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这个侄子似乎拥有一种明君的风范。

李增枝察觉到朱棣眼中闪过的锐利光芒,感受到了朱棣内心的强烈愿望。

他轻轻敲击桌面,低声道:“叔父,毕竟我们是同宗亲族。”

李增枝特意放缓了“我们”二字的语速,眼神中传递着深意。

朱棣洞悉了李增枝的暗示,明白李增枝是在暗示,如果朱棣有志于大事,他们便是朱棣的坚实后盾,协助他达成伟业。

朱棣轻轻放下酒杯,发出一阵轻笑:“这些天的奔波确实令人疲惫,现在连饮酒都有些力不从心。”

“更换酒水其实很简单……”

李增枝微微挑眉,拿起旁边的酒壶,随意将其倒空,然后淡淡地对朱棣说:“一旦酒倒空,就得换上新酒了。”

朱棣眼眯成缝,听着酒液溅落地面的声音,如同战马嘶鸣。

他收敛心神,慢慢说道:“当酒需要倾倒之时,往往会有许多人伸手相助。”

“太祖英勇无比,燕王威名远播。”李增枝凝视朱棣,低声道。

朱棣从李增枝手中接过酒壶,倒满了一杯,一口气喝干,淡淡地说:“京师的风景如何,若天气晴朗,本王倒是想到紫金山去一览。”

李增枝肃然点头,回应道:“王爷,您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经过这番对话,李增枝洞悉了朱棣的内心想法。

他并非毫无反心,只是尚未下定决心。

一方面忧虑朝廷大军的围攻,另一方面又担心朱允炆会在京师突袭。

因朱元璋,大明初年的功臣尤其武将,大多已逝。

如今大明能统兵的将领寥寥无几,唯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能担此重任。

李增枝环视大明,未见更多能人。

朱棣领悟到李增枝的意图,明白这是个机会,但机遇中隐藏着巨大挑战。

朱允炆作为皇帝,能动用整个国家的军力对付他,兵力不止百万。

皇帝驻京南京,而自己的大军在北平,相隔千里,即使朱允炆不出兵,自己光是赶路也需数月。

即便朱允炆无能征之将,但其庞大军力足以使朱棣深思熟虑,一旦朱允炆下定决心,或自己策略失误,可能导致身陨。

朱棣不愿轻易命丧。

反叛事业风险重大,若成功,可得天下。

若失败,必将命丧黄泉。

李增枝陪同朱棣前往休息处,边笑边道别,离开前又说:“叔父,京师见。”

朱棣脑中酒意浓重,躺在床上沉思。

从扬州府到京师,距离不足两百里,若骑快马,明晚便能到达京师。

但朱允炆的下一步举动,才是朱棣最关心的事情。

然而,当下的朱允炆与朱棣记忆中的形象大不相同。

他已不再是那个显露出憨厚仁慈、犹豫不决的形象,反而显现出果敢坚决的气魄,以及深谋远虑的决断力。

更出乎朱棣意料的是,这个侄子在治理国家的方面显示出了深刻的见解,似乎拥有一种明君的风范。

朱棣无法解开心头的迷雾,只得在深深的思考中渐渐陷入沉睡。

......

与此同时,在灯火通明的皇宫里,朱允炆正聆听着悬镜司首任指挥史简元峰的报告。

简元峰从微末起身,历经数场战役,在蓝玉的“征战沙漠”中表现出色,被朱元璋选入皇家卫队。

这位在历史中无名的小角色,因朱允炆的出现而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悬镜司的首席负责人——指挥史。

朱允炆挑选简元峰,不仅是因为他的绝对忠诚,还因为他的非凡能力。

他深谙文墨,善于筹谋,细致观察,洞察微妙。

这是朱允炆对简元峰的肯定。

自悬镜司成立以来,简元峰全力以赴,在仅仅一周时间内,从皇家卫队中选拔了三千精英,分布在帝都及周边地区,秘密搜集信息,侦查情报。

此时,简元峰向朱允炆汇报道:“李增枝与燕王私下交谈了约一个时辰,但具体讨论内容,我们未能查明。”

“人心若有所偏,即便厚待,亦无感知。”朱允炆思索片刻,淡淡说道。

简元峰谨慎地保持沉默。

朱允炆微微一笑,指示道:“先退下吧。”

闻言,简元峰恭敬行礼后缓缓退出。

朱允炆沉思许久后,对站立一旁的三德子指示道:

“通知内阁起草诏书,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任命平安、盛庸担任北平都指挥使。”

“让平安负责北平的防务,调派四川都指挥使瞿能、徐凯驻守山海关、开平、临清。”

“同时,让武定候郭英接手大同的控制。”

“传达给平安、瞿能、盛庸等人,须善待士兵,保证军队绝对服从朝廷的指令,若有违抗者,可依军法处置!”

朱允炆接着说道:“军官的任命,根据情况重新安排,我赋予他们必要的权力。”

三德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指示,急忙赶往内阁。

当晚,解缙主持内阁事务,接到皇上的旨意后,虽觉出乎意料,但并非完全没有预见。

燕王朱棣始终是皇上最关注的对象,无出其右。

解缙琢磨不透皇上的思路,似乎他坚信其他藩王不会起异心,唯独将警觉锁定在朱棣身上。

然而,从当前形势看,燕王的确是众多藩王中最大的威胁。

解缙对皇上的思维方式感到疑惑,他显然相信除朱棣外的其他藩王不会作乱,唯独专注于朱棣。

考虑到当前政治局势,燕王的确在所有藩王中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解缙起草诏书,朱允炆盖章后,通政司迅速在夜间传达了这一命令。

朱允炆采取了先手策略,期待看到朱棣的回应。

平安、瞿能、盛庸皆在靖难之战中表现出色,成为了著名的将领。

朱允炆决策果断,将这三位将领统统调往北方,以此专门监视朱棣。

这种军事上的明显警告,朱棣肯定能理解其含义。

七月十七日当晚。

朱棣到达京师郊外,但他并未选择进入城内,而是选择在城外过夜。

第二天清晨,朱棣乘车过江到达三山门码头。

他没有任何傲慢的姿态,反而身着白衣,面露哀伤,泪流满面地大声呼唤:“爹,儿子来迟了。”