃欲试,于是朱高煦就让郭氏和陈木槿也带领自己的手下,再各选一两百女工,各拉起了一支精英小队。

经过几个月后,朱高煦手里的正式士兵,依然会是一万七千人,但是预备兵的数量,却会高达二十多万人。

在冷兵器时代,随着部队技战术的不断提高,一名精锐士兵的训练时长在不断增加。

但是,进入火器时代之后,士兵的训练时长反而大大缩短了,你只要能够听从指挥,站在自己该在的位置上,按照步骤完成自己的使命,就不会比训练了几十年的,拿着冷兵器或者拿着比你落后火器装备的老兵差。

那些特种部队和兵王、死士高手,毕竟只是少数,而且他们也更适合以小队形式暗中潜入执行任务,在正面战场面对排队枪毙,他们一样会死。

安排完军事训练,朱高煦就让汉洲日报开始给朱高炽戴高帽,把朱高炽吹上了天。

并且一再表达衷心,表示汉王一脉,承蒙祖父太祖皇帝朱元璋封为郡王,父亲太宗皇帝朱棣封为亲王,世世代代将为我大明汉王,为大明镇守西南。若违此誓,天地共诛!

这几期报纸从平时的每日印刷数千份,增加到了数十万份,而且免费发放,甚至把这些报纸带出贵州地区发放,还会有工钱。因此,很快就被传遍大明的每一个地方。

此言一出,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己的藩王之位是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先后册封的,名正言顺。如果未来有人想削自己的藩王权利,那就是有违太祖、太宗的意愿,大逆不道。

第二个意思,也是表明了自己不会造反,若是未来自己造反,其他势力就可以拿出这些报纸来攻击自己出尔反尔,背信弃义。

舆论阵地就是这样,谁先占领了舆论阵地,谁就有更大的话语权,后来人想要颠覆这种话语权,需要花费数倍的财力和精力才有可能实现。

而在这一世,舆论阵地显然在朱高煦的手里。

对于此,朱高炽还是很支持的。理由很简单,朱高炽并没有想对自己的这个亲弟弟动手,朱高煦主动表态,还能大大降低未来他主动向自己儿子动手的可能性。

于是,不仅民间,就连朝廷的有关部门,和很多官员的家里,都大量的收藏了这批报纸。

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还是做了很多事,其中大部分都还是很不错的。

比如降低各种采办花费,召回了夏元吉等有能力的官员,平反了一些冤狱等等。

不过,朱高炽准备把京城从北京迁回南京这一举措,证明他的军事眼光不足。

而且,朱高炽时期,对于北方的政策已经改变成以防御和安抚为主了,不过因为他在位时间较短,所以这种策略的后续影响还未显现出来。这个政策的真正影响,会在朱瞻基时期显现出来。

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炽定北京的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南京。

从这些可以看出,朱高炽把都城迁回南京的决心很大。尽管此时南京地区有地震报告,都未能改变他的决心。

然而……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就去世了。

因此,迁都南京的计划,就被搁置了。

而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决定把都城留在北京,至少在军事眼光这一方面,朱瞻基略强于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