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冤集录(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洗冤集录》的作者宋慈,在《宋史》中无传,在宋元时期的重要典籍《文献通考》中,也未曾留下任何记载。在相关的地方志中,对宋慈的记载也极为简略。如明代的《嘉靖建阳县志》,对宋慈只有百余字的记载。直到晚清时,史学家陆心源编撰《宋史翼》以补充《宋史》时,才将宋慈列入了《循吏传》。陆心源为宋慈立传,则基本上是抄录南宋刘克庄所撰《宋经略墓志铭》。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号自牧,出生于福建建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具体日期不详。他的先祖宋咸是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曾知邵武军,任广西转运判官等职,曾为《周易》《扬子法言》作注。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宋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幼拜同乡吴雉为师,吴雉乃朱熹高足,也就是说,宋慈是朱熹的再传弟子。20岁时,宋慈赴杭州,拜主持南宋最高学府太学的闽北浦城人真德秀为师。真德秀以朱熹为宗,其格言“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对宋慈产生了终身影响,更是为宋慈一生铺垫了思想基石。宋慈求学多年,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直至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32岁的宋慈才考中乙科进士,谋取了浙江鄞县县尉一职。遗憾的是,就在上任前,他的父亲病逝。按照当时的规定,宋慈居家守孝。

大约在嘉定十七年(1224),宋慈才调任信丰县主簿,不久赣州知州郑性之招他为幕僚。任期结束以后,江西南部发生了三峒叛乱,以南雄、赣州、南安三地为中心的数百里的地区都被攻占,石门寨和高平寨成为据点。江西提刑叶宰创建节制司,派宋慈平叛。宋慈立即奔赴山前,先赈济六堡的饥民,让他们不参与三峒叛乱。继而率兵攻占石门寨,俘虏敌方首脑。宋慈向叶宰报告,并率领义兵积极战斗,最终攻陷高平寨,捉到叛军首领。三峒之乱平定后,幕府向上请功,这成为宋慈正式进入官场的契机。

当时福建地区的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出现叛军,陈为招捕使,真德秀给陈写了一封信,推荐宋慈。于是,陈上奏后,传命宋慈与李华一同商议军事。宋慈率军从竹洲出发行进了三百多里,如期到达老虎寨会师。之后直取招贤、招德等地,收服邵武军,叛军首领无一漏网。汀州士兵囚禁知州陈孝严,据城抵抗。宋慈等人赶到汀州,暗中写下招安文书。他与李华一同坐堂,命令州中的士兵前来支取赏赐,士兵们都带着兵器前来。宋慈面色如常,下令杀了七个参与叛乱的士兵头目,同时出示招安文书,宽恕了余党,众人信服。陈认为宋慈有奇才,闽中平叛乱有功,推荐他担任长汀知县。

自此,宋慈历任福建长汀知县(1231)、邵武军通判(1237)、南剑州通判(1238)等职。嘉熙三年(1239)升任提点广东刑狱,次年移任提点江西刑狱兼知赣州。淳祐五年(1245)转任常州知州。淳祐七年(1247),提点湖南刑狱并兼大使行府参议官。后任宝谟阁直学士,奉命巡回四路。

淳祐八年(1248)冬,宋慈升任焕章阁直学士、知广州、兼任广东经略安抚使。执政期间顾全大局而宽恕末节,恩威并用。开置府衙两个月后,一日宋慈忽然感到四肢不协,但仍然亲自处理政务。州立学校举行祭祀孔丘的仪式,属下请求宋慈让其他官员代为行礼,宋慈却坚持亲自前往。之后,宋慈身体愈发不适,于淳祐九年三月七日(1249年4月21日)在任内去世,享年64岁。第二年,宋慈归葬于福建建阳崇雒里昌茂村。朝廷追封宋慈为朝议大夫,宋理宗赵昀在他的墓门上亲自题字以旌表他的功绩,并评价他是“分忧中外之臣”。

宋慈长期从事刑狱断案工作,对于决狱理刑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例如,原先广东官吏多不奉行法令,“有留狱数年未详覆者”。担任提点广东刑狱后,宋慈定下办案规约,责令官员限期执行,在八个月内审理了二百多名囚犯,为其中被陷害和冤屈的犯人平冤昭雪。由于宋慈“听讼清明,决事刚果”,“以民命为重”,因此,在民众中间赢得了清官的名声。

在处理狱讼的过程中,宋慈特别重视现场勘验。他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加以总结,结合自己丰富的检验经验,写就了一部完整而又系统的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该书刊行两年后,宋慈病逝,因此也可以说,《洗冤集录》是宋慈毕其一生精力完成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